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41-0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宽实践渠道,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成功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的实践能力。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这一栏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方面谈些鄙见:
一、挖掘生活素材,指导尝试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参加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活动,从而收集、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
二、构建生本课堂,增强实践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角币与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效。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炼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
(三)加强实际操作,增强实践意识,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8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四、拓宽实践渠道,体验实践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可以安排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且计算它的表面积。还可以营造一个学习的实践环境:学校准备要粉刷教室,请大家计算一下教室所需粉刷的面积,并根据提供的有关条件,算出所需金额。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学生既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又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做对几道计算题或应用题,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学习的价值,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宽实践渠道,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成功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的实践能力。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这一栏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方面谈些鄙见:
一、挖掘生活素材,指导尝试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参加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活动,从而收集、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
二、构建生本课堂,增强实践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角币与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效。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炼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
(三)加强实际操作,增强实践意识,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8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四、拓宽实践渠道,体验实践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可以安排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且计算它的表面积。还可以营造一个学习的实践环境:学校准备要粉刷教室,请大家计算一下教室所需粉刷的面积,并根据提供的有关条件,算出所需金额。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学生既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又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做对几道计算题或应用题,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学习的价值,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