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出现了一系列制約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了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对我国农村金融进行全面改革,而供给侧改革则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常态的内涵及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然后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新常态”内涵及其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
“新常态”说明中国经济目前已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中国经济从需求决定型转变为供给决定型,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从需求拉动转为供给推动。经济和金融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经济新常态就决定了金融新常态,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融结构的优化,也在推动着相关领域的创新。我党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工作核心就在于农村金融改革上。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改革需要从内到外、从深到浅、从量到质的转变。
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自身问题
目前农户的资金多投入于种植业,受其生产规模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等特点制约,导致金融机构投入回报不成正比,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再加上部分银行将农村地区存款转移到其他项目当中,使得农村资金外流。
(二)农村金融缺乏创新
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仍是以传统业务为主,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过于死板,没有考虑到各地农村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了部分地区没有符合当地现状的特色产品或服务。再加上现有的贷款受到多方面限制,品种少、额度小,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为保障农村地区健康发展,我国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户为扩大生产养殖规模急需信贷行业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务发展缓慢,虽然通过政府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可在实践中仍显不足,贷款种类少、额度小,农民贷款难度较大。
三、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顾名思义,就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既保障了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高品质,又提升其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同时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然条件。
在实行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要坚持以下发展理念:创新,旨在对影响农村金融的各资源进行重组和变革,创新或吸引新资源;协调,是为了调节供给体系各方面间的联系,实现多种金融形式的合作共赢;绿色,要引导投资者的目光从传统的高污染企业转向新型的生态、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开放,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理念,放宽金融相关领域准入限制,鼓励新型金融企业发展,将金融原有的封闭状态改为开放包容的状态;共享,意在普惠各方,依托互联网与产业相融合,形成多要素共享的良好局面,使得农村金融资源公平高效的分配。
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一)提升供给能力
供给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政府需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增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支农方式,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提高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作用。供给能力的提升还需要金融机构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对农村地区的供给意愿,让更多的投资从传统企业转到新型农业中来,开创绿色环保的新型农村产业,更好的支持经济的发展。
(二)增进创新理念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观念创新作为导向,积极吸纳新理念,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服务,还要持续丰富多方面的功能,为各类型的经营主体提供不同的产品。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业务创新作为工作重点,首先是要对业务种类完成产业适应性改变,加快金融创新,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出新型支农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帮助。其次是要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结算手段的创新,积极宣传移动支付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提供快捷、安全的结算服务。最后是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在合乎法规的情况下有效增加信贷来源。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关键,通过现代科技来促进领域内创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用户服务平台。做好网络平台信息数据的管理,并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提炼整合,从而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类型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为实现改革,难免会因急功近利而产生金融风险。相关机构为做好风险防控,关键是要有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注重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与评价,制定失信人披露制度,保障信息的透明化,还要加强对失信人的惩罚。政府也需积极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担保机构的合作,尽力降低金融风险。(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一、“新常态”内涵及其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
“新常态”说明中国经济目前已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中国经济从需求决定型转变为供给决定型,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发展从需求拉动转为供给推动。经济和金融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经济新常态就决定了金融新常态,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融结构的优化,也在推动着相关领域的创新。我党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工作核心就在于农村金融改革上。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改革需要从内到外、从深到浅、从量到质的转变。
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自身问题
目前农户的资金多投入于种植业,受其生产规模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等特点制约,导致金融机构投入回报不成正比,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再加上部分银行将农村地区存款转移到其他项目当中,使得农村资金外流。
(二)农村金融缺乏创新
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仍是以传统业务为主,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过于死板,没有考虑到各地农村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了部分地区没有符合当地现状的特色产品或服务。再加上现有的贷款受到多方面限制,品种少、额度小,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为保障农村地区健康发展,我国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户为扩大生产养殖规模急需信贷行业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务发展缓慢,虽然通过政府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可在实践中仍显不足,贷款种类少、额度小,农民贷款难度较大。
三、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顾名思义,就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既保障了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高品质,又提升其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同时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然条件。
在实行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要坚持以下发展理念:创新,旨在对影响农村金融的各资源进行重组和变革,创新或吸引新资源;协调,是为了调节供给体系各方面间的联系,实现多种金融形式的合作共赢;绿色,要引导投资者的目光从传统的高污染企业转向新型的生态、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开放,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理念,放宽金融相关领域准入限制,鼓励新型金融企业发展,将金融原有的封闭状态改为开放包容的状态;共享,意在普惠各方,依托互联网与产业相融合,形成多要素共享的良好局面,使得农村金融资源公平高效的分配。
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一)提升供给能力
供给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政府需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增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支农方式,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提高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作用。供给能力的提升还需要金融机构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对农村地区的供给意愿,让更多的投资从传统企业转到新型农业中来,开创绿色环保的新型农村产业,更好的支持经济的发展。
(二)增进创新理念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观念创新作为导向,积极吸纳新理念,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服务,还要持续丰富多方面的功能,为各类型的经营主体提供不同的产品。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业务创新作为工作重点,首先是要对业务种类完成产业适应性改变,加快金融创新,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出新型支农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帮助。其次是要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结算手段的创新,积极宣传移动支付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提供快捷、安全的结算服务。最后是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在合乎法规的情况下有效增加信贷来源。
农村金融机构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关键,通过现代科技来促进领域内创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用户服务平台。做好网络平台信息数据的管理,并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提炼整合,从而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类型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为实现改革,难免会因急功近利而产生金融风险。相关机构为做好风险防控,关键是要有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注重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与评价,制定失信人披露制度,保障信息的透明化,还要加强对失信人的惩罚。政府也需积极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担保机构的合作,尽力降低金融风险。(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