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气象职工讲述70载奋斗史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zh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全国气象系统的10余万名职工来说,去年12月8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70年前的这一天,经中央批准,中国气象局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开启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伟大征程。日前,作为10余万名气象职工的杰出代表,陈金水、陆其峰、孙立老中青三代人,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这荡气回肠的70年奋斗史。
  建起“天下第一气象站”
  如今86岁的陈金水,生长在南方水乡,但从22岁到61岁一直在西藏雪域高原跋涉。在藏北的安多,他们创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空白。
  “我这一辈子,就像个‘守门人’,安多是西藏的北大门,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陈金水声音洪亮地说,“我这一辈子,也像块‘石头’,是生命禁区气象工作的铺路石,自我生命质量检验的试金石。”1965年10月,他带领大家在海拔4802米处建起被誉为“天下第一气象站”的安多气象站。当时环境十分恶劣,可谓“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零下27摄氏度的夜里,背上刺疼,翻身一看,被褥和床板已冻在一起。在常年被白雪覆盖的地方开展气象观测,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
  但西藏自治区的第一个“百班无错情”,在这里产生:1976年至1977年,他连续值188个班,记录数万个数据,无一差错,也为青藏铁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气象数据。党中央曾授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却说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因为在基层艰苦气象台站,苦守一生、终其一世的气象老兵们,实在太多。
  如今,从手工绘制天气图发展到自主创新数值天气预报,从站点预报发展到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从传统单一天气预报发展到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我国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提前量、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风云卫星走到世界前列
  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陆其峰是气象系統中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代表。正是在几代气象与航天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努力下,终于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3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或组织)之一。
  如今,17颗卫星飞入宇宙,风云卫星已经走到世界先进行列,正在为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陆其峰说,在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在气候预测业务里,风云卫星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料;在海洋、农业、生态环境等近百个领域,上百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都有着风云卫星数据产品的身影。
  而陆其峰深度参与了气象卫星研发,并开展了部分首创性研究。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发了微波仪器在轨参数优化模型,系统解决了风云卫星大气探测仪器的偏差订正问题,成果被欧美同类仪器采用。此外,还首次把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应用到世界最先进的预报模式中,向国际同行证明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先进水准。他说,风云卫星仅仅是新中国气象事业70年诸多辉煌成就之一。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科技成果已在气象业务中广泛应用。


  我为祖国南疆观云测天
  我国基层气象台站中,许多是艰苦台站,孙立来自中国最南端的气象台站———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这是一个特殊的气象部门。
  距离海南岛330多公里外的西沙永兴岛,在1957年夏天就迎来了汪海泳等6位气象工作者。彼时,补给船3个月才能到岛一次。岛上连淡水都供应紧张,他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茅棚。连续奋战13天,他们建好了标准化的观测场,当年7月1日8时,准点发出我国在三沙的第一份气象观测报告。
  上世纪80年代,孙立的父亲就在永兴岛上从事气象工作,在父亲影响下,高考填报志愿时,孙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气科学专业,毕业后也来到了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2009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他第一次乘船前往永兴岛。起初,他很兴奋;但随着海上风浪渐起,胃也跟着海浪一起翻滚,吐累了睡、睡醒了接着吐!当时,他也曾打过“退堂鼓”,但为祖国南疆观云测天的责任给了孙立极大的勇气,至今他已在岛上坚守了10年。
  三沙的苦,不仅是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的恶劣环境,更在于寂寞。常年驻守,不少人患上了沉默少言的“小岛综合征”,甚至回到城市里后,都忘记了如何过马路。但孙立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随着覆盖半径1000海里的三沙气象海洋广播电台的开通,途经南海的船只都能收到他们的天气预报和预警。2019年7月11日,通过精准预报,一艘载有32人的遇险渔船实现了零伤亡脱险。
  邢大军据《工人日报》车辉/文整理
其他文献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作,虽然后来(去世前二日)他还写了《答径山琳长老》,但人们似乎更愿意把这首诗看作是老苏的绝笔。  诗里提到的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官发配到的地方。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单地说,就是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在四川眉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一生做官,经历了北宋仁宗、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帮忙。  知乎上36个神问答、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36计”的第32计。  第32个神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事对别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可他们却不愿帮忙?  答: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是否值得。  这期题眼,还是各自“标准”不对称问题。貌似浑然天成的问答,也有漏洞:父母家人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也是别人吧?找帮忙,他们拒绝过吗?他们会考量值不值得吗?  如果有一个反例
期刊
年过半百,引以自豪的就是前半辈子一直没忘“积德行善做好心人”。然而,一次举手之劳的事,自己却没有伸手,至今内心都惴惴不安———也许真的错过一次比“做个大好人”还重要的大事……  周三,毫无例外地又加班到很晚才结束了当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了回家的地铁,可脑子里却想着明天、后天的工作安排,这么一盘算,估计到家又睡不上几小时了。  正在琢磨,地铁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女人,隔着一个座位,坐在了我的
期刊
冬日微弱的光从窗户溜进来,落在一张木质的工作桌上。张宇左手转动着一尊泥塑,右手中的“压子”不断与它触碰。于是,眉宇展露轩昂,衣带渐次飘逸,一座关公像开始鲜活。  百年技艺成为“津门一绝”  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也是用这般精湛的技艺,成为“津门一绝”。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从清道光年间起,这些泥人们引得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时经历的一桩小事,虽然当时觉得很委屈,但让我受益匪浅。很庆幸自己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欠你的,很多时候,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人家的本分。  这家广告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是本地人,中午的工作餐都是在公司附近的餐馆解决,晚饭人家肯定是回家吃的。而我当时临时住在公司,这样可以省下不少房租,我的晚饭就只能在公司附近的小餐馆解决。没
期刊
老北京过年讲究要有“八大红”:鞭炮、春联、红灯笼、院门上的门神、屋门上的福字、前廊上挂着的吊签儿、窗子上贴的窗花、家具上贴的剪纸。其中,有六大红都是剪纸!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一句唐诗,印证了早在唐代,剪纸就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变迁,手工剪纸这项传统艺术的“慢”,在现代社会的“快”中依然和谐。大红的剪纸、双喜、福字儿,在过年、婚庆等祈福迎祥的场合中分外耀眼。剪纸这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古
期刊
2019年12月30日早8点30分,随着G8811次列车驶出北京北站,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交通运营服务保障。作为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亮点颇多: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首次运用5G技术,实现列车上奥运赛事直播;将张家口到北京的最快时间从3小时7分钟缩短为47分钟,还能抵抗- 40益的严寒……中铁设计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是一位“80后
期刊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根本方针,这是党对工人的充分信任。因此,作为工人一定要精益求精,做领跑者而不是跟跑者,第二名也是落后。”“金牌工人”许振超曾铿锵有力地说。“是时代催着我学,催着我进步,最终是改革开放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成就了我,成就了我们工人。”  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自学成才的许振超,先后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作为青岛前湾
期刊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84岁都属于老年的范畴了。人们对一位84岁女人的预期,大约都是面容苍老,语速缓慢,不必也不会再去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她会出现在一个舒服的角落里,晒着太阳,给孩子们讲讲往日的故事。  但这显然不是席薇亚·厄尔。这位传奇女性今年已经84岁了,但她完全没有要安稳度日的计划。就在2018年12月,已年过八旬的她还率领团队考察海洋,进行深海研究。她仍在深潜。  “深海女王”
期刊
“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最近走红了。这个四川女孩的微博粉丝超2100万,抖音粉丝超3000万,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全球粉丝超700万,视频作品经常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能受到全球网友的欢迎?她视频中所展现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李子柒的走红?  让人看到别有意趣的一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