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基本学科,对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称之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已经将成为数学教学中的新重点和新目标,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指思维的问题心理,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疑惑,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爱因斯坦也曾认为:发展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比解答更为重要,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发展问题和思考问题中才能够促使科学真正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对学生的主动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还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及心理发育刚刚起步,对于问题的思考也都是靠着主观的模仿和意识,在加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因素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及心理发育刚刚起步,所以在接受外界事物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模仿和主观的思想,很少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影响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因素往往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与学生自身上。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都采用:备课、教学、复习、考试等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模式虽然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很多小学中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却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注入式”,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思维方法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极不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这种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相关的研究证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实际质量与实际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前教育接受情况存在着差异,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性的差异,虽然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因材施教的教学,但是因材施教的内容必须要是强调在实际的教学中适应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种个体化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例如,有的学生拥有整体性的认知结构,有的学生具有求同存异性的认知结构,不同的认知结构都会对学生发展问题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同样的班级内,同样的教师教导下,学生具有同样的学习步骤反之产生不同成绩的主要原因,如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体化差异,那么将会影响学生数学意识培养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分析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内基础性的核心课程,不仅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更会为学生未来的数学思维与逻辑意识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而数学问题意识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还是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奠基的意义,所以,在本节中,笔者将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从本质上来讲,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数学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大胆的研究,并通过自身实际的努力来对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状态,所以,首要的策略就是要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因此,只有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够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本属好动,在加上心理发育不健全,所以很多小学的课堂的气氛都是严肃并压抑的,这种气氛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引导性的思考,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质疑,教师也应该进行积极的鼓励,通过这样营造出的和谐教学气氛,能够让学生的精神更加放松,从而保证思维发散,最终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产生积极研究数学的心理倾向,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源自于对产生的技术与生活的事件,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不妨创设出适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客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情境的建设,能够增强教学的民主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进而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理与求知心理。总的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与硬件条件,但是对学生的主观思维及心理却很少关心,这样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几乎都存在着“只学不问”的心态,因为缺少问题意识,所以就根本无法产生创新的心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只有利用合理的情境教学方法,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数学问题意识。
(三)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导致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弱,具体来讲,小学生缺少就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表个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对固有思想进行质疑,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就能够得到不同的思路,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未来成长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营造和谐教学气氛、情景教学法以及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的三点策略,希望能够为后人的研究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王朝玺,中学生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2]陈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指思维的问题心理,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疑惑,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爱因斯坦也曾认为:发展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比解答更为重要,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发展问题和思考问题中才能够促使科学真正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对学生的主动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还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及心理发育刚刚起步,对于问题的思考也都是靠着主观的模仿和意识,在加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因素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及心理发育刚刚起步,所以在接受外界事物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模仿和主观的思想,很少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影响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因素往往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与学生自身上。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都采用:备课、教学、复习、考试等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模式虽然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很多小学中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却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注入式”,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思维方法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极不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这种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相关的研究证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实际质量与实际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前教育接受情况存在着差异,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性的差异,虽然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因材施教的教学,但是因材施教的内容必须要是强调在实际的教学中适应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种个体化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例如,有的学生拥有整体性的认知结构,有的学生具有求同存异性的认知结构,不同的认知结构都会对学生发展问题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同样的班级内,同样的教师教导下,学生具有同样的学习步骤反之产生不同成绩的主要原因,如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体化差异,那么将会影响学生数学意识培养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分析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内基础性的核心课程,不仅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更会为学生未来的数学思维与逻辑意识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而数学问题意识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还是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奠基的意义,所以,在本节中,笔者将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从本质上来讲,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数学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大胆的研究,并通过自身实际的努力来对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状态,所以,首要的策略就是要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因此,只有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够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本属好动,在加上心理发育不健全,所以很多小学的课堂的气氛都是严肃并压抑的,这种气氛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引导性的思考,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质疑,教师也应该进行积极的鼓励,通过这样营造出的和谐教学气氛,能够让学生的精神更加放松,从而保证思维发散,最终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产生积极研究数学的心理倾向,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源自于对产生的技术与生活的事件,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不妨创设出适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客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情境的建设,能够增强教学的民主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进而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理与求知心理。总的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与硬件条件,但是对学生的主观思维及心理却很少关心,这样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几乎都存在着“只学不问”的心态,因为缺少问题意识,所以就根本无法产生创新的心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只有利用合理的情境教学方法,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数学问题意识。
(三)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就导致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弱,具体来讲,小学生缺少就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表个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对固有思想进行质疑,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就能够得到不同的思路,进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未来成长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营造和谐教学气氛、情景教学法以及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的三点策略,希望能够为后人的研究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王朝玺,中学生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2]陈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