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度”,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少数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一些不适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
  现象一:片面追求感情朗读——道是有“情”却无“情”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情”一词的解释是: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带着关切和喜爱的心情去朗读。但从笔者接触到的课堂来看,少数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带着关切和喜爱走进文本,却迷恋于声音的强弱和朗读的技巧,片面追求有感情地朗读,使语文教学悄悄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在指导学生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先请一位学生朗读,但学生读的比较平淡。教师说:“我们要有感情去读,让小鸟钻进去。”另一生朗读,仍没有改进。教师又说:“感情还不够,小鸟的身子卡在笼子门口了。”见两位同学都没读好,教师便说:“你注意那个‘进’字了吗?读得重一些。”于是该生故意将“进”字读得很重。接着,老师又让其他同学模仿着读。
  反思:这位老师只片面关注了某个字音的重读,在声音的强弱变化上做文章。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关切和喜爱的感受,而是在拿腔捏调,呆板模仿。这种隔靴搔痒的朗读指导,只能使学生无病呻吟。“把具有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的语文,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语文遮蔽了。”[1]
  其实,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关切并喜爱上文本,让他们“读进去”,品味语文的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无须夸大其辞,矫柔造作地指导。而另一位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在指导朗读上则值得称道。在读第三小节作者看着羊皮筏子能承载六个人在湍急的黄河上行驶时的惊讶之情时,教师抓住了一个“啊”字,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不同声调的朗读对比,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法,体现了朗读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在引导学生朗读能表现作者对羊皮筏子全部情感的句子“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时,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反复品读:(1)羊皮筏子这么小,这么轻,作者感叹道—— (2)羊皮筏子贴着水面行走真危险啊,作者感叹道—— (3)羊皮筏子那么小,没想到上面还有人!作者感叹道——如此层层递进的朗读既体现了教师的对文本准确地把握及深度的思考,又使学生读出了自己对文本的不同体验,这样的朗读才是扎实、有效的感情朗读!
  现象二:一味强调感受领悟——语言训练无寻处
  目前,绝大多数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个性学习,朗读感悟”。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读的目的性不明确,训练意识淡薄。将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不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遭来“穿新鞋、走老路”的非议,认为学生只要读书了就能感悟了。事实上,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读解文本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使语文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
  反思: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经历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学语文离不开大量的语文实践,是熏陶的过程、是熏锅底熏出来的,所以训练必不可少。”[2]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中,指导学生理解“卧薪尝胆”一词时并不满足于学生从字典中得来的解释。而是做到字字落实,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文中越王是如何卧薪尝胆的,并向纵深挖掘:越王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到“卧薪尝胆”还有“发愤图强、持之以恒、转败为胜”的意思。让学生不但知道了卧薪尝胆的意思,更理解了这是一种精神。这样的语言训练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薛老师的课例指导我们应该紧抓语言训练的主线不放。紧扣教材的特点,扎实地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训练,准确把握好感悟的“度”。别让泛化的感悟取代了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因此,立足学生发展,立足课堂,指导学生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结合是我们恒久不变的追求。
  现象三:小组合作悄然消失——无可奈何花落去
  曾有一段时间,只要上公开课,老师都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唯恐被人认为方法陈旧、观念落后。因此,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一度显得很“热”。可是“热”了一阵以后有人指出:语文课堂过度地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成了课堂中的摆设,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所以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讨论的现象不知何时竟悄然消失了。
  反思:合作学习是依据学生性格、能力等特点,为达成团体共同目标,而在学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互动,以期深刻地探究文本。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针对“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和“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分两派展开辩论。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互动、自由争辩的氛围。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得出“人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显然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教学中内容适宜、表达恰当、节奏和谐的合作我们应大胆使用。关键要把握好合作的“度”,看它是否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所必须,如何组织才能达到自主探究的良好效果!
  现象四:活而不实适得其反——主旨岂在表演中
  新课改,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让语文教学异彩纷呈。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冷静反思: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全面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课堂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一段时间,(下转第32页)(上接第24页)部分老师在一味地克隆、模仿热闹的课堂表演,唱、跳、画、演层出不穷。仿佛这样就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就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一位老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在学到五位壮士子弹打完了准备英勇跳崖这部分时老师安排了表演的环节。请五名同学扮演五位壮士,站到了讲台上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轰”的一声跳了下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反思:本来非常悲壮的一幕,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次洗礼,可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啼笑皆非。这种不合时宜而又严重冲淡了文本主题的求“活”方式,大可不必!务实求活应是和谐辩证的统一。语文课堂要真正活跃起来,需要理性的思考:不仅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要把知识教活。于永正老师在他的经典课例《小稻秧脱险记》中采用了师生表演,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警觉”等词演绎得灵动鲜活、淋漓尽致,使这些词语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田,为我们作出了精彩的示范。如何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用好表演,这要求我们要深入地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旨,找准着力点,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学形式,使表演真正服务于文本的解读。
  现象五:读写结合不切实际——画虎不成反类犬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将写淡出课堂,挪至课外。随着课改的实施,有人指出了问题所在:语文课“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双笨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全方位的训练。于是,“把写挤进课堂”,“读写应有机结合”的提法和做法不断涌现,扭转了这种局面。但随之而来的另一种倾向悄然滋生:不论什么样的课文,不论什么样的内容都要学生“你还想对××说些什么,把你的话写下来”。有位老师执教《小露珠》,设计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分别说小露珠像钻石一样闪亮,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珍珠一样圆润。除此之外,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向小露珠问好,它们还会说些什么呢?动笔写下来。学生一个个紧锁眉头,咬着笔杆。经过一阵冥思苦想之后,学生回答:小猴会说,“早哇,像篮球那样圆的小露珠。”小蜜蜂会说,“像玻璃球那样透亮的小露珠。”
  反思:其实,课文中已经呈现出关于小露珠的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让学生超越文本,难度太大!这样的练笔是为难,是强迫,学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毫无创造性可言。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学生造出一些干瘪的,没有灵性的句子在所难免!写话过程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注重读写结合,当堂练笔无可厚非,但是关键要看是否合适。我们应该立足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文章形式,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切入点,确定适当的语言训练的方式和内容。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比较多的课文,适合写话练习,而有的课文不适合读写结合,硬性地强加,只能是牵强附会,枯燥乏味。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只有保持高度的清醒、冷静的审视、深刻的反思,抓住语文教学之“根”,准确地把握并操作好语文教学中的“度”,才能不盲从、不摇摆,才不会在教改大潮中迷失方向。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喜欢用民间总结出来的各种“反腐规律”分析中国反腐现实的人,可能越来越看不懂中国的反腐败了,因为那些“反腐规律”在现实面前失效了,根本解释不了当下的反腐现实。
科学游戏是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游戏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效果。本文对科学游戏的内涵、特点、教育价值做了解释,并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往过程,所以,教学可谓既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
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加工后的输出。在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培养或单项训练,使之明白“听是用耳记,说是用口写,读是用心想,写是用笔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经验,而且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做到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读、学会写。    一、听    是四步曲的引子。听离不开朗读。把文字作品恰当转化成有声语言,能准确地传达出原作品的思想
市教科所的沈老师在我校做报告时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的一堂高水平的公开课,邀请了几位外国专家听课。那堂课,教师的表现非常精彩,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听课完毕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人询问几位外国专家的观感。没想到,几位专家非常吃惊的问:“为什么看不到学生提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们没有疑问,他们到课堂学什么来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件事引人深思,我们的不少“高水平”课的确忽视了学生的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行大胆革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丰富媒体,引发想象灵感    美术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图文并茂来传达给学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唤起他们的审美知觉,开启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争取超万亿贵州目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加快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现有企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新建项目的投入水平。会议要求,全省各地各部f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