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正在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教学评价也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老师导评四方面入手,介绍了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策略与收获,相信会给读者一定启发。
【关键词】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自主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在这些新课标的理念下,评价的主体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由单一走向多元。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评价作用呢?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反思欣赏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了“组合图形”之后,对学生进行操作测试,组织了学生自评。(自评前,要使学生明确评价目标、内容与方法。)自评表如下:
学生通过自评,对自己掌握平面图形特征的情况有了了解,可以针对不足进行查漏补缺,也可以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当然,在介绍自己作品与回答同学的提问中,对数学语言逻辑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长期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学习信息都能起到有利的作用。
二、小组互评——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内的伙伴们是最了解的。因此,同伴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学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也学习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如:在教学了“统计的初步认识”后,组织了小组内同伴互评。(小组内同学的搭配不能是随机的,要有不同层次同学参加,否则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三、家长参评——肯定分享
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具体途径:可以利用学生成长册(每月一次带回家)、家校联系卡(每天带回家,一周一次评议)、课外作业等,经常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习惯、道德规范行为等进行评价,以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一味的表扬听不到批评,一味的指责得不到赏识;二是评价结果跟物质、金钱等奖励挂钩。家长参与对孩子学习方面行为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走了评价的极端,那么反而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因此,家长参与对孩子评价,老师要正确辅导家长如何参与评价,努力使家长评价也具有科学性。具体评价时,家长可以简略设计以下评价表格,重在肯定成绩,鼓励信心,不断发展。
家长参与评价不要追求评价内容的深奥、评价形式的多样,重在能针对孩子的某个弱点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教师导评——激励引导
教师评价这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说明教师的评价应在激励与引导上下功夫。教师在课堂环节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除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各种奖项。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有关自己学习的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家长的每一份关爱,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课堂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和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从而喜欢评价,学会评价。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孔企平著.《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自主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在这些新课标的理念下,评价的主体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由单一走向多元。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评价作用呢?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反思欣赏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了“组合图形”之后,对学生进行操作测试,组织了学生自评。(自评前,要使学生明确评价目标、内容与方法。)自评表如下:
学生通过自评,对自己掌握平面图形特征的情况有了了解,可以针对不足进行查漏补缺,也可以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当然,在介绍自己作品与回答同学的提问中,对数学语言逻辑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长期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学习信息都能起到有利的作用。
二、小组互评——取长补短
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内的伙伴们是最了解的。因此,同伴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学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也学习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如:在教学了“统计的初步认识”后,组织了小组内同伴互评。(小组内同学的搭配不能是随机的,要有不同层次同学参加,否则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三、家长参评——肯定分享
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具体途径:可以利用学生成长册(每月一次带回家)、家校联系卡(每天带回家,一周一次评议)、课外作业等,经常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习惯、道德规范行为等进行评价,以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一味的表扬听不到批评,一味的指责得不到赏识;二是评价结果跟物质、金钱等奖励挂钩。家长参与对孩子学习方面行为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走了评价的极端,那么反而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因此,家长参与对孩子评价,老师要正确辅导家长如何参与评价,努力使家长评价也具有科学性。具体评价时,家长可以简略设计以下评价表格,重在肯定成绩,鼓励信心,不断发展。
家长参与评价不要追求评价内容的深奥、评价形式的多样,重在能针对孩子的某个弱点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教师导评——激励引导
教师评价这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说明教师的评价应在激励与引导上下功夫。教师在课堂环节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除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各种奖项。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有关自己学习的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家长的每一份关爱,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课堂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和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从而喜欢评价,学会评价。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孔企平著.《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