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实践论》中的哲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知的规律等应用于辅导员工作中,克服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实践论》中阐述的一般性规律,指导辅导员如何应对当前形势的新变化,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实践论辅导员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要求: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从教育部24号令可以看出,辅导员作为在高校中,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团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实践论》作为党内经典著作之一,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结合党内的实际情况创作的,集中讲述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认知的一般规律。作为客观阐述自然规律的经典著作,《实践论》成为了党内工作的行动指南。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论》阐述的一般规律性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对辅导员工作指导的客观性
文章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但是“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政治、文化、艺术等活动。凡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实际生活领域,当应该纳入社会实践的范畴。高等教育属于“物质生活以外”的其他生活,属于“社会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参与高等教育的“社会的人”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辅导员队伍工作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头兵,是处理学生事务的急先锋,在工作中与大学生结成师生关系,在生活上与大学生结成师生情谊,通过教育对大学生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工作的性质和工作形式上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符合《实践论》的要求。偏离了这个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就会犯“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加强学习,克服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形成,主要是脱离实际情况,将片面的现象看做全局的特征,将外部的联系看做内在的本质。只有实践是才是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某理论没问题,应用于某某事件必然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或者以前验证过方法,不顾是否有新的变化,现在再次使用认为也能达到既定的效果。这种不经过实践检验,想当然的做法,会使事件中隐含的问题在进展到某一阶段时集中性的爆发,让被试者手足无措。“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既定的思想、理论或方法,“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是,是很少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受到许多的限制”,如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在这些未预料的情况下,原有的计划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就要部分或全部改变原有的思想、理论或方法,“许多时候需要反复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最终达到预想的结果。
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文章指出:“人们的认识”“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有片面到更多方面”。刚入学的大学生,首先看到的仅仅是校园景色,要想真如融入大学,适应大学的生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会发现大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们也会犯下很多错误。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与变化,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挂科了,就认为这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打架了,就认为这是个危害集体的学生。辅导员不能主观地以学生某个阶段的特点看成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将收集到的片面信息作为学生的整体认知。辅导员们要看到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通过工作积累和理论学习,熟知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将这种规律融入教育之中,才能真正达到服务育人的要求。
第二,用创新的思维克服经验主义。辅导员队伍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构成,工作对象为大学生,通常以一届学生(通常为四年)为一个周期。刚入职的辅导员,满怀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缺发工作经验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或者经历过一个周期的老辅导员,没有认清学生的新变化,工作中产生的效果和预想的会有偏差。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一次甚至多次的达到65.7%,每周上网时长10小时以上的达47%,可见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若辅导员仍旧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工作,难以到达预想的效果;如今入学的大学生以“95后”独生子女为主,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仍旧根据自己上学时的经验,或以上一届学生为对象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很大阻力。面对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辅导员队伍不仅要加强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定期开展工作调查和研究,在工作中,认清当前形势,分析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还要不断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符合目前学生的教育规律,改正知识体系中的陈旧部分,汲取别人的实践经验,积累自己的实践收获,改变通过主观经验开展工作的做法,根据客观上的教育实践结果来指导工作,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用全面的视角克服片面主义。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了解,先从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开始的。经历反复多次后,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深入了解大学生是辅导员的工作前提。根据教育部选配辅导员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师生比不能低于1︰200。辅导员面对的教育对象数量庞大,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捕捉到对象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不能因为处理繁琐的事物工作,就产生职业懈怠,仅凭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或者对象的外部特征,贸然做出结论。凭借对教育对象停留在感觉层面的认识去开展工作,不仅缺乏针对性,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还会导致工作重心发生偏移。辅导员只有通过工作接触、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形式,在处理学生事务性工作时,注意收集教育对象的信息,勤于思考,总结隐藏于表面现象下的一般性规律,再通过实际工作去反复多次地体验,才能总结出教育对象的真实特征和内在规律。 三、端正态度,克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作风分为两类:一类是看不到事物内在的内在矛盾,错误地分析问题的本质,用形而上学地方式处理问题;另一类是虽然看清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却因功利主义或惰性作风,只考虑解决问题的形式,不考虑解决问题的结果;只考虑自己工作方便,不顾及实际工作效果。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作风建设,坚决抵制“形式主义”作风,杜绝“形式主义”在学生工作中的蔓延。
第一,深入调研,避免“形而上学”。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充分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与提高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和水品。只有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问题的本质属性,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缺乏深入实践,容易将事物的表面问题当作其本质属性。在其他事物中被验证的理论或者经验未必拿来就可以用,在综合性大学制定实施的教育政策,在专业院校使用起来会“水土不服”;针对人文学科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未必适用于理工类大学生。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是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如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内部规律,盲目地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自组织的伤害。辅导员应通过调研和实践,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只有深入调研,辅导员才能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寻找不同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原有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在面对新问题和新矛盾时不断创新,针对教育对象的内在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资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真正起到育人的效果。
第二,加强监督,树立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资讯获取渠道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通过网络、书籍等载体,利用旅游、参观等形式,大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信息。信息时代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人一滴水,首先要有一杯水;与人一杯水,要有一桶水。辅导员只有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才能给予大学生恰当的帮助。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学生,辅导员若只是依据在办公室听到的只言片语去谈国外的教育,不仅起不到留学指导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间接的手段获取的信息,通常很难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没有真正在国外生活和学习过的人,很难把握住国外教育的实质;没有真正创业过的团队,很难理解开展创业教育的精髓。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成绩,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事实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只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从感性的、低级的认识上升为感性的、高级的认识,获取的知识,才能发挥最有意义的效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才能减小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代沟,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在辅导员队伍中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经验与知识的分享,获取间接经验,更新辅导员的知识体系,开阔辅导员的视野,培养辅导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增强活力,杜绝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时刻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先进性。
四、传承知识,培养接班人
知识的获取从本质上是经验的积累,真知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辅导员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是帮助大学生获取经验: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获取直接经验;向大学生传授人生知识,获取间接经验。根据教育部14号令的要求:辅导员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内在规律性,辅导员要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际工作积累获取直接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取间接经验,将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04).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3]刘琳,李英.高校学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3-77.
实践论辅导员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要求: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从教育部24号令可以看出,辅导员作为在高校中,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团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实践论》作为党内经典著作之一,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结合党内的实际情况创作的,集中讲述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认知的一般规律。作为客观阐述自然规律的经典著作,《实践论》成为了党内工作的行动指南。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论》阐述的一般规律性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对辅导员工作指导的客观性
文章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但是“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政治、文化、艺术等活动。凡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实际生活领域,当应该纳入社会实践的范畴。高等教育属于“物质生活以外”的其他生活,属于“社会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参与高等教育的“社会的人”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辅导员队伍工作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头兵,是处理学生事务的急先锋,在工作中与大学生结成师生关系,在生活上与大学生结成师生情谊,通过教育对大学生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工作的性质和工作形式上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符合《实践论》的要求。偏离了这个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就会犯“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加强学习,克服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形成,主要是脱离实际情况,将片面的现象看做全局的特征,将外部的联系看做内在的本质。只有实践是才是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某理论没问题,应用于某某事件必然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或者以前验证过方法,不顾是否有新的变化,现在再次使用认为也能达到既定的效果。这种不经过实践检验,想当然的做法,会使事件中隐含的问题在进展到某一阶段时集中性的爆发,让被试者手足无措。“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既定的思想、理论或方法,“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是,是很少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受到许多的限制”,如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在这些未预料的情况下,原有的计划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就要部分或全部改变原有的思想、理论或方法,“许多时候需要反复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最终达到预想的结果。
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文章指出:“人们的认识”“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有片面到更多方面”。刚入学的大学生,首先看到的仅仅是校园景色,要想真如融入大学,适应大学的生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会发现大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们也会犯下很多错误。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与变化,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挂科了,就认为这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打架了,就认为这是个危害集体的学生。辅导员不能主观地以学生某个阶段的特点看成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将收集到的片面信息作为学生的整体认知。辅导员们要看到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通过工作积累和理论学习,熟知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将这种规律融入教育之中,才能真正达到服务育人的要求。
第二,用创新的思维克服经验主义。辅导员队伍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构成,工作对象为大学生,通常以一届学生(通常为四年)为一个周期。刚入职的辅导员,满怀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缺发工作经验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或者经历过一个周期的老辅导员,没有认清学生的新变化,工作中产生的效果和预想的会有偏差。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一次甚至多次的达到65.7%,每周上网时长10小时以上的达47%,可见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若辅导员仍旧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工作,难以到达预想的效果;如今入学的大学生以“95后”独生子女为主,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仍旧根据自己上学时的经验,或以上一届学生为对象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很大阻力。面对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辅导员队伍不仅要加强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定期开展工作调查和研究,在工作中,认清当前形势,分析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还要不断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符合目前学生的教育规律,改正知识体系中的陈旧部分,汲取别人的实践经验,积累自己的实践收获,改变通过主观经验开展工作的做法,根据客观上的教育实践结果来指导工作,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用全面的视角克服片面主义。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了解,先从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开始的。经历反复多次后,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深入了解大学生是辅导员的工作前提。根据教育部选配辅导员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师生比不能低于1︰200。辅导员面对的教育对象数量庞大,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捕捉到对象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不能因为处理繁琐的事物工作,就产生职业懈怠,仅凭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或者对象的外部特征,贸然做出结论。凭借对教育对象停留在感觉层面的认识去开展工作,不仅缺乏针对性,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还会导致工作重心发生偏移。辅导员只有通过工作接触、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形式,在处理学生事务性工作时,注意收集教育对象的信息,勤于思考,总结隐藏于表面现象下的一般性规律,再通过实际工作去反复多次地体验,才能总结出教育对象的真实特征和内在规律。 三、端正态度,克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作风分为两类:一类是看不到事物内在的内在矛盾,错误地分析问题的本质,用形而上学地方式处理问题;另一类是虽然看清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却因功利主义或惰性作风,只考虑解决问题的形式,不考虑解决问题的结果;只考虑自己工作方便,不顾及实际工作效果。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作风建设,坚决抵制“形式主义”作风,杜绝“形式主义”在学生工作中的蔓延。
第一,深入调研,避免“形而上学”。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充分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与提高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和水品。只有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问题的本质属性,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缺乏深入实践,容易将事物的表面问题当作其本质属性。在其他事物中被验证的理论或者经验未必拿来就可以用,在综合性大学制定实施的教育政策,在专业院校使用起来会“水土不服”;针对人文学科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未必适用于理工类大学生。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是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如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内部规律,盲目地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自组织的伤害。辅导员应通过调研和实践,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只有深入调研,辅导员才能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寻找不同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原有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在面对新问题和新矛盾时不断创新,针对教育对象的内在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资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真正起到育人的效果。
第二,加强监督,树立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资讯获取渠道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通过网络、书籍等载体,利用旅游、参观等形式,大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甚至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信息。信息时代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人一滴水,首先要有一杯水;与人一杯水,要有一桶水。辅导员只有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才能给予大学生恰当的帮助。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学生,辅导员若只是依据在办公室听到的只言片语去谈国外的教育,不仅起不到留学指导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间接的手段获取的信息,通常很难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没有真正在国外生活和学习过的人,很难把握住国外教育的实质;没有真正创业过的团队,很难理解开展创业教育的精髓。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成绩,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事实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只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从感性的、低级的认识上升为感性的、高级的认识,获取的知识,才能发挥最有意义的效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才能减小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代沟,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在辅导员队伍中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经验与知识的分享,获取间接经验,更新辅导员的知识体系,开阔辅导员的视野,培养辅导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增强活力,杜绝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时刻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先进性。
四、传承知识,培养接班人
知识的获取从本质上是经验的积累,真知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辅导员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是帮助大学生获取经验: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获取直接经验;向大学生传授人生知识,获取间接经验。根据教育部14号令的要求:辅导员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内在规律性,辅导员要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际工作积累获取直接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取间接经验,将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04).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3]刘琳,李英.高校学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