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山东人当冤大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和人论及书画市场,总有人说山东是“那边风光独好”;每每见到书画界的朋友,总有十之八九的人去山东参加过报酬
  颇丰的笔会。山东人这几年对书画投入的热情和钞票可谓有目共睹。据《南方周末》2002年9月底刊发的《画家在走穴》一文披露:山东每年消耗在书画上的资金大约有10亿元人民币;而2005年底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二界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上,许多美术评论家和画家都认为:山东书画市场占到了全国市场的50%到60%。
  
  书画家走穴的“重灾区”
  
  山东书画市场“火爆”,山东人的钱好赚……这些消息好像长了腿一样在美术界传播开来。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更多的书画家在金钱的诱惑下纷至沓来。一些书画界的领导更是扛着“书协”和“美协”的金字招牌,打着“文化下乡”的旗号,隔三差五到山东“蹲点”,使山东成为书画家走穴的“重灾区”。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我国足球比赛盛行引进“外援”,从国外一些不入流的球队引进了许多不入流的“外援”。据说一位傻帽“外援”来中国转了一圈后,膘肥囊满,想起了还在家乡受苦受难的穷哥们儿,于是就给他们发了一封电报,内容只有六个字:“钱多、人傻、快来”。而今,这一令人喷饭的闹剧又在山东的书画市场被重演。
  山东人把书画家“走穴”比喻成鬼子进村可谓不无道理。因为他们用一张张毫无艺术价值的应付之作换走了山东人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据《南方周末》报道:“在济南天天都有画家来,有时一天来好几拨,有时好几拨都往一块儿赶。在淄博这样的小城市,弹丸之地,有时各大宾馆也都住着走穴的画家,有时一家宾馆就来好几拨。画家们来来往往马不停蹄。”如此行径,与其说是卖画不如说是掠夺!与鬼子进村何异?
  书画家“走穴”这股暗流一方面烧起了山东书画市场的“虚火”,一方面又严重影响着正规的书画交易。山东的画廊很多,但是生意却并不好做。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两个:其一,画廊里所售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走穴”的书画家们留下的应付作品,缺少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精品。书画家们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能一边“走穴”,一边心无旁骛地搞创作。时间紧,挣钱急,画得越多钞票自然越多。一位经常带画家去山东走穴的朋友告诉笔者:不少画家都是边接电话边作画,半天能画十几张。可想而知,这样的作品是毫无艺术价值而言的。其二,大部分藏家手里都有从非正规渠道,也就是从来“走穴”的书画家那里买到的为数不菲的作品,因此也没有必要从画廊购入那些缺乏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的作品。
  换个角度来看,支撑着国内书画半璧江山的山东人真的富得流油吗?以人均GDP而论,山东恐怕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在沂蒙、菏泽等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农民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小孩没钱上学,老人没钱看病。书画没有带动山东的经济发展,反倒成了山东人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每年都有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流入全国各地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书画家的口袋里。书画市场红火了,可很少山东人能从中得利,从中得利的是书画家和那些领着大批书画家来山东卖字画和参加笔会的画商和经纪人。
  
  山东人用白花花的银子换来了什么
  
  山东人用白花花银子换来了什么?换来了大堆大堆据说可以升值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真的可以升值吗?笔者以为很成问题。历朝历代都有难以胜数的书画家,但最后真正能够被载入史册的不过只有那么几个人。更多的犹如恒河沙数的书画家都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无闻,不被关注也不值得关注。以民国这个较短的历史时间段为例,当时的书画家足有数万人之多,但他们的名字能够被专业人士记住的不到千分之一,能够载入史册的更是屈指可数。可以这样说,那些不能载入美术史的书画家的作品基本等同废纸,玩玩可以,拿来卖钱值不了几文银子。清代书画市场流行一句话:“宁要老充头,不要小名头。”也就说宁要大名家的赝品,不要小名家的真迹。这句话充分说明:不能进入美术史的小名家的作品是不被市场认可的。当然,买画的主儿都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买的都是大家或即将成为大家的书画家的作品。在这里,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当代无大家!当代的书画家都还在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他们在世的时候,我们是无法足够客观地评价他们并给予他们美术史上的准确定位的,所以有人说要“盖棺定论”。其实许多人盖棺也无法定论,因为他们的儿女还会通过自己的影响来宣传并竭力维护他们身前的荣耀,所以又有人主张“当代立志,隔代修史”。因为只有当他们的儿女故去的时候,他们通过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才会逐渐小下来。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在极少数潜心艺术的书画家“人亡业显”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书画家“身谢道衰”。
  艺术品的价格首先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由生产该件作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如唐代张怀《书估》中记载:“如大王草书字直,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书。”也就是说王羲之的草书一百零五个字和他的一行行书的价钱是一样的,他的三行行书和一行楷书的价钱又是一样的。因为写草书所需的时间比写行书的少,写行书所需的时间比写楷书的少。所以在价格上就是楷书最高,草书最低。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同一档次的书画家的作品,也是绘画作品的价格远远高于书法作品的价格。其次,受供求关系影响,历来人们都把艺术价值放在供求关系之前,笔者以为并不客观。如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等政治家的手迹,其艺术价值未必很高,但由于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受到藏家的青睐,价格一个劲地攀升。也有人说稀缺性决定艺术品的价格,在这里笔者也不敢苟同,因为大多数不能进入艺术史的艺术家,即使他的作品存世再少,对价格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因此,笔者以为供求关系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三,受艺术价值影响。艺术价值无疑是决定艺术品价格高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那些进入美术史的大家的精品力作,始终会处于价格金字塔的顶层。而那些自吹自擂,通过大肆炒作而暴得大名的书画家因为其作品艺术价值不高最终必将被历史淘汰。所谓“大浪淘沙”就是这个道理。影响艺术价值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艺术独创性,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都有着精巧的构思,既不会重复别人,也不会重复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入美术史的大家的作品也并非每一幅都值得收藏,他们那些缺乏独创性的应付作品和并非精品的习作在购藏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
  不幸的是大多数山东人在书画家们的忽悠中乱了方寸,完全没有考虑上述的这些因素,对艺术品的价钱未能予以仔细权衡,这就不可避免地买豆腐用了肉价钱。
  
  书画家,有意无意的骗子
  
  中国是世界上画家最多的国家,大到首都省会,小到地级市,甚至县乡,都设有画院。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师”特别多,画虎的自称“虎王”,画鱼的自称“鱼王”,画了几只猫就自称“猫王”……他们为了出名,为了卖画,到处办画展,大量出画册,拉拢行政官员,收买“作手”,在书画市场上兴风作浪,在拍卖会上上下其手。
  为了满足书画家的“大师情结”,大量国际刊号的非法出版物应运而生,并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铺天盖地扩散开来,笔者常常一天就收到好几本,想不看见都不成。这些出版物印刷精美,但内容却相当拙劣,办的稍好一点的用一两篇理论文章装装门面,然后就是大篇幅的不切实际的宣传和近乎肉麻的吹捧。笔者也曾为稻粮谋而侧身其间,做了一些贴金的文章,写了不少抬轿的评论。同样也见识了大批书画家为名利而上穿下跳,斯文扫地。
  笔者说某些书画家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也是言之凿凿,而非空穴来风。有意的骗子指那些披着艺术家的外衣,打着“某某画院”的幌子,行招摇撞骗之实的“书画家”。笔者就熟悉这样一位“画家”,自命为“某某画院”院长,并建立了一个网站,把国内众多画坛大腕列为该院院士,阵容之强令人瞠目结舌,所幸笔者后来有机会接触到该院的一些“院士”,问及此事,结果他们竟然无一例外地表示根本不知道有此画院,更不知院长是何许人。据笔者所知这位院长也经常去山东兜售作品。类似这种“拉大旗做虎皮”的野鸡画院在国内可谓多如牛毛。此外还有不少自视极高却功夫平平的书画家,他们把价位喊得极高,但如果依他们自己喊的价位一年是难得卖出一幅画的。为什么要喊这么高的价位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虚高”的价位也是喊给别人听的,实际售价甚至不及画家自己报价的十分之一。无意的骗子则指那些有一定声望的书画家,他们在徒子徒孙的阿谀奉承中,“宗师”、“大师”的帽子都嫌小,书画润格自然也低不到哪里去。但他们真的是大师、宗师吗?翻开中国美术史,千年以来能够称得起大师的人实在屈指可数,大浪淘沙,层次井然,毫无疑问,历史也会淘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他们作品的价位自然也带有一定的欺诈性。
  
  山东艺术市场,投机者的天堂
  
  艺术市场的成熟需要更多的收藏家而不是投机者。真正的收藏家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而投机者则只看经济利益。他们往往是低价买进,再通过短期的炒作后高价卖出,因此给市场带来诸多难以预测的变数。
  君不见,山东艺术市场炒作一波接着一波,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些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从几百元一平尺被炒到了几千元一平尺,甚至上万元一平尺。但是,在普通老百姓家中却看不到书画收藏,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字画都被卖到哪里去了?其实答案很简单,除了一部分被人买去当礼品送给了官员,大部分都是在投机商人中间流通。形不成与大规模书画投资相应的收藏群,仅靠少数投机商人买来卖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市场泡沫。五光十色的泡沫固然是耀眼的,但是靠泡沫堆积出来的繁荣又焉能长久!
  据说书画家“走穴”最常去的是山东、河南、甘肃等几个地方。我的老家是豫南大别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国家级贫困县。我节假日回家乡的时候,朋友告诉我,几乎每天都有北京、南京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书画家不辞辛苦不远千里来这里卖画。买字画的都是些不懂艺术也不了解市场的官员和农民企业家,这些发达地区的书画家拿着印有各种头衔的华丽花哨的名片,忽悠起了贫困县的有钱主儿。听说在山东他们也是如此这般故伎重演。为什么这些书画家会远离自己的居住地,远离经济发达地区,而跑到偏僻的边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卖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艺术市场越成熟,钱也就越难以忽悠到手。有个典型的例子,近几年,国内书画市场炒作风行,画价直线飙升,已经远远超过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于是造成海外中国书画大量回流,有的拍卖会几乎全部为海外回流的艺术品。原因不是因为海外对艺术品的热爱不如中国大陆,也不是海外藏家的经济实力不如大陆藏家,而是海外的艺术市场更成熟,海外的藏家更理性。
  如果把书画市场比作股市,山东人大多都是股票交易所的小股民,而真正的股市大鳄则是那些投机艺术品市场、在拍卖会上上下其手的书画贩子。是他们借山东人的血汗钱吹起了国内书画市场“虚火”的泡沫。
  在京沪苏浙一带逐渐把投资重点转向油画的同时,山东人也该对那些批量生产商品画的国画家们说“不”了。书画市场严重的混乱和失范,让每一个有识之士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这里只是投机者的天堂,而不是收藏家的乐园。
  
  山东人是冤大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人就积极建设省内艺术市场。他们与许多当代书画家进行签约合作,并邀请他们来山东办展览,使书画家与藏家真正做到零距离交流,这些举措的初衷无疑是为了建立健康有序的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从长远来看,对书画家、收藏家、投资者都是有益的。但人都是有欲望的,尝到甜头的书画家们却并不领情,他们在小有名气之后就不再满足于把作品卖给一个画廊或者一个代理商,他们感觉到山东钱好赚,他们从济南到淄博,再从淄博到潍坊、青岛、烟台等地,一路卖下来,腰包鼓了,问题却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作品质量无法保证之外,艺术市场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可以想象一个书画家的作品突然由几十张变成上千甚至上万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肯定会大大改变。那些出了大价钱买了这位画家作品的山东人自然就成了冤大头。
  山东固然是一个文化大省、经济大省,但与京沪苏浙相比,山东人并不富裕。我们不要再通过忽悠山东人的血汗钱来支撑虚假繁荣的艺术市场,不要让山东人负担市场泡沫破灭的代价。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有眼光有购买力的收藏家,需要做到让书画走入寻常百姓家。
  山东人已经为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做了太多太多……
  山东人不是冤大头,也别拿山东人当冤大头!
其他文献
康熙至乾隆年间,废除了“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加上徽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使徽州木雕艺术,在形式上敢于创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红楼梦》、《西厢记》,甚至连张生偷情、逛青楼这样的画面内容也出现在徽州木雕上。  这种广泛的内容也体现在民居门窗的条环板上。条环板俗称“小腰板”,当时小户人家的住宅都有四门八窗十几扇,二十几扇,有的三进大宅多达一百多扇门窗,每
期刊
9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古玩书画城、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研究会、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文物系、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中博艺术馆、《鉴宝》杂志社、《中国老年书画艺术》杂志社、北京三希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几家单位携手筹划的“让艺术回馈社会,携手献爱心——系列慈善爱心活动”在北京古玩书画城成功举办。      此次举办的系列慈善爱心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一、精品画展:  9月16至17日,由辅仁大学校友会美
期刊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6岁入塾读书,28岁中进士,37岁任礼部侍郎,不仅科场得意,而且官运亨通。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故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2岁,清廷辍朝三日,赠太傅,赐谥号为文正。曾国藩是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是“同治中兴”的第一名臣,是“洋务运动”的排头兵,他的道德文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包括蒋介石、毛泽东在内的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同时他又用成千
期刊
元末的农民起义军在建立政权时大多铸行新钱,以代替失去信用的元代纸币,这对于促进商品流通,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因当时铸量有限,除朱元璋大中钱外,其他均少见,如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其文字端庄,制作精良,存世稀少。今借贵刊介绍一品(见彩图),谨以奉献给泉友欣赏品评。    该钱结锈极硬,红斑土锈表层泛绿。在高倍放大镜下观看,地张平展,结晶状红锈晶莹圆润,与片片红斑和白色透亮的石质沉积物,交相
期刊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有7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古玉器,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各朝各代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围绕着这些闪耀着迷人色彩的古玉器,历史上也传说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黄金有价玉无价”,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一件玉“和氏璧”,居然要以十五个城池相交换,使玉的价值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演绎出了“完璧归赵”
期刊
宋钱以版别多著称,几乎每一种都有珍稀品。“圣宋元宝”也不例外,如行书版的“通宝手”,这是日本人起名的珍稀品。篆书版的长冠宝,也都非常难得。还有就是隶书“圣宋元宝”。    唐代的铸钱以隶书“开元通宝”为主,钱文字体变化不大。自北宋初年铸行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亲书,不但开了御书钱之先河,真、草、行三种字体,也使钱文书法绚丽多彩。不难看出钱文字体表现书法美,当时已经成为时尚。相反,隶书体钱文,逐渐
期刊
晚清的海上画坛,虽在中国绘画史上被称之为“半壁江山”,但囿于当时的“长三角”日趋增多的商贾(其中更多的是儒商——“徽商”坛集上海滩,“市场经济”的思维意识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书画家的骨髓里。  书画家的审美取向为商贾的需要“所左右”,还要追溯到清初的扬州。徽商的发迹地是当时“无徽不成商”的扬州,本身就具有徽文化积淀的“盐商”、“布商”,因其物质的满足和充裕,潜意识里就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从而顺理成章
期刊
年初,人民美术出版社邹家敏主任晚间来访,并送来一本册页和手卷,问我是否知道这位已故的山水画家。我们随即展卷欣赏,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尽管这不是原作,而是精美的印刷品,但其画作中那种生动洒脱的笔墨,林峦深秀的画境,散发出一股清新而素雅、苍浑而华滋的韵味。我被这涤荡尘俗的画境深深地打动了。这看似元、明时代笔墨,又有“四僧”情趣的画幅中,却是画家游于其间,融会贯通,处处展现出自己的风貌,真是太妙了!朋友见
期刊
定窑是以烧制白釉器物为主的窑场,古代文献中关于定窑特殊产品的记载有“紫定”、“黑定”和所谓“定州红瓷器”。其实这些大体都是铁呈色的所谓黑釉系产品,只不过由于配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的不同而呈色不同而已。至于绿釉的定窑瓷器,古代文献并无记载。表明在古代人的眼里,并不将绿釉器物视为定窑产品。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人们才认识到定窑也生产绿釉瓷器。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策划·统筹:董凡 执行:石峰 赵阳    油画属西方艺术,产生至今不过600年的历史,但在数百年的发展中,西方油画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精品荟萃,影响巨大,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性绘画。  过去油画在人们的眼里是西方艺术,是阳春白雪。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油画已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形成了新的收藏热潮。    ·拍市上的新亮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