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高之下的突破与创新

来源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a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灰色基调融入北京内城的城市环境,外立面两端取自于中式古典窗棱元素的金属装饰墙与中央竖向窗棱式幕墙相互呼应,低调中彰显出别样的优雅与韵律,这幢建筑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位于市中心地带的西城区厂桥地区,北侧紧邻平安大街,南侧与医院老门诊部相望。因地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高度和立面风格受到严格限制,限高22.20m。为保证医院各项建筑功能的完整性,方案设计为地上5层、地下4层。建成后的新门诊楼总建筑面积4026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095m2,地下建筑面积19171m2。
  带型总体布局
  根据用地形状,新门诊楼工程采用带型总体布局,地上各层中间均为医疗主街,门诊各科室布置在医疗主街两侧。
  各医疗科室主要安排在地上及地下有自然采光、通风条件的位置。这样的设计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诊疗条件,也有效地降低了运行成本。地下部分主要设置车库、设备机房及放射科等辅助或有特殊防护要求的科室。
  新门诊楼的科室布局为:一层为门诊大厅、中心注射室等;二层为骨科、普外科、外科治疗、泌尿科、消化内科、肾内科;三层为检验科、眼科、小儿眼科、B超科;四层为心外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血液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胸外科、耳鼻喉科及中医科;五层为特需门诊、干部门诊、内窥镜中心、皮肤科、肾内B超、门诊办公区。
  地下一层设置为病案库、影像中心;地下二层为设备机房、医护人员更衣室、浴室、药库等;地下三四层为停车库。
  新颖的科室布局
  提到新门诊楼的设计特色,该院基建处长董建华说:“它最新颖之处就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布局。这一设计思路为相邻诊区的合作诊疗预留了空间。例如,肾脏内科和泌尿外科、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等科室实现‘手拉手’、‘头挨头’,让患者在相关专业的联合诊疗中得到救治。”
  为了使临床诊疗和服务更加配合学科发展的步伐,医院建立了内镜中心、听力诊断中心、创面治疗中心,在营养门诊中设立一些智力游戏,让患者在治疗中更加感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随时在他们身边。
  通过实地感受,记者发现,新门诊楼明亮、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为患者带来新的体验:门诊各个科室的设计由于充分考虑了科学化引导患者的流向与分布,候诊区域分为一次候诊、二次候诊,这使患者排队、就诊秩序大为改善;温馨的候诊大厅和走廊,清晰的就诊引导标识,都使患者就医更加安心;而注重安全、私密和人性化的诊室空间,让患者更加放心。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由于新门诊楼的建筑高度受限,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就成了设计师拓展设计的方向。地下4层、地上5层的建筑体量,其面积比接近1:1,这在医疗建筑中并不多见。地下有一半的空间设置为停车库,解决了医院一直以来的停车难题。
  记者了解到,针对北大医院常年较大的门诊流量,设计中对公共空间进行了充分的考虑。首层大厅面积近3000㎡,全部作为挂号、收费、取药等空间。每层的挂号、收费窗口也都设计得很宽敞。
  二至五层设置的医疗主街,宽5.7m,尺度适中,交通核居中,沿街两侧设置各个科室,患者能够方便快速地到达各诊区。为解决这种大进深建筑的自然通风与采光问题,设计师设计了两个天井贯穿二至五层,天井改善了候诊区与主街的通风与采光条件。
  各种人性化的设计处处可见,如为就医者设置了单人更衣室,在影像科走廊设置了投币式储物柜,以方便患者保存贵重物品,等等。
  大厅设有应急处置功能
  新门诊楼的另一大特色是一层大厅具有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功能。在休息座椅旁的立柱上暗藏了一些并不醒目的“机关”,这是关键时刻挽救生命的通路之一。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有急救患者或进行大规模抢救时,打开那些暗藏的“机关”,大厅可在短时间内变身为“抢救大厅”,氧气、急救设备、信息化系统等挽救生命所需的设备可以即刻接通并使用。
  信息化助力人性化服务
  为了使患者免于楼上楼下疲于奔波各个窗口,减少等待时间,在设计之初就将每楼层都设置了挂号、收费和取药处。同时,新静脉采血中心启用了采血智能化管理系统,不仅解决了患者排长队的麻烦,也让门诊取血窗口实现了流水线作业。新系统将检验项目打包,减少了患者被取血次数,可得到一次性检验项目结果。该系统全面提升了质量管理,实现了信息自动无缝隙传递,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及出错率。
  新门诊楼信息系统及自动化设施体现在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分诊叫号系统、收费处语音报价器、检验、检查、发药的排队系统、检验报告自助取单机、药剂科自动摆药机、医学影像科的自助取片机等。这些先进设备及系统的引入极大地改善患者就诊秩序、优化了就诊流程。
  为了应对新门诊楼启用后,门诊接诊能力和就诊人数大幅增加对药品库存管理的压力,新门诊楼配置了北京市三甲医院首套自动整合发药机设备。该设备有着完善的操作控制系统,不仅可减轻调配药师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可大幅度降低药师调剂错误的概率,这对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患者用药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 ???(编辑 吕志新)
其他文献
循证设计(evidence based design)是近年来医疗建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从英文字面上来看,循证设计的原意是基于证据(evidence)的设计。因此首先要对所谓“证据”有充分的认识。我认为,这里“证据”指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严肃的工程实践基础上的可靠依据,因而“循证设计”也可以理解为基于科学证据的设计。  鉴于医疗建筑功能性强的特性,医院建筑设计从来就不仅仅基于经验或直觉。发达国家
期刊
“循证设计”理论是近期较热门的话题,在美国已广为医疗建筑设计师采用。循证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循证设计,其优势是什么,怎样应用循证设计呢?本期,我们特邀该理论的发源地——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健康系统设计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以及我国研究循证设计的专家,共同探讨循证设计的发展与应用。正如研究中心的副主任Hamilton教授所强调的,我们一起策划的目的不在于要求中国的同行接受来自西方的标准及做法,而
期刊
焦点  防盲治盲“十二五”目标确定  由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组织制定的《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12年~2015年)》日前正式发布。《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目标:到2015年年底,85%的县级综合医院眼科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为50万名低视力患者免费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20万名;力争根治致盲性沙眼等。《规划》明确,要加强县级综合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鼓励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医院与
期刊
生态效应设计(Eco-effective design ,简称EED)和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 design,简称EBD)是当代医疗建筑设计发展的两大趋势。很多研究者对这两种设计间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很多人认为两种设计是互相联系并互相促进的(Klein, 2007 and Guenther et al, 2006),也有人认为两者是互相矛盾的(Harvie, 2006)。我们将严谨
期刊
对于医院建筑设计来说,如何提高医疗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设计师如何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借鉴制造业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医疗规划,要制订长远目标  设计任务书的制订更重要  对于医院建筑,有些人非常强调最终的效果图,想方设法把它做得漂亮。最终的效果图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认为,设计任务书的制订更重要。一份详细、科学的设计任务书是建立在医疗规划的基础上的,它不但要给出各个方面的具
期刊
医疗工艺设计是《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4年征求意见稿)中的新增内容,并且放在所有章节的最前面,足见其重要性。给人们的一个印象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注重医疗工艺设计,但真正把这门功课做好做扎实的却是寥寥少数,更多的是在把对它的重视写在建成后使用时的教训中。  医疗工艺设计,被定义为“对医院内部医疗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包括医疗系统构成、功能、医疗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条件、技术指标、参数等
期刊
焦点  卫生部将开展试点探索老年长期护理模式  10月10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卫生部将开展试点,探索针对老年慢性病和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模式,大力发展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服务,建立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服务体系。  孔灵芝介绍说,针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的呼吸机治疗患者,重点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和临终
期刊
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危害健康的重大因素,如何创造可造福全人类的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医院来说,绿色医疗环境对患者健康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4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在制定绿色医疗建筑指南之后,作为有很大影响力的评价绿色建筑工具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
期刊
徐州市中心医院内科医技大楼是以内科病房为主,兼有医技科室、小外科等医疗功能用房的单体病房医技楼。总建筑面积为59100m2,地上14层,建筑面积50410m2,地下2层,建筑面积8690m2,建筑高度57m。    设计原则  *整合原则  该大楼建在已经成型的建筑环境之中,需与环境融合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方面是功能的整合,要把新建功能通过合理的交通流线组合与已有功能形成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是建筑形
期刊
中国的经济改革导致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不断向外扩展以容纳增长的人口。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医院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在一些新建的社区,更需要新型医院为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服务。通常,这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型医院需要专业的医疗工艺设计。诚然,这种专业医疗工艺设计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已很普遍、很成熟。  进行策略性的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用地极为紧张,新建医院首先面临的是用多少土地和建多大医院的问题。太多的前期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