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与活动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重要礼物,因而,音乐学习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当前,由于受教育的功利性评比影响,不少音乐课堂成为乐理知识学习或乏味的音乐技能训练。如何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比了儿时音乐课和当今功利化音乐课的现状,认为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应该从音乐教育的目的性、音乐教学的主体性、音乐学习的创造性三个方面着力,对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轻松愉快;音乐课堂;目的性;主体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忆——儿时的音乐课堂
记得我小时候的音乐课,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也没有专用的钢琴,只有一架老风琴,稍懂音乐的老师拎了个小录音机给我们上课。除了唱几首歌以外,没有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更没有规范的方法及手段。用现在的评价标准来看,那不能叫音乐课。但有一点,我们在上音乐课时很快乐,不必机械地练声,不必硬着头皮读谱,更不必参与器乐学习,只需听听如《山间的小路》之类优美的校园歌曲,唱唱《美丽的田野》等易学的歌曲,负担很轻,气氛也很宽松。因此,班上的同学大都很喜欢音乐课。校园内,整天都有同学哼着快乐的小调,我也是其中之一。
二、看——今天的音乐课堂现状
十多年后的今天,各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校及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都基本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专用音乐教室及音乐器材,有了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规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些均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一次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音乐虽公认为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但音乐课却在小学生最不喜爱的课中名列第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在某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一堂音乐公开课中,我或多或少地寻求到了一些答案。
那节教学课讲授的是五线谱歌曲《剪羊毛》,整个教室里最醒目的便是黑板中央一大幅的五线歌谱。音乐教师在进行完一系列常规发声、节奏训练之后,开始了歌谱教学。先是教师较高水准的范唱,再是耐心的带唱,最后,这班十来岁的孩子们便开始独立用心地去数唱线谱上密密麻麻的“豆芽”了。在教师的提示下,他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我惊喜地发现这首降B调的五线歌谱在三年级的孩子口中竟是如此的精确。同时也发现,这班孩子在大半节课里基本都是低着头,忙着数音符!……
这样小的孩子,他们根本很难从理性层面去认识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仅是取决于自己“肤浅”的愉悦体验而已!而这样的“埋頭苦干”式的音乐学习,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展示,还是某种程度上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扼杀?
因此,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课题:怎样将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贯穿在轻松活泼的趣味之中,也即怎样去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慎重去对待,去解决。
三、想——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
现就本人的一些音乐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音乐教育要有目的性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音乐的美感,获得音乐学习的快乐。当然,“寓教于乐”也不是为乐而乐,愉快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不是为了表面形式上的愉快而使课堂看起来欢声笑语,实际上空洞无义。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半来自教师,教师应善于引导。活泼是在严肃的前提下,没有严肃和认真,活泼就是另一种场面了。如第一册教材“声音编织的故事”中,《小白兔盖新房》一课,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去重现故事,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参与中主动去发现、模仿、制造声音。若这时教师不能善加引导,学生便很容易去注重于各个角色的扮演,以致演变成“舞台剧”式,从而脱离了“编织声音”的初衷。
(二)音乐教学要有主体性
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的原则,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忽视学生对乐感的体验,就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音乐难学的阴影。音乐是活生生的乐感欣赏,而不是对五线谱中没有生命力的“豆芽”的简单认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音乐的节奏美。知识本身只有与人的体验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生命力。音乐教师的“导”要恰到好处,要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有感而发”,而不是包办代替。如学习《快乐的音乐会》,我并没有去繁文缛节地介绍教材中出现的胡琴、喇叭、铜鼓等乐器。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东西没有感觉。我找来小喇叭、小鼓,让学生自己吹,自己敲,网络上下载一些乐器演奏视频和音频,让学生在自己操作或者欣赏中对这些乐器有直观的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习音高的概念时,我改变了以往一味讲解音高概念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像小鸟一样飞翔”的游戏。我用钢琴弹奏一段乐器,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跟随音乐自由的飞翔,乐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平缓,孩子们也随着音乐时而两手快速摆动,时而缓缓的低行,乐曲趋于平缓时,孩子们直立,手臂下垂,表示停止飞翔。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宽松愉悦的气氛,孩子们对音高的分辨也特别灵敏。
(三)音乐学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必然诉求,是人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课程,更需要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去丰富和拓展艺术作品的内涵。我们并不否认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重要性,我们也传授音乐知识,也训练音乐技能,但我们更加重视的,无疑是通过音乐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的熏陶,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快乐。音乐课堂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的潜能得以唤醒,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活力,自我的提升。
如在切分节奏“X X X ”教学中,学生发现这个节奏与酸奶广告中的“酸 酸 的”相同,便大胆地提出了这个识记建议,后来学生们每每看到“X X X”出现,都会高兴地说:“酸奶型节奏来了!”而且这种节奏型再也不会念错了。又如在教授《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歌曲时,我选定了其中最富有童趣的一个乐句:
“34 55 5 0 │ 65 43 2 0 │
告诉 小青 蛙( ) 告诉 小甲 虫( )
71 22 2 0 │ 43 22 1…… │ ”
告诉 小刺 猬( ) 告诉 小狗 熊……
我先启发学生:“老师刚才在间奏部分的钢琴伴奏太单调了,你们能不能用别的方式来让歌曲更丰富些?”学生很快创编了用拍手击打XX的伴奏方式;我再追问:“如果小动物们听到了消息,它们会怎样回答?”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力共同讨论,在休止处加入了“呱、哦、咦”等象声词;我继续挖掘下去:“能不能帮助雪娃娃一同把消息告诉小动物?”于是,我们又尝试加入了轮唱的方式。就这样原本简单的一个乐句,在学生们积极的思考下,共创编了三种方式,歌曲变得更加丰富了,同学们用美美的歌声唱出了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音乐是美的化身,是美的载体,因而,音乐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教育的功利性评比使音乐远离了其应有的美感体验,使音乐课堂成为知识的灌输和过早的技能化训练。因此,本文呼唤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因为我们渴望轻松愉快的课堂音乐教学重新回到孩子们中间。
【关键词】轻松愉快;音乐课堂;目的性;主体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忆——儿时的音乐课堂
记得我小时候的音乐课,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也没有专用的钢琴,只有一架老风琴,稍懂音乐的老师拎了个小录音机给我们上课。除了唱几首歌以外,没有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更没有规范的方法及手段。用现在的评价标准来看,那不能叫音乐课。但有一点,我们在上音乐课时很快乐,不必机械地练声,不必硬着头皮读谱,更不必参与器乐学习,只需听听如《山间的小路》之类优美的校园歌曲,唱唱《美丽的田野》等易学的歌曲,负担很轻,气氛也很宽松。因此,班上的同学大都很喜欢音乐课。校园内,整天都有同学哼着快乐的小调,我也是其中之一。
二、看——今天的音乐课堂现状
十多年后的今天,各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校及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都基本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专用音乐教室及音乐器材,有了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规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些均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一次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音乐虽公认为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但音乐课却在小学生最不喜爱的课中名列第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在某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一堂音乐公开课中,我或多或少地寻求到了一些答案。
那节教学课讲授的是五线谱歌曲《剪羊毛》,整个教室里最醒目的便是黑板中央一大幅的五线歌谱。音乐教师在进行完一系列常规发声、节奏训练之后,开始了歌谱教学。先是教师较高水准的范唱,再是耐心的带唱,最后,这班十来岁的孩子们便开始独立用心地去数唱线谱上密密麻麻的“豆芽”了。在教师的提示下,他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我惊喜地发现这首降B调的五线歌谱在三年级的孩子口中竟是如此的精确。同时也发现,这班孩子在大半节课里基本都是低着头,忙着数音符!……
这样小的孩子,他们根本很难从理性层面去认识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仅是取决于自己“肤浅”的愉悦体验而已!而这样的“埋頭苦干”式的音乐学习,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展示,还是某种程度上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扼杀?
因此,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课题:怎样将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贯穿在轻松活泼的趣味之中,也即怎样去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慎重去对待,去解决。
三、想——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
现就本人的一些音乐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音乐教育要有目的性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音乐的美感,获得音乐学习的快乐。当然,“寓教于乐”也不是为乐而乐,愉快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不是为了表面形式上的愉快而使课堂看起来欢声笑语,实际上空洞无义。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半来自教师,教师应善于引导。活泼是在严肃的前提下,没有严肃和认真,活泼就是另一种场面了。如第一册教材“声音编织的故事”中,《小白兔盖新房》一课,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去重现故事,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参与中主动去发现、模仿、制造声音。若这时教师不能善加引导,学生便很容易去注重于各个角色的扮演,以致演变成“舞台剧”式,从而脱离了“编织声音”的初衷。
(二)音乐教学要有主体性
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的原则,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忽视学生对乐感的体验,就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音乐难学的阴影。音乐是活生生的乐感欣赏,而不是对五线谱中没有生命力的“豆芽”的简单认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音乐的节奏美。知识本身只有与人的体验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生命力。音乐教师的“导”要恰到好处,要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有感而发”,而不是包办代替。如学习《快乐的音乐会》,我并没有去繁文缛节地介绍教材中出现的胡琴、喇叭、铜鼓等乐器。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东西没有感觉。我找来小喇叭、小鼓,让学生自己吹,自己敲,网络上下载一些乐器演奏视频和音频,让学生在自己操作或者欣赏中对这些乐器有直观的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习音高的概念时,我改变了以往一味讲解音高概念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像小鸟一样飞翔”的游戏。我用钢琴弹奏一段乐器,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跟随音乐自由的飞翔,乐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平缓,孩子们也随着音乐时而两手快速摆动,时而缓缓的低行,乐曲趋于平缓时,孩子们直立,手臂下垂,表示停止飞翔。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宽松愉悦的气氛,孩子们对音高的分辨也特别灵敏。
(三)音乐学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必然诉求,是人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课程,更需要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去丰富和拓展艺术作品的内涵。我们并不否认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重要性,我们也传授音乐知识,也训练音乐技能,但我们更加重视的,无疑是通过音乐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的熏陶,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快乐。音乐课堂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的潜能得以唤醒,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活力,自我的提升。
如在切分节奏“X X X ”教学中,学生发现这个节奏与酸奶广告中的“酸 酸 的”相同,便大胆地提出了这个识记建议,后来学生们每每看到“X X X”出现,都会高兴地说:“酸奶型节奏来了!”而且这种节奏型再也不会念错了。又如在教授《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歌曲时,我选定了其中最富有童趣的一个乐句:
“34 55 5 0 │ 65 43 2 0 │
告诉 小青 蛙( ) 告诉 小甲 虫( )
71 22 2 0 │ 43 22 1…… │ ”
告诉 小刺 猬( ) 告诉 小狗 熊……
我先启发学生:“老师刚才在间奏部分的钢琴伴奏太单调了,你们能不能用别的方式来让歌曲更丰富些?”学生很快创编了用拍手击打XX的伴奏方式;我再追问:“如果小动物们听到了消息,它们会怎样回答?”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力共同讨论,在休止处加入了“呱、哦、咦”等象声词;我继续挖掘下去:“能不能帮助雪娃娃一同把消息告诉小动物?”于是,我们又尝试加入了轮唱的方式。就这样原本简单的一个乐句,在学生们积极的思考下,共创编了三种方式,歌曲变得更加丰富了,同学们用美美的歌声唱出了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音乐是美的化身,是美的载体,因而,音乐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教育的功利性评比使音乐远离了其应有的美感体验,使音乐课堂成为知识的灌输和过早的技能化训练。因此,本文呼唤重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因为我们渴望轻松愉快的课堂音乐教学重新回到孩子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