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初中数学“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这一研究课题。
【关键词】评价,反馈,矫正,控制,数学教学,初中生,实验研究
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不再仅仅是评价学习结果。而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的含义
“评价”包括评价方式、主体、结果、目的几个方面。评价方式不是单纯指在一个单元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的考试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给学生划个等级,进行分类,而是侧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反馈——矫正: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即使教师经验再丰富,并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要使教学达到每个学生的成绩最优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总会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并告诉学生如何矫正。
2.“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的特点
初中数学“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强化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活动主体的学生化和组织方式的激励化。
2.1 教学内容的活动化。初中数学“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主张把教学的每一个内容都努力设计为学生喜欢的看书、交流、计算、操作、设计、展示等活动,尽量压缩老师的主讲环节,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活动化。
2.2 活动主体的学生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3.“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的原则
3.1 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的前提是“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关键性反应,如回答问题、板演、课堂练习、质疑、实验操作、课外练习等,及时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以便让学生辨明正误,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失误,尽量缩短错误信息在头脑中的停留时间。“及时评定”的常用方法:一是教师评定:如对学生回答的肯定或否定;对板演的批改与订正;给出计算题的最后答案等等。二是集体评定:如相互检查练习,对其他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更正,由全班学生做出肯定或否定等等。三是自己评定:如通过另外解法途径加以核对,或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检验,或从答案数值的大小进行估算检查,或从答案的是否合理进行检查,由学生做出自我判断。
3.2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对评价而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的接受能力,给予其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划等级、“贴标签”,因为这样做不但对教学没有多大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评价的抵触心理,给今后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比如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习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以断然否定,可提示本人重新审题(自我评价),或者提问下边的同学:“谁来纠正?”这样给予的否定评价,既可以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意识,同时又引起了犯同样错误的学生的注意。
3.3 激励性原则。所谓激励性原则,指的是在评价和信息反馈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赏识学生的意识,把握赏识学生的技巧。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实施客观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防止片面性和急功近利。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等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3.4 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在信息反馈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无误地进行解释,对于一时无法给出明确答复的,决不能不懂装懂地瞎说一通。教师只有准确地评定,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答案中掌握符合科学的知识。否则,错误的或模糊不清的评定反馈,将会给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造成障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明确、具体、简洁、精辟、深刻,切忌笼统、含糊、模棱两可。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153.
[2] 马振海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49,59-61.
[3] 周贝隆.求真知,重效益[J].教育研究.1989,9:34-35.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45.
【关键词】评价,反馈,矫正,控制,数学教学,初中生,实验研究
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不再仅仅是评价学习结果。而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的含义
“评价”包括评价方式、主体、结果、目的几个方面。评价方式不是单纯指在一个单元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的考试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给学生划个等级,进行分类,而是侧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反馈——矫正: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即使教师经验再丰富,并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要使教学达到每个学生的成绩最优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总会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并告诉学生如何矫正。
2.“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的特点
初中数学“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强化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活动主体的学生化和组织方式的激励化。
2.1 教学内容的活动化。初中数学“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主张把教学的每一个内容都努力设计为学生喜欢的看书、交流、计算、操作、设计、展示等活动,尽量压缩老师的主讲环节,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活动化。
2.2 活动主体的学生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3.“评价——反馈——矫正”系统教学的原则
3.1 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的前提是“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关键性反应,如回答问题、板演、课堂练习、质疑、实验操作、课外练习等,及时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以便让学生辨明正误,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失误,尽量缩短错误信息在头脑中的停留时间。“及时评定”的常用方法:一是教师评定:如对学生回答的肯定或否定;对板演的批改与订正;给出计算题的最后答案等等。二是集体评定:如相互检查练习,对其他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更正,由全班学生做出肯定或否定等等。三是自己评定:如通过另外解法途径加以核对,或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检验,或从答案数值的大小进行估算检查,或从答案的是否合理进行检查,由学生做出自我判断。
3.2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对评价而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的接受能力,给予其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划等级、“贴标签”,因为这样做不但对教学没有多大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评价的抵触心理,给今后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比如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习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以断然否定,可提示本人重新审题(自我评价),或者提问下边的同学:“谁来纠正?”这样给予的否定评价,既可以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意识,同时又引起了犯同样错误的学生的注意。
3.3 激励性原则。所谓激励性原则,指的是在评价和信息反馈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赏识学生的意识,把握赏识学生的技巧。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实施客观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防止片面性和急功近利。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等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3.4 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在信息反馈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无误地进行解释,对于一时无法给出明确答复的,决不能不懂装懂地瞎说一通。教师只有准确地评定,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答案中掌握符合科学的知识。否则,错误的或模糊不清的评定反馈,将会给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造成障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明确、具体、简洁、精辟、深刻,切忌笼统、含糊、模棱两可。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153.
[2] 马振海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49,59-61.
[3] 周贝隆.求真知,重效益[J].教育研究.1989,9:34-35.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