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坚持导向性、扩大开放性、强化平等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健全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改进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教育主体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它几乎涵盖了影响当代社会个人和集体生存质量和价值的所有新技术、新媒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大专以及以上学历占21.1%①。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中心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对思政工作者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性、丰富性、快捷性等特征,大学生从中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新媒体对知识边界的消解,使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知识信息等優势受到严重威胁②。三是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以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及信息选择能力的提高,对思政工作者掌控局面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教育内容造成极大冲击
新媒体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良莠不齐,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很大冲击,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虽然自身有较大的优势,但理论性强,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的需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摆在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对教育方式带来全新挑战
新媒体的多元性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强的隐蔽性与私密性。尤其是在QQ、博客、微博、微信等沟通环境中,非正式的文字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情感,还可以避免传统交流方式中的戒备心理。因此,大学生格外青睐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方式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效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亟须转变。
(四)对教育客体增加选择难度
"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强,大多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成长,他们有自我、张扬、叛逆和另类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主观、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重个体,轻社会;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易于接受,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容易沉迷;在认知上容易接受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与认知相偏离。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导向
(一)坚持导向性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已具备了对价值选择进行论证的能力,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多样性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通过教育,使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一次次主动的判断和辨别的过程中得到强化,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扩大开放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可能再维持原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而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将科学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从现实向虚拟转化,从固定向移动转化,从教师组织向学生自我组织转化,从计划性向机动性转化。教育内容也应该呈现一个开放的特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对国情、世情和周围环境分析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强化平等性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不再是传统教育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模式,而是"多对一"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对一"的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要将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主体进行渗透性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信息反馈。
三、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与应对并举的方针,"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积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一是通过建立相关主题网站,抓好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的管理等形式,开辟新的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二是培养既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及时了解掌握新媒体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适时开展网络评论和舆论导向,加强新媒体舆论导向和引导,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要依托其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内容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努力使新闻网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还要创建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宣传教育网站,增进大学生认同感。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应当加强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要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等,还要依托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借助新兴媒介的重要作用。要鼓励思政工作者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及时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问题④。要通过建立主题网络虚拟社区或QQ 群组,编发彩信、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等,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提升其在新兴媒介中的传播力。
(三)改进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要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要及时向网络延伸,建"网"设"站",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活动,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增强多向互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等方法开展教育。充分利用手机短信、飞信等即时通讯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BBS论坛、QQ群组提供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微博提供的独特、全景式的窗口,创新教育手段,推动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二是要注重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熟悉教育对象,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搞清要解决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按照其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讲求针对性,注意层次性。
(四)着力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要求,必须着力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思政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只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意蕴,才能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内涵,用新媒体语境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二要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技术,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表达能力,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文字、形象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网络上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主张,赢得学生认同⑤,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话语和行动的引导。三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时应当整合学生资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发挥朋辈平等教育的作用,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注释:
①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013-1- 15.
②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③王晓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④張兆文,陈清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⑤潘文庆.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新要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它几乎涵盖了影响当代社会个人和集体生存质量和价值的所有新技术、新媒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大专以及以上学历占21.1%①。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中心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对思政工作者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性、丰富性、快捷性等特征,大学生从中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新媒体对知识边界的消解,使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知识信息等優势受到严重威胁②。三是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以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及信息选择能力的提高,对思政工作者掌控局面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教育内容造成极大冲击
新媒体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良莠不齐,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想和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很大冲击,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虽然自身有较大的优势,但理论性强,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的需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摆在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对教育方式带来全新挑战
新媒体的多元性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强的隐蔽性与私密性。尤其是在QQ、博客、微博、微信等沟通环境中,非正式的文字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情感,还可以避免传统交流方式中的戒备心理。因此,大学生格外青睐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方式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效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亟须转变。
(四)对教育客体增加选择难度
"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强,大多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成长,他们有自我、张扬、叛逆和另类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主观、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重个体,轻社会;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易于接受,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容易沉迷;在认知上容易接受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与认知相偏离。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导向
(一)坚持导向性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已具备了对价值选择进行论证的能力,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多样性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通过教育,使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一次次主动的判断和辨别的过程中得到强化,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扩大开放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可能再维持原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而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将科学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从现实向虚拟转化,从固定向移动转化,从教师组织向学生自我组织转化,从计划性向机动性转化。教育内容也应该呈现一个开放的特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对国情、世情和周围环境分析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强化平等性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不再是传统教育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模式,而是"多对一"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对一"的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要将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主体进行渗透性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信息反馈。
三、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与应对并举的方针,"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积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运用正面舆论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一是通过建立相关主题网站,抓好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的管理等形式,开辟新的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二是培养既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及时了解掌握新媒体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适时开展网络评论和舆论导向,加强新媒体舆论导向和引导,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要依托其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内容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努力使新闻网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还要创建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宣传教育网站,增进大学生认同感。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应当加强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要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等,还要依托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借助新兴媒介的重要作用。要鼓励思政工作者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及时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问题④。要通过建立主题网络虚拟社区或QQ 群组,编发彩信、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等,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提升其在新兴媒介中的传播力。
(三)改进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要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要及时向网络延伸,建"网"设"站",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活动,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增强多向互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等方法开展教育。充分利用手机短信、飞信等即时通讯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BBS论坛、QQ群组提供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微博提供的独特、全景式的窗口,创新教育手段,推动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二是要注重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熟悉教育对象,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搞清要解决的问题,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按照其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讲求针对性,注意层次性。
(四)着力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主体提出更高要求,必须着力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思政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只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意蕴,才能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内涵,用新媒体语境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二要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技术,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表达能力,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文字、形象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网络上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主张,赢得学生认同⑤,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话语和行动的引导。三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时应当整合学生资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发挥朋辈平等教育的作用,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注释:
①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013-1- 15.
②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③王晓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④張兆文,陈清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⑤潘文庆.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新要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