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1
摘 要 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短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长期专业训练造成的文化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得我们的很多队员在年纪尚小时就不得不考虑“后路”。我们的很多优秀队员过早退役,这不仅是队员的个人损失,更重要的会给国家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浪费。本文就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见解。
关键词 运动寿命 伤病
运动寿命是指运动员身体机能达到的潜在的运动年限。延长运动寿命关键是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年限,避免尖子运动员昙花一现。中国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低于国外体育强国的运动寿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短?
一、社会学因素
(一)我国社会舆论的影响
我们目前只注重运动成绩的舆论环境。所谓的“奥运争光计划”,对奥运金牌选手过于夸张的吹捧和物质奖励,都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运动员孤注一掷的将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作为运动生涯的唯一目标。四年一度的运动周期过长,加上很多项目队内竞争的激烈,趁早退役另谋出路也是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加上新闻媒体的不恰当评述,成绩好了就使劲吹捧,成绩不好了就挖苦指责,使运动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运动本身的精神和魅力被无情的忽略。
(二)教练员急功近利的思想
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使许多教练员在运动员最需要基础训练时,没有把正方向,训练时主要把目标放在专项出成绩上,而不注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忽视基本技术训练。结果使许多不错的苗子,往往因基础不扎实而“昙花一现”。
二、训练学因素
(一)训练科技有待提高
作为教练员需要不断的寻找各种训练方法以适合各个时期的各个运动员,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目的。可是现在我们许多运动队不管运动员年纪大小,人员差异,训练时就是采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存在着训练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现象。所以我们的运动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我们要加强科学选材和育才。在育才过程中,除了加强科学训练外,还必须加强运动医务监督,运用医学知识和方法,对运动训练实施监督与指导,这是促进运动训练科学化和预防运动伤病的重要措施。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
由于目前运动训练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以及偶然的失误造成的运动损伤,使运动员一时或长期丧失竞技能力。在训练安排上出现错误,没有正确处理好负荷与恢复关系,片面地理解大负荷必然带来大的超量恢复,没有很好地把握运动员自身具有的恢复能力,盲目冒进,急于求成,以及对年轻队员的“拔苗助长”等也是重要原因。
(三)训练手段单一,训练方法落后
由于长期的训练,原有传统的甚至是经验主义的训练对运动员已不适宜,它只能感到单调、枯燥、乏味,调不起运动员的激情,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自然就无从谈起。只有改变训练组合手段,使训练新异化,才能调动运动员的训练激情。所以作为教练员一定要不断学习,克服经验主义的训练方法,使训练手段步入科学化、正规化。
三、医学、生物学因素
(一)体质原因
遗传、生长发育、形态结构也影响个体的发展,也是造成中外运动员运动寿命长短的一个前提因素,但不是主导因素。生理学认为:“生理遗传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获得的某些天赋特征,它是人体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体质是运动员从事各项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运动员保持其运动寿命的前提条件。体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通常指身体的发育水平、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身体素质上都存在某种生理学差异。也有实验证明:双方虽然在遗传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双方都各具优劣之处。因此,先天的生理学差异并不是主要因素,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条件。
(二)伤病原因
国外运动员很少有陈年旧患,所以运动寿命超长。国内运动员却是轻伤不下火线,带伤运动的后果就是伤患更严重,硬撑着,打着封闭就上去比赛,不做长远的打算。这些都证实了我国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缺陷和在对待运动伤病问题上出现的认识误区。如果有体能教练的帮助,将会尽量减少运动员受到伤害,促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延长。
四、结论
运動员要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首先就要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更正错误的观点,端正自己的态度,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一)加强运动员体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防止伤病。同时,也要加强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二)提高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三)加强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树立远大目标和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 彭杰.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概念的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9):10-13.
[2] 周晖.中外运动员运动寿命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10):453-456.
[3] 蒋惠珍.影响我国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12):23-25.
[4] 平永忠.浅析影响运动寿命的诸多因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2).
摘 要 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短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长期专业训练造成的文化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得我们的很多队员在年纪尚小时就不得不考虑“后路”。我们的很多优秀队员过早退役,这不仅是队员的个人损失,更重要的会给国家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浪费。本文就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见解。
关键词 运动寿命 伤病
运动寿命是指运动员身体机能达到的潜在的运动年限。延长运动寿命关键是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年限,避免尖子运动员昙花一现。中国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低于国外体育强国的运动寿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短?
一、社会学因素
(一)我国社会舆论的影响
我们目前只注重运动成绩的舆论环境。所谓的“奥运争光计划”,对奥运金牌选手过于夸张的吹捧和物质奖励,都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运动员孤注一掷的将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作为运动生涯的唯一目标。四年一度的运动周期过长,加上很多项目队内竞争的激烈,趁早退役另谋出路也是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加上新闻媒体的不恰当评述,成绩好了就使劲吹捧,成绩不好了就挖苦指责,使运动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运动本身的精神和魅力被无情的忽略。
(二)教练员急功近利的思想
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使许多教练员在运动员最需要基础训练时,没有把正方向,训练时主要把目标放在专项出成绩上,而不注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忽视基本技术训练。结果使许多不错的苗子,往往因基础不扎实而“昙花一现”。
二、训练学因素
(一)训练科技有待提高
作为教练员需要不断的寻找各种训练方法以适合各个时期的各个运动员,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目的。可是现在我们许多运动队不管运动员年纪大小,人员差异,训练时就是采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存在着训练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现象。所以我们的运动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我们要加强科学选材和育才。在育才过程中,除了加强科学训练外,还必须加强运动医务监督,运用医学知识和方法,对运动训练实施监督与指导,这是促进运动训练科学化和预防运动伤病的重要措施。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
由于目前运动训练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以及偶然的失误造成的运动损伤,使运动员一时或长期丧失竞技能力。在训练安排上出现错误,没有正确处理好负荷与恢复关系,片面地理解大负荷必然带来大的超量恢复,没有很好地把握运动员自身具有的恢复能力,盲目冒进,急于求成,以及对年轻队员的“拔苗助长”等也是重要原因。
(三)训练手段单一,训练方法落后
由于长期的训练,原有传统的甚至是经验主义的训练对运动员已不适宜,它只能感到单调、枯燥、乏味,调不起运动员的激情,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自然就无从谈起。只有改变训练组合手段,使训练新异化,才能调动运动员的训练激情。所以作为教练员一定要不断学习,克服经验主义的训练方法,使训练手段步入科学化、正规化。
三、医学、生物学因素
(一)体质原因
遗传、生长发育、形态结构也影响个体的发展,也是造成中外运动员运动寿命长短的一个前提因素,但不是主导因素。生理学认为:“生理遗传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获得的某些天赋特征,它是人体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体质是运动员从事各项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运动员保持其运动寿命的前提条件。体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通常指身体的发育水平、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身体素质上都存在某种生理学差异。也有实验证明:双方虽然在遗传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双方都各具优劣之处。因此,先天的生理学差异并不是主要因素,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条件。
(二)伤病原因
国外运动员很少有陈年旧患,所以运动寿命超长。国内运动员却是轻伤不下火线,带伤运动的后果就是伤患更严重,硬撑着,打着封闭就上去比赛,不做长远的打算。这些都证实了我国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缺陷和在对待运动伤病问题上出现的认识误区。如果有体能教练的帮助,将会尽量减少运动员受到伤害,促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延长。
四、结论
运動员要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首先就要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更正错误的观点,端正自己的态度,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一)加强运动员体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防止伤病。同时,也要加强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二)提高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三)加强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树立远大目标和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 彭杰.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概念的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9):10-13.
[2] 周晖.中外运动员运动寿命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10):453-456.
[3] 蒋惠珍.影响我国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12):23-25.
[4] 平永忠.浅析影响运动寿命的诸多因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