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结构又称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主要有数学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活动课的基本教学结构模式。这些教学结构模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固的基础。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未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同时,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趁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当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而言,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要比创设看似活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生活情境好得多。
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直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富有情趣的新课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新课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引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由远及近,步步深入。无论新课是由什么内容引入,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引入,目的都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年、月、日》创设以下情境: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
师:(课件出示)可是这位白头发老爷爷却说:他今年70多岁了,他只过了18个生日,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吗?
这个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现实情景之间造成了矛盾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看,学生的兴趣就和激发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明确问题、引入新课之时,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三、新课研学,解决问题
新课研学、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
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说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那么,你们能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大胆地猜测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是怎样规定的吗?请每位同学在静静地思考1分钟之后再回答问题。”学生在静思默想之后回答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应该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应该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1立方米应该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教师接着说道:“常用的体积单位的确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首先来认识1立方厘米,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比较小,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分别通过用尺子量棱长的方法,用橡皮泥捏小正方体的方法,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念。运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又自主认识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尝试练习,巩固应用
解决了新授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分以下两个步骤来完成:
(1)尝试练习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设计出尝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检测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尝试练习题的设计要与课本例题类似,目的在于检测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结合自学提纲进行。
(2)“兵教兵”
学生在做尝试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学中的难点,是教师组织后教的素材,因此,教师尽量找中下游学生来处理尝试题,以便暴露出问题,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纠正急于展示答案,而要引导其他学生来讲解,帮助改正。
通过尝试练习,全面了解各类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诱发出来,并及时地引导加以解决。如果说尝试练习是半独立性的,那么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一节新授课进行到这里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时间而言的确是这样,但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言远非如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同时总结与反思在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将更有价值。
以上只是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框架结构,不一定每位教师每一节课都生搬硬套的课堂上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不管怎样调整和设计,每堂课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宗旨。
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未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同时,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趁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当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而言,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要比创设看似活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生活情境好得多。
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直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富有情趣的新课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新课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引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由远及近,步步深入。无论新课是由什么内容引入,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引入,目的都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年、月、日》创设以下情境: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
师:(课件出示)可是这位白头发老爷爷却说:他今年70多岁了,他只过了18个生日,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吗?
这个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现实情景之间造成了矛盾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看,学生的兴趣就和激发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明确问题、引入新课之时,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三、新课研学,解决问题
新课研学、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
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说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那么,你们能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大胆地猜测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是怎样规定的吗?请每位同学在静静地思考1分钟之后再回答问题。”学生在静思默想之后回答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应该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应该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1立方米应该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教师接着说道:“常用的体积单位的确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首先来认识1立方厘米,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比较小,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分别通过用尺子量棱长的方法,用橡皮泥捏小正方体的方法,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念。运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又自主认识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尝试练习,巩固应用
解决了新授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分以下两个步骤来完成:
(1)尝试练习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设计出尝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检测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尝试练习题的设计要与课本例题类似,目的在于检测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结合自学提纲进行。
(2)“兵教兵”
学生在做尝试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学中的难点,是教师组织后教的素材,因此,教师尽量找中下游学生来处理尝试题,以便暴露出问题,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纠正急于展示答案,而要引导其他学生来讲解,帮助改正。
通过尝试练习,全面了解各类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诱发出来,并及时地引导加以解决。如果说尝试练习是半独立性的,那么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一节新授课进行到这里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时间而言的确是这样,但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言远非如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同时总结与反思在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将更有价值。
以上只是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框架结构,不一定每位教师每一节课都生搬硬套的课堂上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不管怎样调整和设计,每堂课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