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是法律范畴中的一个关键名词,是指可对案件提供证明价值的材料或依据,非常重视真实性。同样的,历史课程也是一门立足事实基础之上的学科,具有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特点,这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历史研究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使他们逐渐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及思维方式。
一、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是经过千挑万选、深思熟虑后选编的,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可靠依据,也是高中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核心来源。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当成主要的教学依据,充分利用教材中真实的数据、事件、时间与人物等信息,培养高中生的证据意识,使他们高质量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由于本课知识点密集、线索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先把教材中归纳的各种结论一一罗列出来,以新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领导为核心,涵盖“五四运动(登上舞台)、中共一大(政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参与革命)、国共对峙与解放战争(领导革命)”,将上述结论当成导向与线索,引导学生根據教材文字与图片信息搜集证据。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结论,可为提高学生掌握史实的能力开辟新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大胆创新史料教学,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史料数量有限,并且主要为结论性内容。所以,要想真正增强高中生的证据意识,教师就要大胆突破教材的限制,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史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的视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去图书馆、参观博物馆、实地拍照、走访等方式,获得大量相关史料。
例如,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教师就可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为学生补充史料:鲁迅的作品《电的利弊》;《萍州可谈》中的一句话“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韩非子》中记载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问题:司南是在什么时候被发明的?指南针与司南分别通过什么实现方向辨别?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哪些问题?指南针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的差异性用途表明了什么?受到上述问题的驱动,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可给历史结论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从而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三、教授史论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应用证据
史论结合,指的是秉承“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将学生当成教学重心,依托史料,借助图片、数据及文化等史料的多角度解读,指导学生分析、阅读,从而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史实的印证与掌握、史料的理解与研读、史论的归纳与分析、史证的升华中,更加扎实地掌握教材内容,并可找出历史的本真,最终推动历史证据运用能力的快速提高。
在教学与鸦片战争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提问学生: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虎门销烟吗?在学生深入思考时,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林则徐销烟的壮举。通过分析,学生可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实施扩张计划的需要。具体来讲,英国侵华是一贯政策,而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属于偶然事件。通过对相关史料与理论的分析,高中生就可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间的关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学生教材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措施。因此,教师应恰当选择教学方式与模式,从教学内容、史料分析、学习研究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与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
一、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是经过千挑万选、深思熟虑后选编的,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可靠依据,也是高中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核心来源。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当成主要的教学依据,充分利用教材中真实的数据、事件、时间与人物等信息,培养高中生的证据意识,使他们高质量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由于本课知识点密集、线索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先把教材中归纳的各种结论一一罗列出来,以新民主主义的无产阶级领导为核心,涵盖“五四运动(登上舞台)、中共一大(政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参与革命)、国共对峙与解放战争(领导革命)”,将上述结论当成导向与线索,引导学生根據教材文字与图片信息搜集证据。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结论,可为提高学生掌握史实的能力开辟新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大胆创新史料教学,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本上的史料数量有限,并且主要为结论性内容。所以,要想真正增强高中生的证据意识,教师就要大胆突破教材的限制,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史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的视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去图书馆、参观博物馆、实地拍照、走访等方式,获得大量相关史料。
例如,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教师就可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为学生补充史料:鲁迅的作品《电的利弊》;《萍州可谈》中的一句话“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韩非子》中记载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问题:司南是在什么时候被发明的?指南针与司南分别通过什么实现方向辨别?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哪些问题?指南针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的差异性用途表明了什么?受到上述问题的驱动,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可给历史结论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从而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三、教授史论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应用证据
史论结合,指的是秉承“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将学生当成教学重心,依托史料,借助图片、数据及文化等史料的多角度解读,指导学生分析、阅读,从而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史实的印证与掌握、史料的理解与研读、史论的归纳与分析、史证的升华中,更加扎实地掌握教材内容,并可找出历史的本真,最终推动历史证据运用能力的快速提高。
在教学与鸦片战争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提问学生: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虎门销烟吗?在学生深入思考时,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林则徐销烟的壮举。通过分析,学生可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实施扩张计划的需要。具体来讲,英国侵华是一贯政策,而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属于偶然事件。通过对相关史料与理论的分析,高中生就可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间的关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学生教材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措施。因此,教师应恰当选择教学方式与模式,从教学内容、史料分析、学习研究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与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