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纪念分灵自福建莆田湄洲祖庙──朝天阁,故改名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第34代禅师树壁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登陆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清康熙39年(1700年)在现址建庙奉祀,现已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
台湾云林的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清代时曾是一座繁荣的港口,直到清光绪末年,因云嘉海岸淤积严重,北港失去港口的优势,才不再作为贸易港口。因镇上的朝天宫为全台妈祖庙的总庙,位尊第一,香火极盛,使得北港在妈祖的庇护下百年不衰,俨然一方宗教胜地。
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了纪念分灵自湄洲祖庙—朝天阁,才改名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禅师树壁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台,登陆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清康熙39年(1700年)在现址建庙奉祀,因神迹灵验,威名远扬,信徒不断增加,分灵也遍布南北,后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朝天宫规模宏伟,属于中国南方的宫殿式建筑,号称“四落八殿,一埕七院”,经过历代重修,留下许多精美古物,一梁一柱、片瓦粒石之间,都引人驻足观看,被指定为二级古迹。
全庙共分四进,最前方的三川殿装饰华丽,雕工精细,为台湾寺庙少见的杰作,如中门前方的龙柱与石狮,皆为清代所遗留;步口廊的精雕斗栱,是清末著名的木匠师陈应彬的得意之作;龙虎门顶端的八角形藻井,结构复杂,颇为巧妙;而通梁瓜筒上的“老鼠咬金瓜”,以及墙头安置的“憨番抬庙角”交趾陶,都表现出丰富的民俗趣味。
第二进是正殿,供奉天上圣母,因香火太盛,殿内各处皆被熏成乌黑,神桌底下有一口古井,相传为龙口吉穴,朝天宫因此香火不绝。立于神龛两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形貌诡异,神态威武,为妈祖的护将。正殿两侧厢房则分祀注生娘娘(送子妈)和境主公(土地公)。
正殿后方是观音殿,主祀观音佛祖及十八罗汉,整体雕饰比较简洁,殿前石阶上有著名的“孝子钉”,相传是道光年间一孝子来台寻访失散的父母,向妈祖虔诚祈祷,若能指点找到父母,则铁钉必能贯穿阶前石板,或为孝心所感动,铁钉竟真的锥入石板,而他也如愿所偿。殿内一对以泉州白石所刻的龙柱,古朴雄浑。两旁另有凌虚阁和聚奎阁,祭祀三官大帝及五文昌君,其中凌虚阁中门木窗的雕花里,暗藏着“功参造化”、“德配乾坤”两联螭虎团字,巧妙之极,令人赞叹不已。
每年由春节至农历3月,各地信徒及分灵庙宇陆续回北港进香,规模盛大,而农历三月十九至二十的绕境游行,更是锣鼓喧天,万人空巷,是妈祖香期最高潮。
“吃炮”为台湾庙会中常见的炸轿仪式。在迎妈祖的绕境活动过程中,信徒会在神轿底下燃放大量的鞭炮,以恭迎妈祖神轿的到来,并感谢妈祖的庇佑让信徒平安顺遂,生意兴荣,赚大钱,民众相信鞭炮放的越多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所以在这两天的绕境出巡中,光是燃放掉鞭炮的费用就高达数千万元之多,让人叹为观止。近来,因燃放的方式不同而有“踩炮”、“犁炮”、“炮网”等,但都统称吃炮,“吃炮”一词由此而来。
虎爷的“吃炮”习俗当以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虎爷将军最盛。北港朝天宫虎爷会,根据日本人相良吉哉1933年所著《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虎爷会旧名虎爷公会,主祀神为一虎、二虎、三虎,会员五十三人,创立于1694年。”北港俗语:“暗街仔暗眠摸,溪仔底虎爷公”即指传统虎爷信仰区域在溪仔底(今北港镇博爱路),故溪仔底自古又被称为“虎爷街”。
农历六月初六为虎爷圣诞日。北港朝天宫虎爷炉主之下,有四个脚仔,朱公炉、虎爷炉,同为四脚炉。朱公金身与大虎、二虎放在炉主家,三虎放在会长家。过去,虎爷轿会上下摇动,如今规定不可摇。虎爷是北港妈祖出巡中最会“吃炮”的神轿,在浓烟漫天、轰隆作响的场景中,“虎爷轿”屹立不动,轿夫无畏无惧的神采,让群众慑服。
每年北港妈祖绕境时,扛虎爷神轿者须学会“踏脚步”,因为若脚步不协调就会翻轿。神轿是由打鼓和拿扇子的人指挥,抬轿者皆为台湾各地主动来北港参与的信徒,因以前都曾抬过虎爷轿,故经验老到,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十八就会主动到北港,并寻得虎爷轿停放的地方,便可领到轿班衣。
虎爷轿班穿着黄色虎纹衣,头绑黄布条,在绕境行列中,虎虎生风的抬轿方式,在熊熊的炮火中威风凛凛的英姿,令人敬畏着迷。虎爷轿的抬轿方式及吃炮的特质,几十年来也传播到台湾各地,成为各地虎爷轿班的范本。除了农历三月十九“北港迎妈祖”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上元绕境,虎爷也会出轿参与绕境,后改为虎年元宵节才会出轿。
台湾云林的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清代时曾是一座繁荣的港口,直到清光绪末年,因云嘉海岸淤积严重,北港失去港口的优势,才不再作为贸易港口。因镇上的朝天宫为全台妈祖庙的总庙,位尊第一,香火极盛,使得北港在妈祖的庇护下百年不衰,俨然一方宗教胜地。
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了纪念分灵自湄洲祖庙—朝天阁,才改名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禅师树壁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台,登陆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清康熙39年(1700年)在现址建庙奉祀,因神迹灵验,威名远扬,信徒不断增加,分灵也遍布南北,后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朝天宫规模宏伟,属于中国南方的宫殿式建筑,号称“四落八殿,一埕七院”,经过历代重修,留下许多精美古物,一梁一柱、片瓦粒石之间,都引人驻足观看,被指定为二级古迹。
全庙共分四进,最前方的三川殿装饰华丽,雕工精细,为台湾寺庙少见的杰作,如中门前方的龙柱与石狮,皆为清代所遗留;步口廊的精雕斗栱,是清末著名的木匠师陈应彬的得意之作;龙虎门顶端的八角形藻井,结构复杂,颇为巧妙;而通梁瓜筒上的“老鼠咬金瓜”,以及墙头安置的“憨番抬庙角”交趾陶,都表现出丰富的民俗趣味。
第二进是正殿,供奉天上圣母,因香火太盛,殿内各处皆被熏成乌黑,神桌底下有一口古井,相传为龙口吉穴,朝天宫因此香火不绝。立于神龛两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形貌诡异,神态威武,为妈祖的护将。正殿两侧厢房则分祀注生娘娘(送子妈)和境主公(土地公)。
正殿后方是观音殿,主祀观音佛祖及十八罗汉,整体雕饰比较简洁,殿前石阶上有著名的“孝子钉”,相传是道光年间一孝子来台寻访失散的父母,向妈祖虔诚祈祷,若能指点找到父母,则铁钉必能贯穿阶前石板,或为孝心所感动,铁钉竟真的锥入石板,而他也如愿所偿。殿内一对以泉州白石所刻的龙柱,古朴雄浑。两旁另有凌虚阁和聚奎阁,祭祀三官大帝及五文昌君,其中凌虚阁中门木窗的雕花里,暗藏着“功参造化”、“德配乾坤”两联螭虎团字,巧妙之极,令人赞叹不已。
每年由春节至农历3月,各地信徒及分灵庙宇陆续回北港进香,规模盛大,而农历三月十九至二十的绕境游行,更是锣鼓喧天,万人空巷,是妈祖香期最高潮。
“吃炮”为台湾庙会中常见的炸轿仪式。在迎妈祖的绕境活动过程中,信徒会在神轿底下燃放大量的鞭炮,以恭迎妈祖神轿的到来,并感谢妈祖的庇佑让信徒平安顺遂,生意兴荣,赚大钱,民众相信鞭炮放的越多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所以在这两天的绕境出巡中,光是燃放掉鞭炮的费用就高达数千万元之多,让人叹为观止。近来,因燃放的方式不同而有“踩炮”、“犁炮”、“炮网”等,但都统称吃炮,“吃炮”一词由此而来。
虎爷的“吃炮”习俗当以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虎爷将军最盛。北港朝天宫虎爷会,根据日本人相良吉哉1933年所著《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虎爷会旧名虎爷公会,主祀神为一虎、二虎、三虎,会员五十三人,创立于1694年。”北港俗语:“暗街仔暗眠摸,溪仔底虎爷公”即指传统虎爷信仰区域在溪仔底(今北港镇博爱路),故溪仔底自古又被称为“虎爷街”。
农历六月初六为虎爷圣诞日。北港朝天宫虎爷炉主之下,有四个脚仔,朱公炉、虎爷炉,同为四脚炉。朱公金身与大虎、二虎放在炉主家,三虎放在会长家。过去,虎爷轿会上下摇动,如今规定不可摇。虎爷是北港妈祖出巡中最会“吃炮”的神轿,在浓烟漫天、轰隆作响的场景中,“虎爷轿”屹立不动,轿夫无畏无惧的神采,让群众慑服。
每年北港妈祖绕境时,扛虎爷神轿者须学会“踏脚步”,因为若脚步不协调就会翻轿。神轿是由打鼓和拿扇子的人指挥,抬轿者皆为台湾各地主动来北港参与的信徒,因以前都曾抬过虎爷轿,故经验老到,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十八就会主动到北港,并寻得虎爷轿停放的地方,便可领到轿班衣。
虎爷轿班穿着黄色虎纹衣,头绑黄布条,在绕境行列中,虎虎生风的抬轿方式,在熊熊的炮火中威风凛凛的英姿,令人敬畏着迷。虎爷轿的抬轿方式及吃炮的特质,几十年来也传播到台湾各地,成为各地虎爷轿班的范本。除了农历三月十九“北港迎妈祖”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上元绕境,虎爷也会出轿参与绕境,后改为虎年元宵节才会出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