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民法院短信送达的设想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nvenx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实际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当事人离开户籍地到外地工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同时,一些当事人恶意利用有限的送达形式的漏洞,故意逃避诉讼,导致严重阻碍了案件审理进程,拖延了诉讼。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可以充分利用新科技方式,构建短信送达方式,从而达到提升审判效率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2012年3月,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10亿,城市人口中已经基本普及了手机,目前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没有固定住址,但是不可能没有一个手机,否则,在社会生活中则将与社会隔绝。短信送达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在所有的手机中,短信是一个手机必备的功能,有手机就有短信,这是常识。因此,就是送达成功率非常高,可以极大的提升审判工作的效率。
  一、笔者设想中的短信送达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规范短信送达,提升送达的成功率。
  1、建立人民法院短信平台。目前,短信平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广告领域,具有便于查询发送内容,即时得知发送是否成功的功能。因此,人民法院短信平台发送短信送达,短信内容可随时查询,短信发送到受送达人手机后可以即时得到通知,通过短信平台将短信送达情况打印留卷归档。另,通过建立人民法院法院短信平台,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告之人民法院短信平台号码,可以使受送达人收到短信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发送短信的是人民法院,从而确立短信送达的合法性。
  2、确立审判人员及当事人联合确认受送达人手机号码制度。对于在诉讼中需要送达的当事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均有电话联系,受送达人的手机号码可以通过对方当事人提供,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与受送达人电话联系后,确认电话通话的对方是受送达人,则该手机号码则就是短信送达的号码。审判人员可以通过情况说明对于确认受送达人电话号码的情况进行说明并留卷备案。反之,如当事人无法提供号码,或者审判人员无法确认通话对方就是受送达人,则不能进行短信送达。
  当然,短信送达尚有不足,短信最大内容只有70个中文字符,故诉状、证据材料及裁判文书无法在短信中充分表达内容。笔者认为,在确定受送达人手机号码的前提下,可以短信告之受送达人,诉状的、证据材料及裁判文书的概括内容,并告之受送达人在一定期限内到人民法院领取诉状、证据材料或者裁判文书,否则视为送达了相关诉讼材料。当然,这需要立法来支持。目前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短信送达只能是人民法院程序性的通知材料。
  二、建立执行短信平台的必要性与目标要求
  (一)建立短信平台的必要性:第一,短信平台的建立符合普遍社会需求。如上所述,在执行案件的进程中无论从当事人的私人利益出发,还是从法院的公共利益考虑,都需要找到一个解决诸多现实困难的方法。第二,短信平台的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而信息的传递在法院的日常工作中也显得尤其重要,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短信平台的存在有了物质载体。第三,短信平台的建立紧扣规范执行目标。最高法院对执行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尤其要求要注重“阳光执行”和“执行会商”的发展。短信平台的建立将把“阳光执行”和“执行会商”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即执行公开、公正、规范落到实处。
  (二)建立短信平台的目标要求:第一,通过短信平台的互动功能,作为一种新的与执行双方当事人的联系方式,增强与当事人的沟通,实现与当事人的短信会商,接受当事人的举报投诉、疑难问题以及提供的执行线索。第二,通过短信平台的兼容功能,将其与现有执行工作网络接轨,实行资源共享和信息同步,扩大威慑系统查询内容,搭建当事人登陆互联网查询自己案件的平台,方便当事人即时了解执行情况,将执行公开落到实处。并与银行、房产交易部门、车辆管理部门联网,争取早日建立未来信用体系。第三,通过短信平台的文字传输功能,可作为新的送达方式的尝试,提高执行工作效率。第四,通过短信平台的存储功能,将法院与当事人的送达、告知、会商等所有联系的时间、内容进行存储,建立电子档案进一步推动执行工作规范化。第五,通过发挥短信传输的经济性功能,减轻当事人的诉累,降低法院执行成本。
  执行短信平台是法院在执行领域引进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创新突破,是对现有执行手段的有效补充,是化解“执行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在震慑和打击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行为,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对传统的执行模式进行改革,营造出了公正、高效、和谐的执行环境,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当事人参与执行,达到了规范执行工作程序,提高执行工作效率的目的。市南法院将进一步完善执行短信平台的工作,在执行领域运行成熟后将其推广到诉讼领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法院的司法工作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摘 要:纳西族传统生态观起源于古老的东巴教中的自然崇拜,其主要内容涉及生产活动中的梯田稻作;社会生活中的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和传统生态道德观念;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丧葬习俗、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民居建筑等方面。作者认为,纳西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的途径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途径  一、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起源  在畜牧经济向农耕过渡的漫长岁月中,纳西
期刊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一种常用的救济手段。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干扰了民事诉讼秩序、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拖延了诉讼进程,也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拟从法律分析入手,对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成因及其危害进行剖析,通过揭露分析,进而抑制这种现象,以维护司法权威和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当事人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形
期刊
[案例]被告人王某先后注册成立了多家空壳公司,积极对外宣传可以办理“票据贴现”、“保证金”、“短存短贷”等业务。2009年3月至6月间,取得他人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后,伪造贸易合同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并与有关银行工作人员合作,由银行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将款项汇至王某控制的公司,再由王某控制的公司将款项支付给持票人。在此过程中,王某贴现金额计人民币10亿余元,从中非法获利人民币6万余元。法院经审理
期刊
摘 要:“韵”是中国美学史特有的审美范畴,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韵”的最早提出一直未有定论,众多学者认为“韵”出自汉魏以下。从考古资料以及字源学中探究,“韵”在先秦时期既已出现,先秦是“韵”的初发时期。  关键词:韵;初发;先秦  “韵”是中国古代典籍和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它的出现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关于它最早提出却有很多的争论。现存已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发现“
期刊
摘 要:文化身份研究是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研究文本之中和文本外的社会文化、种族身份、宗教性别的一种有别于纯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从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美国犹太作家对犹太种族、犹太性、犹太文化身份及民族文化生存策略给予深层关注与深刻思考。藉此,我们可以汲取一些关于文化生存策略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文化身份研究;犹太性;文化生存策略  一、菲利普·罗斯小传  菲利普·
期刊
摘 要:CDIO是当前工程教育的最新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项目实践能力。本文在充分研究与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弊端,提出了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导师负责制工作室模式和竞赛项目化模式,为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CDIO;高职艺术设计;项目驱动;导师负责制;竞赛项目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
期刊
加强国税系统基层建设,是做好国税工作的基础。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是国税系统基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领导班子有没有战斗力,能不能带好队伍、凝聚人心、聚合力量,直接决定着基层的面貌。有了坚强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和出色的工作业绩。现结合实际,就加强基层国税领导班子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学习,深入实践,做开拓创新的表率  要始终把学习作为积累知识、增强本领、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通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票据市场迅速发展壮大,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资产结构、提高货币政策能力、促进社会需求等方面发展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票据贴现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民间票据市场应运而生,民间票据市场的繁荣与各类违规现象的结合滋生了票据纠纷的大量产生,对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民间票据市场产生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金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金融制度
期刊
随着大千社会的瞬息万变,人类生活的复杂多变,民事纠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被誉为“东方经验”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以其灵活、便捷、高效以及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审判实践中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在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中被充分使用和高度重视。如何在民事调解中兼顾当事人意思自治、保障调解合法性,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守公平公正的民法理念。  为使案件的调解能够达到公平公正,要求法官充分尊重当事人的
期刊
摘 要: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以“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中央关于在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所做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以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机制;人口管理科学;人本主义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管理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