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我怕谁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A是某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对自己任教的学科她有满脑子的新玩意儿,常常弄得人目瞪口呆。
  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校长巡课,发现小A的班上空无一人,只有两只小麻雀在课桌上跳来跳去,校长向值班的王主任了解情况,王主任也是一脸茫然,说从早晨就没看到一个学生也没看到小A 老师。学校里一下子乱成一团,一拨人去打电话,一拨人到其他班级了解情况,正当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小A领着全班学生排着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校门,虽然一个个的头发都被露水淋湿了,但每张小脸都像初升的朝阳一样灿烂。原来今天要写一篇关于日出的作文,早晨五点钟小A老师就带着全班学生集中在河堤上看日出。校长大怒:胡闹!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小A嘴一撇说:你不是前天在会上说让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深入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吃螃蟹的精神吗?校长被噎在那儿翻了半天的白眼。没过几天,她又把学生带到河边芦苇丛里上了《翠鸟》一课。
  小B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他一直对自己误入学校耿耿于怀,但他又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择业的不称心并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情。自从他担任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以后,学生参加省市级竞赛每次都获大奖,学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得到真正启动,虽然才工作了一年,人气指数却很高。不过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却和校长卯上了,因为期末评选的先进教师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校长解释说考虑有些老教师要评职称,适当照顾老同志。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校长:“没有回报就没有工作”。最后扔给校长两个选择:一是评先进按条件、按成绩,如果评不上,自己没有半句怨言,下学期再争取;二是签字让我走人。
  上面提到的这些老师,大家应该不陌生。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教师群体中的年轻一族,他们大多数出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是一群八十年代生人,也是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时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他们是在吃不愁穿不愁的优裕生活中长大,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教育中成长,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社会转型期成人。如今,他们活跃在基础教育的舞台上,特定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养成了他们特殊的价值追求、个性品质,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吗?
  
  他们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由于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和生活阅历等原因,新一代教师最了解学生的情感困惑、追求欲望和学习动机,容易和学生沟通,学生也乐于和他们打交道。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如世界杯、伊拉克、小燕子赵薇、金庸古龙、网络游戏等等。他们有事没事爱往学生堆里扎,和学生称兄道弟,帮学生排忧解难一诺千金;学生有事没事也爱往他们身上蹭,想从他们身上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这些老师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偶像或朋友,他们的衣着、说话的腔调、一种发型、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学生都会去模仿。在校园里,他们正在成为学生最佩服最喜欢的老师。
  
  他们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老师
  
  不管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新课程理念,新一代教师都能很快的接受,而且能较快的由理论层面转入实践运用。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他们大张旗鼓地反对应试教育的一些不合理做法,特别对加班加点、视学生如容器、践踏学生尊严的做法深恶痛绝。他们推崇现代教育特别是后现代教育观念,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行为方式诠释新课程新理念。听他们的课经常会看到惊人之举:他们会坐在课桌上和学生聊人为什么而活;他们会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课自己坐在下面当学生,还时不时地举手提问;他们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坐着和自己对话不必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同意学生下课后直接喊自己的名字而不生气。他们会和小A老师一样有时把课堂搬到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者把课堂变成辩论会。正是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改革的急先锋,把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新理论新思维在实践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他们是最讲实际的老师
  
  新一代教师不喜欢加班加点,如果非要加不可,那加班工资怎么算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清楚。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老一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毫无怨言的精神。面对工作他们要问:“凭什么我要比别人多做?”面对福利他们会说:“凭什么我比别人少拿?”他们大多数是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会为了迎合世俗而湮灭自己的个性。在他们眼里,付出与回报之间必须用等于号。他们对学校在评选先进、职称晋升、福利分配等工作中论资排辈的做法特别反感,他们渴望公平竞争、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
  
  他们是少有工作幸福感的老师
  
  新一代教师不像前辈那样视工作如生命。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压力等因素,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缺乏应有的激情,大多数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就像一只伏在荷叶上呼哧呼哧喘气的青蛙,只要有可能随时都会跳往另一片荷叶。每到暑假,最让校长头疼的是面对一张张申请调动的报告,尽管校长们自认为已经做到了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可就是留不住那一颗颗年轻的心,他们的理由很让人无奈也很简单:“不适合”“不喜欢”“太累人”“很无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组织这些老师来讨论“做教师的崇高感、幸福感”这个话题,他们大多数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他们是校园里的另类老师
  
  走进校园,新一代教师的形象非常抢眼:他们喜欢穿休闲装,喜欢穿牛仔裤;他们把头发染成各種颜色,女教师不管走到哪儿都背着个时尚挎包。他们开着摩托车,耳朵里塞着MP3的耳机。他们最烦老教师在办公室里担忧柴米油盐、唠叨家庭爱人孩子,一谈到世界杯、网上冲浪、比尔·盖茨、减肥美容他们就两眼发光,滔滔不绝。
  他们是校园里最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经常看见他们在上班铃声响过以后,头发蓬乱、睡眼惺忪地跑进办公室;经常看见他们在上班期间一边备课改作业,一边往嘴里塞QQ糖、饼干、巧克力之类的东西;经常看见他们拿着手机眉飞色舞或泪眼婆娑地聊天、发短信。
  在老教师眼里新一代教师是一群见识广、有创意、能力强、爱迟到、常请假、没毅力、不谦虚、不喜欢约束、老是有许多理由的年轻人;而在他们自己眼里,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能力、有干劲、有前途的“四有”新人。其实他们是优缺点共存的复合体,如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如何让他们适应学校管理,也让学校管理切合他们,这倒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都应该思考、应该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拿出一张画给我看:“妈妈,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我?”天哪!吓我一大跳,这哪是人,分明是鬼,说得确切点,这是一堆白骨。“你为什么画这个?”“老师让画的。”我不信,孩子的坚持诱发我要去学校看个明白。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了学校,踏进儿子上课的教室,墙上挂满了白骨图,数了一下共有19幅,班上共18个学生,加上老师19人。“妈妈,你看,这张是我。”儿子指着墙角边的几乎与他
期刊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表现在二十余年间,我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重读一次,同时还不断购买各种中文译本和收藏不同时期的版本。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徐迟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是最出众的,算得上是经典性的译本;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  
期刊
近来读报,闻知12岁的成都女孩古立坤,因为“讨厌”学校教学,“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位小自由撰稿人,“毅然”辍学回家,专心从事写作。12岁不上学就当专业作家,未免太早了点吧?孰不知,还有更早的:9岁的广州女孩张蒙蒙已经出版了三本诗集,8岁的二年级学生高靖康,出版了新童话集《奇奇西游记》,更绝的是6岁的常州娃娃窦蔻,没上过学就写出了7万多字的《小窦蔻流浪记》。一时,四五岁的儿童当作家、两三岁的毛毛出巨著
期刊
山在那里    连着看了几个月的欧洲电影,那种昏暗的,优柔的,琐碎的,用睫毛和叹息说话的电影,仿佛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堡垒,是否攻克了我不清楚,但是我已经筋疲力尽。   这时,我迫切需要一部情节鲜明的,主题突出的,能够打开窗户说亮话的电影。这类影片我收藏的不多,如果有也是在外地一时兴起买回来的。翻了半天影碟目录,就是它了——去年在山东威海发现的《人生屋檐下》(又译:《生命如屋》)。   这是一部关于
期刊
孤身上路,浪迹天涯——上路就快活。   正是七月流火的酷暑炎夏,知了声声之中,我独自背起行嚢汗流浃背地悄然向着远方进发——从繁华的锦绣江南一直走到了静寂的黑龙江畔。说是走马观花也好,说是雾里看花也好,一路散漫走来,一路闲适走去,好一个自由自在的我。   这一路行去总有那么多看不够的养眼风景,这一路行去总有那么多不够看的深厚人文。 绿油油的田野在脚下铺展,蓝茵茵的天穹在头顶生辉,灰蒙蒙的历史在眼帘漂
期刊
[摘 要]“熊孩子”事件在全国各地一再频发,部分事件更是登上热搜,成为人们网络热议与争相关注的焦点。通过透视与分析部分典型的“熊孩子”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通常都会站着一个“熊家长”。他们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管理简单粗放,对孩子一味无原则满足,学业辅导更是有失规范,严重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当今社会上愈演愈烈的“熊孩子”现象,最好的办法在于重构良好的、合格的家庭教
期刊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调查了江苏、黑龙江两地的小学、初中、高中三所学校,并随机访问了30多名教龄在1-5年的教师。  新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的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教师队伍年轻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今,即使在边远的乡村学校,教学一线也大都由20岁到35岁的青年教师担纲。这些年轻教师朝气蓬勃、崇尚自由、求异创新、个性鲜明,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我国的第一代独生
期刊
“我的第一课”    讲述人:高老师,高一化学教师,24岁。  这是我在这所学校讲的第一堂课,这堂课将最终决定我能否留在这里,在前几轮的考试中我的成绩并不突出,因此,成败在此一搏。  我精心准备了教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把课堂内容记得烂熟,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因为我将面对的是从未见过的学生。铃响了,我走进教室,不禁有点发毛,我准备的是高二的课,可眼前的学生明显不是高二的;再看看教室后面坐着的考官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更加显著,新一代教师正在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这些本身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大孩子”,面对着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学生,面对不断改革创新的现代教育,在他们的身上,又会发生哪些新鲜的故事呢?  案例1:分管卫生工作的赵校长刚进办公室,就生气地对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搞不明白了,瞧,个人卫生没话说,但是集体卫生,不敢恭维啊。中午我去检查,办公桌上放着梳
期刊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每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均是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歲);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