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中国已无必要再一味扩大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近几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利润飞涨,一个重要原因要感谢较大的存贷款利差。自2002年2月21日以来,中国一直将活期存款利率维持在0.72%的水平,而同期贷款利率已上调了五次。活期存款占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40%左右,因此,实际的存贷利差一直趋于上升,目前一年期存贷利差达到3.6%。
从国际上看,中国目前的存贷利差处于中偏上水平。从历史上看,中国目前的存贷利差是2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存贷利差不宜再扩大,而应适当缩小。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存贷利差应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贷款风险的高低等,其中,竞争状况是决定存贷利差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在中国,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因此中央银行政策实际影响着存贷款利差。
中央银行在调整利差时,首先考虑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运行状况,但不同的阶段考虑的侧重点不同。1996年以前,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为支持国有企业解困,商业银行多数年份的存贷利差小于1%。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银行体系聚集的不良贷款已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不良贷款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在1996年后,中国逐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最近八年来中国一年期存贷利差一直在3%左右。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06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7.1%,已有三分之二以上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补充资本金的外部渠道,因此,中国保持较大存贷利差的历史性因素已不存在。
但是,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近几年,尽管各方都在呼吁应大力推进和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例,但实际收效甚微。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达95.4%,银行净利差收入与营业利润的比例更是高达341%,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当前的存贷利差水平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并无太多积极性发展中间业务。这样,继续实行较大的存贷利差,不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同时也将保护银行垄断,不利于银行改革和效率提高,也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存贷利差较高,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扩张冲动强烈,有诸多连锁反应:一来降低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贷款利润率之高,使得无论央行采取什么政策措施,银行都不愿意减少贷款发放。从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八次上调了本、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但贷款仍快速增长。二来刺激投资高增长。由于多数贷款会进入投资领域,贷款的高增长往往预示投资的高增长,进而对资源、环境、物价等造成压力。三来不利于融资结构的改善。由于企业很容易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通过发债等直接融资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经济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
较大的存贷利差,还意味着两个不良后果,一是投资膨胀,二是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这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房地产和股票等主要资产市场价格上涨上已可以清楚看到答案。
近几个月来,中国消费物价水平呈上升态势。实际存款利率接近或已为负值。当前,若适当缩小存贷利差,能降低银行的贷款冲动,并有助于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缩小存贷利差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中央银行在利率政策调整时,实行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最终将利差由目前的3.6%缩小至3%左右。二是通过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逐步降低存贷利差水平。首先,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其次,加快推进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步伐,允许大额长期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和客户协商定价,以降低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水平。
最近,中国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银行等企业的所得税将由33%下降为25%。这为降低存贷利差创造了条件。在所得税降低后,适当缩小存贷利差不会大幅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润水平。
近几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利润飞涨,一个重要原因要感谢较大的存贷款利差。自2002年2月21日以来,中国一直将活期存款利率维持在0.72%的水平,而同期贷款利率已上调了五次。活期存款占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40%左右,因此,实际的存贷利差一直趋于上升,目前一年期存贷利差达到3.6%。
从国际上看,中国目前的存贷利差处于中偏上水平。从历史上看,中国目前的存贷利差是2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存贷利差不宜再扩大,而应适当缩小。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存贷利差应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贷款风险的高低等,其中,竞争状况是决定存贷利差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在中国,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因此中央银行政策实际影响着存贷款利差。
中央银行在调整利差时,首先考虑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运行状况,但不同的阶段考虑的侧重点不同。1996年以前,社会资金供不应求,为支持国有企业解困,商业银行多数年份的存贷利差小于1%。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银行体系聚集的不良贷款已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不良贷款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在1996年后,中国逐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最近八年来中国一年期存贷利差一直在3%左右。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06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7.1%,已有三分之二以上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补充资本金的外部渠道,因此,中国保持较大存贷利差的历史性因素已不存在。
但是,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近几年,尽管各方都在呼吁应大力推进和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例,但实际收效甚微。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达95.4%,银行净利差收入与营业利润的比例更是高达341%,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当前的存贷利差水平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并无太多积极性发展中间业务。这样,继续实行较大的存贷利差,不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同时也将保护银行垄断,不利于银行改革和效率提高,也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存贷利差较高,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扩张冲动强烈,有诸多连锁反应:一来降低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贷款利润率之高,使得无论央行采取什么政策措施,银行都不愿意减少贷款发放。从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八次上调了本、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但贷款仍快速增长。二来刺激投资高增长。由于多数贷款会进入投资领域,贷款的高增长往往预示投资的高增长,进而对资源、环境、物价等造成压力。三来不利于融资结构的改善。由于企业很容易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通过发债等直接融资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经济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
较大的存贷利差,还意味着两个不良后果,一是投资膨胀,二是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这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房地产和股票等主要资产市场价格上涨上已可以清楚看到答案。
近几个月来,中国消费物价水平呈上升态势。实际存款利率接近或已为负值。当前,若适当缩小存贷利差,能降低银行的贷款冲动,并有助于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缩小存贷利差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中央银行在利率政策调整时,实行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最终将利差由目前的3.6%缩小至3%左右。二是通过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逐步降低存贷利差水平。首先,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其次,加快推进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步伐,允许大额长期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和客户协商定价,以降低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水平。
最近,中国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银行等企业的所得税将由33%下降为25%。这为降低存贷利差创造了条件。在所得税降低后,适当缩小存贷利差不会大幅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