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实”一点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丰富的材料之“米”,是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的。作文材料主要靠平时积累,考生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心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断摄取生活中有意义的镜头,把它们储存在记忆的“仓库”里。还应尽可能地多阅读书籍报刊,收集各种资料,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考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要认真筛选材料,并加以适当处理,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技法点拨
  1.选择新颖的材料
  作文素材新颖,才能引起读者注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材料新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因社会进步而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热点事件等,也可以是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经历。⑵虽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使用的材料,或者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作家浩然说过:“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想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出来,你看到、想到并写出来了,这也是新。”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是新颖的作文材料的来源之一。
  2.选择富有文化底蕴的材料
  写作考场作文时选择富有文化底蕴的材料,可以使考场作文展现出一种厚实、纯真的文化底蕴。从文化的视角选择素材,可以凸显作文的文化内涵。为此,考生在平时积累素材时,要多关注些那些本身就具有深刻文化底蕴或人文情怀的材料,比如杰出的中外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中外著名哲学家的事例、颇具哲理的精小故事等;也可以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以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如果考生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从诗词方面选材。考生从文化角度选择材料时,要做到从“小”切口切入,然后横向拓展,纵向延伸。
  3.选择能以小见大的材料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题材”来表现深刻主题或生活哲理的方法,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考生可以从常见的一幅画、一棵草、一片树叶、一座桥、一滴水等小事物中,揭示出深刻的生活哲理,迸发出给人启示的思想火花。所以,考生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材料和细节,悉心观察,用心感受,学会思索,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选择以小见大的材料时应该注意避免只有“小”而没有“大”。有的考生雖然罗列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乏生动有趣,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未能体现出来,因而变成了一堆“碎玻璃”,作文也随之成了“流水账”。
  4.选择熟悉的材料
   中学生对社会接触不多,这也制约着考生的作文选材范围。考生在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陌生的材料,选取熟悉的材料,选择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件,并对其了然于心或有深切感悟,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久在一起的东西。”考生写作考场作文也一样,在自己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写作,是最务实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种“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仔细阅读题目,抓住“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音乐的‘中国味’”“寻找各种‘中国味’”等关键词句,理解题目的任务导向:在对比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音调之后,挖掘和品味带有“中国味”的音乐,在倾听、接触不同的文化之后,深刻感受和寻找“中国味”的文化。作文要求中有一句关键的提示语“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意思是通过题目材料阐述的现象和道理,能启发我们怎么认识事物,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就选材方面而言,“中国味”可以是可闻、可感的声乐、滋味,例如歌曲、美食;也可以是抽象的、需要体会、耐人寻味的精神和文化,例如传统节日、民族精神、诗词曲赋等。选好“中国味”的载体,是如何把作文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关键,也是写出丰富、深刻作文的关键。
  佳作示范
  中国音乐所带来的文化自信
  一考生
  五千年来,中国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中,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
  2018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火爆异常,节目内容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行经典。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方面,节目结合流行音乐对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也树立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现代中国流行音乐也有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等。上网搜索,各大网站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
  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
  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其他文化,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认真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了文化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
  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后,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与态度,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这样,我们的思想认识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
   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让我发现了更好的认识事物的角度。
  点评
   1.紧扣题旨,观点鲜明。作文开篇紧扣材料,由中国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浓郁的“中国味”来彰显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观点鲜明;末段总结全篇,升华主旨,体现了考生整体构思的精巧与独特。
  2.思维辩证,材料鲜活。中国音乐与诗词文化的创新融合,既增强了民族底气,又树立了文化自信;中国风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既经典,又有代表性。考生在列举这些鲜活的事例时,运用辩证思维,环环相扣,深入浅出,逻辑性很强。
其他文献
要把中国刑法学搞上去,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来说,过去的2019年可以说是收获之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收获了“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至此,他几乎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大满贯”选手。   高铭暄是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也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唯一一
期刊
2020年高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考生的作文备考也到了关键时刻。如何让自己的高考作文走出失分雷区,获得高分呢?阅卷老师结合自己的高考阅卷经验及考生平时的写作情况,列举出以下失分误区及规避策略供考生借鉴。  雷区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旨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重中之重,考生如果审题不准,就会导致作文“全盘皆输”。根据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第一类作文,是选准角度的作文,符合题意,有希望得到48分以上;第二类作文
期刊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12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全世界,时隔一周,国务院决定把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伤亡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也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国旗法规定,
期刊
范本呈现  人需要锻炼  ◎杨 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
期刊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后,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特别强调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期刊
热点聚焦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教育的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大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似乎都成了可有
期刊
应考锦囊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分辨一个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之”字,作动词“去”“到”之意的时候便是实词,而作代词和助词的时候便是虚词。文言文虚词用法灵活,考生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意义和用法的推斷。  1.根据位置进行推断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考生在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方面入手。
期刊
当前,从消费端到供给端,从生活场景到办公场景,数字化正在助力人们的工作生活迈向“云时代”。这个春天,数字化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蜜柚幼树如何修剪、芒果花带叶怎么处理、何时给小麦施肥、如何让花生丰收……千千万万个“田野直播间”活跃起来,农技人员在田头通过视频讲技术,农民通过手机选农资、学技术。在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农技推广”,38万多名农技推广人员、6000多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
期刊
劳 动  ◎王开岭   劳动,确是一个久违的词。它很端庄,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我刚才听到它,心中即一惊,我觉得我已经在朝这个词敬礼了。  我想你说的劳动不会是一个中性的没立场的词,而是一种积极、诚实、有益的工作吧?过去还能听到“热爱劳动”“劳动光荣”这样的话,现在很少遇到它了,换成了“劳务”“职场”“上班”等。  我们都亲眼看到,世上有很多职业和职位,带有泡沫、虚妄、无聊、投机、腐败、挥霍的性质,甚
期刊
时评选粹  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李树生 沈佑莉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模式,你我他齐心协力,真招实招加油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收官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