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体育游戏的“公平性”,人们通常想到的是,“游戏规则”对于每个游戏者、每个小组,在裁判层面上的公平。笔者在这里试图从“游戏给每个学生锻炼机会的公平性”这一视角,来分析体育游戏的公平性。也就是说,在体育游戏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法的差异及组织的周密程度,给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往往是不均等的,有的学生练习机会多,有的则少。这样,对学生个体来说,练习密度就会相差很大。有的学生累得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
一、体育游戏不公平性的几个案例呈现
案例一:猫捉老鼠
这个游戏在小学低年级经常做,游戏分组大致是这样的:将学生分成组A、B两大组,A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圆圈形成老鼠洞。B组又分为两组,暂时称为C组、D组,C组在圈(洞)内扮演老鼠的角色,D组在圈(洞)外扮演猫的角色。游戏方法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在这里不再赘述。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中,一位教师通过此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该教师只进行C组与D组两个小组角色的轮换,而没有进行A组与B组两大组角色的轮换。很显然,A组学生只充当了此次游戏的看客。
案例二:推小车
游戏的来源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体育公开课。游戏方法是这样的:A学生推B学生,到达终点返回时轮换为B学生推A学生,很清楚A与B两学生都获得了同等的锻炼机会。但遗憾的是,教师考虑到充当小车的学生可能因腰与手臂的力量不足不能完成游戏,而特别设置了C学生一路进行保护与帮助。些举动看起来使课堂教学很顺利,但教师忽视了C学生的锻炼机会,接下来C学生既没有当成小车,也没有当成推车人,在游戏中他享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案例三:钻山洞
这个游戏适合于小学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学生一路纵队,第一个学生称之为A,后面学生依次为BCDE……J,共十人。第一个学生站于起点,游戏开始,排头的A俯卧撑地成拱形,称之为山洞。B从第一生的洞下钻过,钻过后立即与A并排成洞,然后是C,依次类推。游戏的安排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在一节课上,做游戏时却出现了问题,即站在最后面的J钻过山洞后,教师就将游戏草草收场了。我们不难发现,A在整个游戏中,只是成为一个拱形的山洞让别人来钻,而自己却没有钻别人搭成的山洞。很明显,A生成了此次游戏中的“牺牲品”。
二、体育游戏中产生不公平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通过以上三个游戏案例,读者可能已经了解笔者所说的哪个角度上的不公平,也对引起其中不公平的原因有所感悟,产生不公平的原因除了游戏的本身外,还有其它的客观原因。
1.充当游戏的角色不同
学生在案例一中充当了三种不同的角色,即老鼠洞、老鼠、猫。由于游戏赋予不同游戏角色不同的使命,注定学生在游戏中会出现不同的运动量与强度,山洞角色的运动量较另外两个角色要小,而老鼠与猫的运动量相对就大了。
2.错把辅助者当成了游戏者
在“案例二”中,C学生的任务是一路进行保护与帮助另外两生。他虽是游戏的参与者,但游戏要达到的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让A、B两学生身体的力量与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此游戏的目的所在。但是,C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对于他来说,游戏要达到的目的在他身上并没有实现。
3.教师的操作不当
在“案例三”中,A学生仅是被别人来钻,而没有享受钻别人的权力。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游戏没有进行完,而应该是让A学生钻过去,接下来B、C、D……,很显然A学生在此游戏中享受了最不公平的待遇。在游戏进行到一半时,教师就剥夺了他参与游戏的权利。体育课上,教师往往是游戏的主宰,如果操作方法不当或者认识不到位,难免会有此类不良现象的发生。
4.学生的努力程度不同
游戏中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公平性还要取决于学生在游戏时的参与能力、参与程度等。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这些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这也是产生游戏不公平的另一个原因。不仅仅是以上三个游戏,其它游戏与这三个游戏一样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锻炼情况不一。这是由学生在游戏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而造成的。有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对他来说锻炼效果就好,而有的学生虽然给与了他锻炼的机会,但参与热情不高,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策
1.充分考虑角色的均衡
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学生的预期目标又是不同的。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致,角色的扮演也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均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表现自己。例如,“案例一”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老鼠洞、老鼠、猫的机会,这样才能克服老鼠洞角色运动量小,老鼠、猫角色运动量大的不良倾向,通过角色的变换来均衡运动量。
2.将辅助者重新定位
“案例二”中的C生,是另外两名同学的保护与帮助者。当他完成这项任务后,可以重新安排他为小车或推车人,这样他就有了公平参与锻炼的机会。当他做小车时,可以安排下一位同学当他的保护与帮助者,这样依次类推。这种情况不仅仅在这一个游戏中出现,其它游戏亦是如此。例如,名为“搬运货物”的游戏,一名学生充当货物,另外两名学生抬起他搬运,当返回后,还要重新安排被搬运的“货物”,变搬运人去搬运另外的货物等等。
3.操作游戏要恰当
体育教师是游戏的指挥者,应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对学生作必要的引导,可以使游戏更加精彩有效。概括来说,上面三个游戏产生不公平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操作不当引起的。有时,教师是为了课堂的气氛考虑,也有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也有是因为教师的预设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原因,而临时改变游戏程序而造成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游戏的公平性最好是在一次课中体现并完成,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心人,也要记得在下节课,或者在一个单元教学中,补回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损失”,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待遇。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在设计游戏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游戏的公平性,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都能体验游戏的快乐,除了一些无法抗拒的客观因素外,学生的主观参与程度非常重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在不同的角色中,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收获,不只是身体领域的收获,也有心理领域的收获,还有社会适应领域的收获。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不公平性就会更加淡化,不公平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总之,体育游戏的不公平性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损失,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将可能发生的干扰因素排除,使游戏在严密的预设中合理生成。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一、体育游戏不公平性的几个案例呈现
案例一:猫捉老鼠
这个游戏在小学低年级经常做,游戏分组大致是这样的:将学生分成组A、B两大组,A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圆圈形成老鼠洞。B组又分为两组,暂时称为C组、D组,C组在圈(洞)内扮演老鼠的角色,D组在圈(洞)外扮演猫的角色。游戏方法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在这里不再赘述。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中,一位教师通过此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该教师只进行C组与D组两个小组角色的轮换,而没有进行A组与B组两大组角色的轮换。很显然,A组学生只充当了此次游戏的看客。
案例二:推小车
游戏的来源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体育公开课。游戏方法是这样的:A学生推B学生,到达终点返回时轮换为B学生推A学生,很清楚A与B两学生都获得了同等的锻炼机会。但遗憾的是,教师考虑到充当小车的学生可能因腰与手臂的力量不足不能完成游戏,而特别设置了C学生一路进行保护与帮助。些举动看起来使课堂教学很顺利,但教师忽视了C学生的锻炼机会,接下来C学生既没有当成小车,也没有当成推车人,在游戏中他享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案例三:钻山洞
这个游戏适合于小学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学生一路纵队,第一个学生称之为A,后面学生依次为BCDE……J,共十人。第一个学生站于起点,游戏开始,排头的A俯卧撑地成拱形,称之为山洞。B从第一生的洞下钻过,钻过后立即与A并排成洞,然后是C,依次类推。游戏的安排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在一节课上,做游戏时却出现了问题,即站在最后面的J钻过山洞后,教师就将游戏草草收场了。我们不难发现,A在整个游戏中,只是成为一个拱形的山洞让别人来钻,而自己却没有钻别人搭成的山洞。很明显,A生成了此次游戏中的“牺牲品”。
二、体育游戏中产生不公平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通过以上三个游戏案例,读者可能已经了解笔者所说的哪个角度上的不公平,也对引起其中不公平的原因有所感悟,产生不公平的原因除了游戏的本身外,还有其它的客观原因。
1.充当游戏的角色不同
学生在案例一中充当了三种不同的角色,即老鼠洞、老鼠、猫。由于游戏赋予不同游戏角色不同的使命,注定学生在游戏中会出现不同的运动量与强度,山洞角色的运动量较另外两个角色要小,而老鼠与猫的运动量相对就大了。
2.错把辅助者当成了游戏者
在“案例二”中,C学生的任务是一路进行保护与帮助另外两生。他虽是游戏的参与者,但游戏要达到的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让A、B两学生身体的力量与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此游戏的目的所在。但是,C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对于他来说,游戏要达到的目的在他身上并没有实现。
3.教师的操作不当
在“案例三”中,A学生仅是被别人来钻,而没有享受钻别人的权力。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游戏没有进行完,而应该是让A学生钻过去,接下来B、C、D……,很显然A学生在此游戏中享受了最不公平的待遇。在游戏进行到一半时,教师就剥夺了他参与游戏的权利。体育课上,教师往往是游戏的主宰,如果操作方法不当或者认识不到位,难免会有此类不良现象的发生。
4.学生的努力程度不同
游戏中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公平性还要取决于学生在游戏时的参与能力、参与程度等。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这些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这也是产生游戏不公平的另一个原因。不仅仅是以上三个游戏,其它游戏与这三个游戏一样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锻炼情况不一。这是由学生在游戏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而造成的。有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对他来说锻炼效果就好,而有的学生虽然给与了他锻炼的机会,但参与热情不高,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策
1.充分考虑角色的均衡
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学生的预期目标又是不同的。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致,角色的扮演也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均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表现自己。例如,“案例一”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老鼠洞、老鼠、猫的机会,这样才能克服老鼠洞角色运动量小,老鼠、猫角色运动量大的不良倾向,通过角色的变换来均衡运动量。
2.将辅助者重新定位
“案例二”中的C生,是另外两名同学的保护与帮助者。当他完成这项任务后,可以重新安排他为小车或推车人,这样他就有了公平参与锻炼的机会。当他做小车时,可以安排下一位同学当他的保护与帮助者,这样依次类推。这种情况不仅仅在这一个游戏中出现,其它游戏亦是如此。例如,名为“搬运货物”的游戏,一名学生充当货物,另外两名学生抬起他搬运,当返回后,还要重新安排被搬运的“货物”,变搬运人去搬运另外的货物等等。
3.操作游戏要恰当
体育教师是游戏的指挥者,应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对学生作必要的引导,可以使游戏更加精彩有效。概括来说,上面三个游戏产生不公平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操作不当引起的。有时,教师是为了课堂的气氛考虑,也有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也有是因为教师的预设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原因,而临时改变游戏程序而造成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游戏的公平性最好是在一次课中体现并完成,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心人,也要记得在下节课,或者在一个单元教学中,补回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损失”,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待遇。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在设计游戏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游戏的公平性,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都能体验游戏的快乐,除了一些无法抗拒的客观因素外,学生的主观参与程度非常重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在不同的角色中,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收获,不只是身体领域的收获,也有心理领域的收获,还有社会适应领域的收获。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不公平性就会更加淡化,不公平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总之,体育游戏的不公平性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损失,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将可能发生的干扰因素排除,使游戏在严密的预设中合理生成。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