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火把节前几天,我们工作室接到一个新的拍摄任务:拍摄MV《欢乐火把节》。现在,这首歌曲已经摄制完成。回想整个创作的过程,那就是一个在困难中求索,攻克重重难关的征程。
导演简介
和照,纳西族。导演、摄影师、自由音乐人。早先做音乐,出过国内首张葫芦丝CD专辑《山寨情歌》,其中《月光下的凤尾竹》蜚声海内外。6年前开始玩DV,作品曾获国内外数十个影像大赛的奖项。
开拍了,音乐居然没听过
由于火把节临近,而这首作品的主题就是火把节,为了抢拍火把节现场镜头,出品方要求我们和另外两个组兵分三路奔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和石林风景区。火把节抢拍过后再由我们工作室拟定并完成之后的拍摄内容。
抢拍的人员安排好,大家准备出发,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MV首先要对音乐有理解、有详细概念了才能真正进入摄制状态,才能体现歌曲的灵魂。可现在时间紧迫,我们连歌曲都还没有听过!应该拍什么样的镜头呢?这对于拍摄MV的来说,可算是历史头一遭!没办法,只有“霸王硬上弓”,总导演提了一个指导方针——尽可能多地抓拍,把火把节现场中彝族群众的各种活动场景记录下来。
用拍纪录片的手法拍MV
三天的火把节结束之后,我们终于拿到了音乐小样,这才开始正式构思拍摄方案。这时我们的总策划和总导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拍摄MV,尽量避免刻意摆拍,一切力求原生态。
对于这样的创作要求,我们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云南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不必搭景就可以拍到非常鲜活的镜头。忧的是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MV,因为这样需要花很多时间、走很多地方才能做得到。事在人为,我们想,电视作品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格局,没有多少人涉足的,才是最值得去开发的。除了相关的要求,我们自己也想突破。过去总是以歌手为主的惯用表现方式已经老套,如果已有1000种方式,我们还是要来尝试第1001种可能。
在这首歌的摄制过程中,我们除了歌手对口型的部分以外,几乎没有特别的摆拍,拍到的大都是人们平时的生活。像“跳菜”,我们拍的就是一户农家的结婚喜筵,当地人说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少见了,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跳了。像拍毕摩那天,正好是他在给一家人做一个宗教仪式。我们于是就在现场进行抓拍。在双柏拍的小豹子笙虽然是特意为我们做的表演,但是这些孩子也是经常在做这种活动的,而且是在他们居住的原始土掌房做的表演,一切也都按照原始的程序来做。
多方搜集资料,弥补文化空缺
虽然只是一首五分钟的歌,但是要用纪录片式的手法拍摄,那就要求我们对彝族文化必须有所了解。
大方向确定后,我们立即各处搜索查找彝族文化方面的资料、书籍。因为时间紧,要了解、消化的东西很多,我们只能分工消化:我作为现场导演和摄影师负责了解最好的拍摄点在哪里,何时拍摄最合适;统筹负责联系各个彝族聚居地的相关人员;美术师负责提炼各个彝族分支的艺术文化符号等。
经多方了解之后,我们拟定了一个大致的拍摄路线图。范围包括从云南到四川的彝族人民居住的大部分地方。内容涵盖了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彝族服饰、歌舞、建筑、宗教、民俗活动,还有彝族聚居地著名的一些景点,如石林、土林、彩色沙林、普者黑等等。
点线面的拍摄地点
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时间里,我们工作室一行五人分几次先后在云南的楚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大理以及四川大凉山等地,点线面方式的取景拍摄。
当我们回到丽江工作室请别的朋友来看素材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相信作为现场导演的我,每天早晨醒来都不知道今天的群众演员是怎样的、他们会穿什么衣服、会做什么动作、拍摄地的环境如何。或许正是因为每天要去的地点都是没去过的,要拍的东西都是未知的,所以才会拍得那么激动。每到一处我们都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反复拍摄。
后期攻略
为了让画面视觉更加有感染力,我们大量使用了大小摇臂、稳定器等辅助设备。两台佳能高清摄像机一般是同时拍摄的,我可以很方便地把两台机器的用户自定义菜单调成一致,保证了其画面影调的相对一致性。在户外拍摄会用到反光板,灯光没有用过。
到了后期制作时,我们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比如调整总体色彩的和谐统一,因为彝族分支很多,服饰各异,画面自然也就色彩纷呈,而且按照歌曲的音乐感觉应该以暖色调为主,可是素材里有不少冷色调的服装,这些都成为棘手的问题。
为了剪出惊喜的视觉感,我们无数次改变剪辑手法、改变提纲布局,甚至让三个不同的剪辑师来剪,结果却没有剪出一个让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稿子。为了尽早解脱困扰,我让剪辑师们放松休息五天,让大家调节情绪。这一招果然奏效,休整后没两天就剪辑完成了。
最后的校色,大家尝试了五种调色方案,结果总是觉得怪怪的。直到有一天,隔壁家的大妈和老伴嚷嚷着要去听丽江本土的一个歌手的“原生态”歌曲,我突然猛拍脑袋:不是要“原生态”嘛!那么最好的校色就是放弃调色,还画面以真实!最终,我们只是对个别镜头做了一些颜色修正(如亮度和饱和度的调整等),结果感觉挺好。
片子已经完成了,但我们的脚步仍在继续。每个片子制作完成后,我们都有一个专门的总结会,让每个参与制作的人员都来评判这个片子的摄制过程,将成功和失败的地方逐个罗列,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清楚,在国内众多的电视创作团队中,我们的综合能力不及专业的商业团队,但热情和态度会让我们一起进步,因为我们有一种不断探索、变化的勇气和信心!
拍摄器材
佳能XL-H1和XH-G1两台高清摄像机、7米大摇臂、小摇臂、美国Glidecam专业稳定器、BSW手持减震器等主要设备。
导演简介
和照,纳西族。导演、摄影师、自由音乐人。早先做音乐,出过国内首张葫芦丝CD专辑《山寨情歌》,其中《月光下的凤尾竹》蜚声海内外。6年前开始玩DV,作品曾获国内外数十个影像大赛的奖项。
开拍了,音乐居然没听过
由于火把节临近,而这首作品的主题就是火把节,为了抢拍火把节现场镜头,出品方要求我们和另外两个组兵分三路奔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和石林风景区。火把节抢拍过后再由我们工作室拟定并完成之后的拍摄内容。
抢拍的人员安排好,大家准备出发,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MV首先要对音乐有理解、有详细概念了才能真正进入摄制状态,才能体现歌曲的灵魂。可现在时间紧迫,我们连歌曲都还没有听过!应该拍什么样的镜头呢?这对于拍摄MV的来说,可算是历史头一遭!没办法,只有“霸王硬上弓”,总导演提了一个指导方针——尽可能多地抓拍,把火把节现场中彝族群众的各种活动场景记录下来。
用拍纪录片的手法拍MV
三天的火把节结束之后,我们终于拿到了音乐小样,这才开始正式构思拍摄方案。这时我们的总策划和总导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拍摄MV,尽量避免刻意摆拍,一切力求原生态。
对于这样的创作要求,我们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在云南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不必搭景就可以拍到非常鲜活的镜头。忧的是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MV,因为这样需要花很多时间、走很多地方才能做得到。事在人为,我们想,电视作品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格局,没有多少人涉足的,才是最值得去开发的。除了相关的要求,我们自己也想突破。过去总是以歌手为主的惯用表现方式已经老套,如果已有1000种方式,我们还是要来尝试第1001种可能。
在这首歌的摄制过程中,我们除了歌手对口型的部分以外,几乎没有特别的摆拍,拍到的大都是人们平时的生活。像“跳菜”,我们拍的就是一户农家的结婚喜筵,当地人说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少见了,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跳了。像拍毕摩那天,正好是他在给一家人做一个宗教仪式。我们于是就在现场进行抓拍。在双柏拍的小豹子笙虽然是特意为我们做的表演,但是这些孩子也是经常在做这种活动的,而且是在他们居住的原始土掌房做的表演,一切也都按照原始的程序来做。
多方搜集资料,弥补文化空缺
虽然只是一首五分钟的歌,但是要用纪录片式的手法拍摄,那就要求我们对彝族文化必须有所了解。
大方向确定后,我们立即各处搜索查找彝族文化方面的资料、书籍。因为时间紧,要了解、消化的东西很多,我们只能分工消化:我作为现场导演和摄影师负责了解最好的拍摄点在哪里,何时拍摄最合适;统筹负责联系各个彝族聚居地的相关人员;美术师负责提炼各个彝族分支的艺术文化符号等。
经多方了解之后,我们拟定了一个大致的拍摄路线图。范围包括从云南到四川的彝族人民居住的大部分地方。内容涵盖了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彝族服饰、歌舞、建筑、宗教、民俗活动,还有彝族聚居地著名的一些景点,如石林、土林、彩色沙林、普者黑等等。
点线面的拍摄地点
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时间里,我们工作室一行五人分几次先后在云南的楚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大理以及四川大凉山等地,点线面方式的取景拍摄。
当我们回到丽江工作室请别的朋友来看素材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相信作为现场导演的我,每天早晨醒来都不知道今天的群众演员是怎样的、他们会穿什么衣服、会做什么动作、拍摄地的环境如何。或许正是因为每天要去的地点都是没去过的,要拍的东西都是未知的,所以才会拍得那么激动。每到一处我们都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反复拍摄。
后期攻略
为了让画面视觉更加有感染力,我们大量使用了大小摇臂、稳定器等辅助设备。两台佳能高清摄像机一般是同时拍摄的,我可以很方便地把两台机器的用户自定义菜单调成一致,保证了其画面影调的相对一致性。在户外拍摄会用到反光板,灯光没有用过。
到了后期制作时,我们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比如调整总体色彩的和谐统一,因为彝族分支很多,服饰各异,画面自然也就色彩纷呈,而且按照歌曲的音乐感觉应该以暖色调为主,可是素材里有不少冷色调的服装,这些都成为棘手的问题。
为了剪出惊喜的视觉感,我们无数次改变剪辑手法、改变提纲布局,甚至让三个不同的剪辑师来剪,结果却没有剪出一个让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稿子。为了尽早解脱困扰,我让剪辑师们放松休息五天,让大家调节情绪。这一招果然奏效,休整后没两天就剪辑完成了。
最后的校色,大家尝试了五种调色方案,结果总是觉得怪怪的。直到有一天,隔壁家的大妈和老伴嚷嚷着要去听丽江本土的一个歌手的“原生态”歌曲,我突然猛拍脑袋:不是要“原生态”嘛!那么最好的校色就是放弃调色,还画面以真实!最终,我们只是对个别镜头做了一些颜色修正(如亮度和饱和度的调整等),结果感觉挺好。
片子已经完成了,但我们的脚步仍在继续。每个片子制作完成后,我们都有一个专门的总结会,让每个参与制作的人员都来评判这个片子的摄制过程,将成功和失败的地方逐个罗列,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清楚,在国内众多的电视创作团队中,我们的综合能力不及专业的商业团队,但热情和态度会让我们一起进步,因为我们有一种不断探索、变化的勇气和信心!
拍摄器材
佳能XL-H1和XH-G1两台高清摄像机、7米大摇臂、小摇臂、美国Glidecam专业稳定器、BSW手持减震器等主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