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个著名的青瓷体系,宋代以来七、八个世纪生产长盛不衰。南宋龙泉窑青瓷更以其典雅的造型、精巧的装饰和如美玉般的釉色而闻名于世。
20世纪70年代,紧水滩工程考古队对龙泉东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揭示了大批窑场遗址,获得了异常丰富的遗物标本、器物资料和作坊遗存遗迹,本文结合浙江省考古所编《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和纪年墓出七的南宋龙泉窑瓷器,试就南宋龙泉窑青瓷的产品类型、历史分期及艺术特征等诸问题作些简要介绍和论述。
南宋龙泉窑青瓷产品的类型和分期
根据《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对大白岸、山头窑、源口三个窑区各地层及其出土器物类型的划分,以及纪年墓出土的南宋青瓷胎釉和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变化,笔者将南宋龙泉窑青瓷定为南宋早期(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年——宋高宗绍兴年间1162年)、南宋中晚期(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年——13世纪前半叶宋理宗淳祜年间1252年)和南宋末期(13世纪前半叶宋理宗淳祐年问1252年——宋卫王祥兴年问1279年)。
南宋早期本期纪年墓出土的龙泉青瓷有绍兴二十九年(1159)浙江省新昌县南门轴承厂工地南宋“绍兴己卯”纪年砖墓里出土的一件龙泉青瓷碗,五瓣葵口,圆唇外翻,深腹弧收,窄圈足。内壁自口沿葵瓣处至底釉白痕出筋线,灰白色胎,胎质细腻,内外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见《浙江纪年瓷》图206,浙江省博物馆编)。
龙泉东区窑址出土产品主要有蕉叶纹碗、葵口小碗、乳凸碗、“铜锣底”盘。另有少量的瓶、子口罐、撇口茶盏与灯盏等。蕉叶纹碗(线图1),撇口,腹壁呈弧形斜收,内底面微上鼓,外壁刻莲瓣纹,瓣面划以篦纹,内壁刻蕉叶纹。口小碗,葵口外撇,斜直腹,圈足(线图2)。乳凸碗,撇口,斜直腹,圈足。内底心有小乳凸。外壁刻划细窄的折扇纹,内壁以小乳凸为圆心,分别饰有四张叶面划有篦纹的蕉叶(线图3)。“铜锣底”盘(线图4),侈口、折腹、小平底微内凹,盘面饰一朵四瓣荷花。
南宋中晚期南宋中期纪年墓出土器物以江西省吉水县淳熙二年(1175)墓出土的青釉莲瓣纹擂钵及杵(见赖金明、万啦标《江西纪年墓出土的龙采青瓷》,《收藏》2010年j期)和浙江省丽水市淳熙五年(1178)何傅墓出土的青釉梅瓶一对(吴东海、管菊芬《浙江丽水南宋纪年墓出土的龙泉窑精品瓷》,《东方博物》第23辑,浙江省博物馆编,2007年7月)为代表。
江西省吉水县淳熙二年(1175)墓出土的青釉莲瓣纹擂钵(图一),方唇,直口,弧腹,浅小饼足。外壁刻划多层莲瓣纹,灰白色胎,胎体厚重,湖绿色釉。
浙江省丽水市淳熙五年(1178)何傅墓出土的青釉梅瓶为圆筒形盖(图二),盖顶及外壁均刻划莲瓣纹,瓣内填篦纹。瓶圆唇外卷,直颈,丰肩,上鼓腹,下腹渐收,肩腹间划弦纹和二组四条纵纹,圈足。灰胎,青灰色釉,盖釉色较青翠透明。
南宋晚期的纪年墓出土的器物有:(1)南宋绍熙元年(1190)安徽宋墓出土的青碗釉;(2)南宋庆元元年(1195)浙江东阳程大雅墓出土的青釉梅瓶;(3)南宋庆元六年(1200)虞公著夫妇墓出土的青釉罐(见李宝平《浙江龙泉宋元时期瓷器手工业遗存初步研究》,《东方博物》第7辑,2002年10月);(4)南宋开禧元年(1205)江西省樟树市临江中学奶牛山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的青釉长颈瓶;(5)南宋嘉定六年(1213)湖北武昌任唏晴墓出土的青釉瓶;(6)浙江省温州市区慈山叶适(1150-1223年)墓出土的墓志(资料来自浙江省文物局官网);(7)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浙江省丽水市姜氏墓出土的粉青釉盂形罐、青釉菊花鼓钉三足炉、粉青釉象钮盖罐和粉青釉印花粉盒;(8)南宋嘉熙四年(1240)江西省赵时夫妇墓出土的青釉罐(见《考古》1965年11期);(9)淳佑元年(1241)浙江省绍兴虞氏墓出土了青釉洗(见《考古》1957年5期);(10)淳佑四年(1244)江西省清江熊氏墓出土青釉莲瓣罐。
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的青釉长颈瓶(图三),圆唇,平口,宽折沿,细长颈,球形腹,圈足,通体施豆青釉,全器素面无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
叶适墓志施淡绿釉,釉层丰厚透明,胎质致密,胎色白中泛灰,正面用黑褐色釉书篆体十八字。
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浙江省丽水市姜氏墓出土粉青釉象钮盖罐(图四),饼形盖上塑一只站象为钮,站象大耳,长粗鼻,短尾,四足叉开站立,形象十分生动。胎灰白色,细腻精巧,除盖下部、口沿、圈足底无釉外,施粉青厚釉,釉层润泽,做工特别精细。
同墓出土的青釉菊花鼓钉纹三足炉(图五),直口,厚唇,斜直腹,平底,外底足平均装有三只曲撇足。外壁口沿下及下腹部有宽弦纹二道。宽弦纹上装有菊花形鼓钉。灰白色胎,胎质细腻。施青灰色透明釉。
在龙泉东区窑址出土的南宋中晚期器物中,主要有“墩式底”碗、双重莲瓣纹碗、单层莲瓣纹碗、“葵口出筋”碗、“金玉满堂”碗和刻荷花纹撇口盘,并有少量的缠枝花瓶、弦纹瓶、壶、杯、罐、茶盏和圆形砚台等。
“墩式”碗(线图5),侈口,斜弧腹,腹壁与圈足交接处有一道细浅凹槽,内底向上平凸,矮圈足。外壁素面,内底刻划荷花等纹饰双重莲瓣纹碗(线图6),侈口,斜弧腹,圈足略外撇。外壁刻双重的莲瓣纹,瓣面宽而略平,瓣端较尖。单层莲瓣纹碗(线图7),侈口,斜直腹。外壁刻有单层莲瓣纹,瓣面较宽而瓣脊清晰突出,瓣端较尖。“葵口出筋”碗(线图8),葵口外侈,斜弧腹,腹壁与圈足交接处有一道细浅凹槽,内底平凸,其径大于外底径,圈足,挖足较浅。内壁沿口部的缺口处各画有一道乳白色的白线。“金玉满堂”碗(线图9),侈口,斜弧腹,圈足,素面。碗内底印一个“金玉满堂”方章。刻荷花纹撇口盘(线图10),撇口,斜直腹,圈足,挖足略深,外壁素面,内壁饰荷花。
南宋末期纪年墓出土器物有:(1)浙江省丽水市南宋开庆元年(1259)沈道生墓出土哥釉开片青灰蓝釉水盂;(2)景定四年(i263)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杨村出土的青釉刻花执壶;(3)南宋咸淳二年(1265)浙江省绍兴环翠塔出土福寿铭尊式炉;(4)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西省新建县蛟镇出土的青釉水盂;(5)南宋咸淳四年(1268)浙江省德清县吴奥墓出土的青釉鬲式炉(施兰《德清出土的宋元时期瓷器》,《东方博物》第51辑,2009年1月);(6)南宋淳熙十年(1274)浙江省衢州市史绳祖夫妇墓出土的青釉束口钵、碗和洗;(7)南宋德祐元年(1275)浙江省丽水市潘孟光墓出土的梅子青莲瓣纹碗;(8)南宋德祜元年(1275)浙江省丽水市潘孟光墓出土的青釉双耳六角扁瓶。 浙江省丽水市南宋开庆元年(1259)沈道生墓出土哥釉开片青灰蓝釉水盂,敛口,扁圆腹,平底。灰胎,施青灰蓝釉,釉层类哥窑开片,口沿及外底无釉,分别呈黑或灰白色。
景定四年(1263)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杨村出土的青釉刻花执壶(图六),小口,丰肩,鼓腹,矮圈足,无盖。肩部饰一周弦纹,腹部模印变体莲纹,腹中部有一周接胎痕,通体施青绿釉,釉色温润莹泽。足沿无釉,露紫红色胎。
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西省新建县蛟镇出土的青釉水盂(图七),器型精致小巧,平唇,直口,短直颈,丰肩,扁圆腹,饼形足,肩部施二周凸弦纹,施粉青釉,釉层厚,釉面开冰裂痕,玻璃质感强。
南宋咸淳四年(1268)浙江省德庆县吴奥墓出土的青釉鬲式炉,口沿平出,扁形鼓腹,下乘三足,腹部有一道弦纹,下腹至各足外沿垂直有一道凸弦纹。炉内侧有一小孔,可以透气,全器外施梅子青釉,釉色莹亮如玉,釉层内含气泡,足底无釉,露胎呈朱红色,凸弦纹处釉层较薄,有出筋的效果。凸弦纹处釉层较薄,有出筋的效果。
南宋德祐元年(1275)浙江省丽水市潘孟光墓出土的梅子青莲瓣纹碗(图八),敞口,薄唇,弧腹,尖底,小圈足。外壁刻狭长的莲瓣纹,形似菊瓣,莲瓣从口到瓣中间用刀刻划痕,不均匀,瓣上有凸棱。圈足壁较厚,碗腹较深,二次施釉,釉层较薄,外底施釉一次。上釉工艺简化,已具有向元代风格演变的特征。釉色为梅子青,釉层厚处呈翠青色,薄处呈青白色。圈足露胎处呈朱红色。
同是潘孟光墓出土的青釉双耳六角扁瓶(图九),瓶通体作扁六角形,颈两侧装双耳衔环。颈部用凸弦纹,将颈分为上下二段,上段两面印如意纹,下段印宝相如意头纹。上腹印垂帐纹,下腹印仰莲纹。扁六角外撇圈足。灰白胎,施青灰色二层厚釉,内壁口下上一层釉,足端露胎呈紫红色。
龙泉东区窑址出土的南宋末期器物主要有:素面敝口碗、莲瓣纹碗、葵口碗和撇口盘等。素面敞口碗,敞口,斜直腹,浅圈足外撇(线图11);莲瓣纹碗,敞口,唇沿略显外撇,斜直腹至底端弧折内收,内底大于外底。外壁刻有双重或单层莲瓣纹,个别内底印有文字(线图12);葵口碗,葵口微敛,腹壁稍呈圆弧状下收,圈足外撇,挖足略深(线图13),撇口盘,撇口,厚圆唇,腹上部斜直,至中部转而弧收,圈足略高,挖足较深,外壁素面为主,部分饰弦纹和莲瓣纹,内壁刻划花或印花(线图14)。
南宋龙泉窑各时期青瓷的艺术特点
南宋早期产品从造型到装饰技法都延续了北宋的风格,造型主要是碗、盘等日常生活的实用品,胎多为灰白色。与北宋龙泉窑青瓷相比,质地更为致密;釉色发色更为纯正,以青灰为主,部分青中泛黄。
本期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但装饰部位从前期的双面刻划转向单面刻划,纹饰题材大大减少,前期的双瓣、短茎荷花、侧立形荷叶、篦纹仍有少量流行,大量流行四瓣、长径荷花和侧覆状的荷叶,反映了南宋龙泉青瓷的装饰风格正在从繁琐逐步向简练的方向发展。
总之,南宋早期龙泉青瓷在胎、釉以及装饰技法上的进步和变化,为南宋龙泉窑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宋中晚期产品质量比前阶段更加提高,进入了成熟阶段。首先,胎质和釉色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变。胎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降低了,三氧化二铝(Al2O2)和氧化钾(KO2)的含量则显著提高,石英的颗粒大小均匀,分布致密。釉的特点是氧比从过去的2.3-2.6提高到2.8-3.0,个别甚垒达到3.3左右。熔剂中部分氧化钙(CaO)改以氧化钾(KO2)代替,即采用了石灰-碱釉(周仁等《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文物出版社,1989年)。这样的改进,使得釉在高温下粘度增大,克服了流动量过大而影响釉的成色的现象(李知宴《略论龙泉青瓷的发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10期)。釉中含有大量细小均匀的气泡,加之掺入紫金土并施以三、四层厚釉,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都控制得很好,使得青瓷釉面幽雅润泽,沉着柔和,从而达到了“如玉”的效果。
由于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以釉色取胜,这一时期的在造型出现了与前一阶段完全不同的风格,显得精致端巧,简练大方。除传统的碗、盘以外,出现了罐、洗、瓶、钵、水盂、粉盒、炉、杯、茶盏、圆形砚台,造型多样,从生活用品到文具、陈设用品无不具备。这些器物造型庄重,线条洗练,制作规整,体现了宋代沉着典雅的美学风范。
在纹饰方面,南宋中期一度保留的蕉叶纹、瓣面带篦纹的莲瓣纹,到南宋晚期已经荡然无存,代之以外壁刻出中脊起棱,两侧斜坡的半浮雕式的莲瓣纹;采用堆贴花,或者如上文所述的青釉菊花鼓钉三足炉,在宽弦纹上堆贴有菊花形鼓钉,弦纹和堆贴花同时使用。这样的装饰,既能体现釉色之美,又能突出纹饰,使得釉色和纹饰相得益彰,从而显得美轮美奂;应用雕塑技法,将风耳、鱼耳或如上文所说粉青釉象钮罐盖上的象钮等设计,都是根据所定题材塑成半立体形象,模印下来附加在瓶间上或罐盖上(邓白《略谈古代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文物出版社,1989年);戳印“金玉满堂”方章。总之,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更趋向于简练,有些器物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显得明朗、大方。
南宋末期产品胎色灰白,质地致密。釉色普遍呈青灰色,部分显黄色。有的器物施二次釉,甚至在器底仅施一次釉,釉层较薄,施釉工艺简化,已具有向元代工艺演变的特征。
造型与前期产品相比,本期盘、碗之类产品造型普遍低矮,且呈横向发展。敞口,浅腹,腹壁斜直。出现了鬲式炉、尊式等仿青铜器作品,另外还出现了造型略显厚重敦实的执壶。
装饰方法出现特殊工艺,充分利用胎釉受热时膨胀系数不同,作出满身开片的“哥釉”瓷;利用白胎做出“出筋”的效果;在壶和瓶的颈、腹部模印如意纹、宝相如意头纹、垂帐纹、仰莲纹和变体莲纹等。这个时期碗上的莲瓣纹变得狭长,形似菊瓣,莲瓣从口到瓣中间用刀刻划痕,瓣上有凸棱,标志着南宋莲瓣纹已经向窄莲瓣发展。
南宋末期的龙泉窑青瓷在胎、釉、造型和装饰方法上,表现出了与南宋中晚期不同的特点,已具有向元代龙泉青瓷演变的特征。(本文所用线图均来自《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插图)
20世纪70年代,紧水滩工程考古队对龙泉东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揭示了大批窑场遗址,获得了异常丰富的遗物标本、器物资料和作坊遗存遗迹,本文结合浙江省考古所编《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和纪年墓出七的南宋龙泉窑瓷器,试就南宋龙泉窑青瓷的产品类型、历史分期及艺术特征等诸问题作些简要介绍和论述。
南宋龙泉窑青瓷产品的类型和分期
根据《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对大白岸、山头窑、源口三个窑区各地层及其出土器物类型的划分,以及纪年墓出土的南宋青瓷胎釉和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变化,笔者将南宋龙泉窑青瓷定为南宋早期(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年——宋高宗绍兴年间1162年)、南宋中晚期(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年——13世纪前半叶宋理宗淳祜年间1252年)和南宋末期(13世纪前半叶宋理宗淳祐年问1252年——宋卫王祥兴年问1279年)。
南宋早期本期纪年墓出土的龙泉青瓷有绍兴二十九年(1159)浙江省新昌县南门轴承厂工地南宋“绍兴己卯”纪年砖墓里出土的一件龙泉青瓷碗,五瓣葵口,圆唇外翻,深腹弧收,窄圈足。内壁自口沿葵瓣处至底釉白痕出筋线,灰白色胎,胎质细腻,内外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见《浙江纪年瓷》图206,浙江省博物馆编)。
龙泉东区窑址出土产品主要有蕉叶纹碗、葵口小碗、乳凸碗、“铜锣底”盘。另有少量的瓶、子口罐、撇口茶盏与灯盏等。蕉叶纹碗(线图1),撇口,腹壁呈弧形斜收,内底面微上鼓,外壁刻莲瓣纹,瓣面划以篦纹,内壁刻蕉叶纹。口小碗,葵口外撇,斜直腹,圈足(线图2)。乳凸碗,撇口,斜直腹,圈足。内底心有小乳凸。外壁刻划细窄的折扇纹,内壁以小乳凸为圆心,分别饰有四张叶面划有篦纹的蕉叶(线图3)。“铜锣底”盘(线图4),侈口、折腹、小平底微内凹,盘面饰一朵四瓣荷花。
南宋中晚期南宋中期纪年墓出土器物以江西省吉水县淳熙二年(1175)墓出土的青釉莲瓣纹擂钵及杵(见赖金明、万啦标《江西纪年墓出土的龙采青瓷》,《收藏》2010年j期)和浙江省丽水市淳熙五年(1178)何傅墓出土的青釉梅瓶一对(吴东海、管菊芬《浙江丽水南宋纪年墓出土的龙泉窑精品瓷》,《东方博物》第23辑,浙江省博物馆编,2007年7月)为代表。
江西省吉水县淳熙二年(1175)墓出土的青釉莲瓣纹擂钵(图一),方唇,直口,弧腹,浅小饼足。外壁刻划多层莲瓣纹,灰白色胎,胎体厚重,湖绿色釉。
浙江省丽水市淳熙五年(1178)何傅墓出土的青釉梅瓶为圆筒形盖(图二),盖顶及外壁均刻划莲瓣纹,瓣内填篦纹。瓶圆唇外卷,直颈,丰肩,上鼓腹,下腹渐收,肩腹间划弦纹和二组四条纵纹,圈足。灰胎,青灰色釉,盖釉色较青翠透明。
南宋晚期的纪年墓出土的器物有:(1)南宋绍熙元年(1190)安徽宋墓出土的青碗釉;(2)南宋庆元元年(1195)浙江东阳程大雅墓出土的青釉梅瓶;(3)南宋庆元六年(1200)虞公著夫妇墓出土的青釉罐(见李宝平《浙江龙泉宋元时期瓷器手工业遗存初步研究》,《东方博物》第7辑,2002年10月);(4)南宋开禧元年(1205)江西省樟树市临江中学奶牛山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的青釉长颈瓶;(5)南宋嘉定六年(1213)湖北武昌任唏晴墓出土的青釉瓶;(6)浙江省温州市区慈山叶适(1150-1223年)墓出土的墓志(资料来自浙江省文物局官网);(7)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浙江省丽水市姜氏墓出土的粉青釉盂形罐、青釉菊花鼓钉三足炉、粉青釉象钮盖罐和粉青釉印花粉盒;(8)南宋嘉熙四年(1240)江西省赵时夫妇墓出土的青釉罐(见《考古》1965年11期);(9)淳佑元年(1241)浙江省绍兴虞氏墓出土了青釉洗(见《考古》1957年5期);(10)淳佑四年(1244)江西省清江熊氏墓出土青釉莲瓣罐。
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的青釉长颈瓶(图三),圆唇,平口,宽折沿,细长颈,球形腹,圈足,通体施豆青釉,全器素面无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
叶适墓志施淡绿釉,釉层丰厚透明,胎质致密,胎色白中泛灰,正面用黑褐色釉书篆体十八字。
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浙江省丽水市姜氏墓出土粉青釉象钮盖罐(图四),饼形盖上塑一只站象为钮,站象大耳,长粗鼻,短尾,四足叉开站立,形象十分生动。胎灰白色,细腻精巧,除盖下部、口沿、圈足底无釉外,施粉青厚釉,釉层润泽,做工特别精细。
同墓出土的青釉菊花鼓钉纹三足炉(图五),直口,厚唇,斜直腹,平底,外底足平均装有三只曲撇足。外壁口沿下及下腹部有宽弦纹二道。宽弦纹上装有菊花形鼓钉。灰白色胎,胎质细腻。施青灰色透明釉。
在龙泉东区窑址出土的南宋中晚期器物中,主要有“墩式底”碗、双重莲瓣纹碗、单层莲瓣纹碗、“葵口出筋”碗、“金玉满堂”碗和刻荷花纹撇口盘,并有少量的缠枝花瓶、弦纹瓶、壶、杯、罐、茶盏和圆形砚台等。
“墩式”碗(线图5),侈口,斜弧腹,腹壁与圈足交接处有一道细浅凹槽,内底向上平凸,矮圈足。外壁素面,内底刻划荷花等纹饰双重莲瓣纹碗(线图6),侈口,斜弧腹,圈足略外撇。外壁刻双重的莲瓣纹,瓣面宽而略平,瓣端较尖。单层莲瓣纹碗(线图7),侈口,斜直腹。外壁刻有单层莲瓣纹,瓣面较宽而瓣脊清晰突出,瓣端较尖。“葵口出筋”碗(线图8),葵口外侈,斜弧腹,腹壁与圈足交接处有一道细浅凹槽,内底平凸,其径大于外底径,圈足,挖足较浅。内壁沿口部的缺口处各画有一道乳白色的白线。“金玉满堂”碗(线图9),侈口,斜弧腹,圈足,素面。碗内底印一个“金玉满堂”方章。刻荷花纹撇口盘(线图10),撇口,斜直腹,圈足,挖足略深,外壁素面,内壁饰荷花。
南宋末期纪年墓出土器物有:(1)浙江省丽水市南宋开庆元年(1259)沈道生墓出土哥釉开片青灰蓝釉水盂;(2)景定四年(i263)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杨村出土的青釉刻花执壶;(3)南宋咸淳二年(1265)浙江省绍兴环翠塔出土福寿铭尊式炉;(4)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西省新建县蛟镇出土的青釉水盂;(5)南宋咸淳四年(1268)浙江省德清县吴奥墓出土的青釉鬲式炉(施兰《德清出土的宋元时期瓷器》,《东方博物》第51辑,2009年1月);(6)南宋淳熙十年(1274)浙江省衢州市史绳祖夫妇墓出土的青釉束口钵、碗和洗;(7)南宋德祐元年(1275)浙江省丽水市潘孟光墓出土的梅子青莲瓣纹碗;(8)南宋德祜元年(1275)浙江省丽水市潘孟光墓出土的青釉双耳六角扁瓶。 浙江省丽水市南宋开庆元年(1259)沈道生墓出土哥釉开片青灰蓝釉水盂,敛口,扁圆腹,平底。灰胎,施青灰蓝釉,釉层类哥窑开片,口沿及外底无釉,分别呈黑或灰白色。
景定四年(1263)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杨村出土的青釉刻花执壶(图六),小口,丰肩,鼓腹,矮圈足,无盖。肩部饰一周弦纹,腹部模印变体莲纹,腹中部有一周接胎痕,通体施青绿釉,釉色温润莹泽。足沿无釉,露紫红色胎。
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西省新建县蛟镇出土的青釉水盂(图七),器型精致小巧,平唇,直口,短直颈,丰肩,扁圆腹,饼形足,肩部施二周凸弦纹,施粉青釉,釉层厚,釉面开冰裂痕,玻璃质感强。
南宋咸淳四年(1268)浙江省德庆县吴奥墓出土的青釉鬲式炉,口沿平出,扁形鼓腹,下乘三足,腹部有一道弦纹,下腹至各足外沿垂直有一道凸弦纹。炉内侧有一小孔,可以透气,全器外施梅子青釉,釉色莹亮如玉,釉层内含气泡,足底无釉,露胎呈朱红色,凸弦纹处釉层较薄,有出筋的效果。凸弦纹处釉层较薄,有出筋的效果。
南宋德祐元年(1275)浙江省丽水市潘孟光墓出土的梅子青莲瓣纹碗(图八),敞口,薄唇,弧腹,尖底,小圈足。外壁刻狭长的莲瓣纹,形似菊瓣,莲瓣从口到瓣中间用刀刻划痕,不均匀,瓣上有凸棱。圈足壁较厚,碗腹较深,二次施釉,釉层较薄,外底施釉一次。上釉工艺简化,已具有向元代风格演变的特征。釉色为梅子青,釉层厚处呈翠青色,薄处呈青白色。圈足露胎处呈朱红色。
同是潘孟光墓出土的青釉双耳六角扁瓶(图九),瓶通体作扁六角形,颈两侧装双耳衔环。颈部用凸弦纹,将颈分为上下二段,上段两面印如意纹,下段印宝相如意头纹。上腹印垂帐纹,下腹印仰莲纹。扁六角外撇圈足。灰白胎,施青灰色二层厚釉,内壁口下上一层釉,足端露胎呈紫红色。
龙泉东区窑址出土的南宋末期器物主要有:素面敝口碗、莲瓣纹碗、葵口碗和撇口盘等。素面敞口碗,敞口,斜直腹,浅圈足外撇(线图11);莲瓣纹碗,敞口,唇沿略显外撇,斜直腹至底端弧折内收,内底大于外底。外壁刻有双重或单层莲瓣纹,个别内底印有文字(线图12);葵口碗,葵口微敛,腹壁稍呈圆弧状下收,圈足外撇,挖足略深(线图13),撇口盘,撇口,厚圆唇,腹上部斜直,至中部转而弧收,圈足略高,挖足较深,外壁素面为主,部分饰弦纹和莲瓣纹,内壁刻划花或印花(线图14)。
南宋龙泉窑各时期青瓷的艺术特点
南宋早期产品从造型到装饰技法都延续了北宋的风格,造型主要是碗、盘等日常生活的实用品,胎多为灰白色。与北宋龙泉窑青瓷相比,质地更为致密;釉色发色更为纯正,以青灰为主,部分青中泛黄。
本期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但装饰部位从前期的双面刻划转向单面刻划,纹饰题材大大减少,前期的双瓣、短茎荷花、侧立形荷叶、篦纹仍有少量流行,大量流行四瓣、长径荷花和侧覆状的荷叶,反映了南宋龙泉青瓷的装饰风格正在从繁琐逐步向简练的方向发展。
总之,南宋早期龙泉青瓷在胎、釉以及装饰技法上的进步和变化,为南宋龙泉窑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宋中晚期产品质量比前阶段更加提高,进入了成熟阶段。首先,胎质和釉色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变。胎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降低了,三氧化二铝(Al2O2)和氧化钾(KO2)的含量则显著提高,石英的颗粒大小均匀,分布致密。釉的特点是氧比从过去的2.3-2.6提高到2.8-3.0,个别甚垒达到3.3左右。熔剂中部分氧化钙(CaO)改以氧化钾(KO2)代替,即采用了石灰-碱釉(周仁等《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文物出版社,1989年)。这样的改进,使得釉在高温下粘度增大,克服了流动量过大而影响釉的成色的现象(李知宴《略论龙泉青瓷的发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10期)。釉中含有大量细小均匀的气泡,加之掺入紫金土并施以三、四层厚釉,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都控制得很好,使得青瓷釉面幽雅润泽,沉着柔和,从而达到了“如玉”的效果。
由于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以釉色取胜,这一时期的在造型出现了与前一阶段完全不同的风格,显得精致端巧,简练大方。除传统的碗、盘以外,出现了罐、洗、瓶、钵、水盂、粉盒、炉、杯、茶盏、圆形砚台,造型多样,从生活用品到文具、陈设用品无不具备。这些器物造型庄重,线条洗练,制作规整,体现了宋代沉着典雅的美学风范。
在纹饰方面,南宋中期一度保留的蕉叶纹、瓣面带篦纹的莲瓣纹,到南宋晚期已经荡然无存,代之以外壁刻出中脊起棱,两侧斜坡的半浮雕式的莲瓣纹;采用堆贴花,或者如上文所述的青釉菊花鼓钉三足炉,在宽弦纹上堆贴有菊花形鼓钉,弦纹和堆贴花同时使用。这样的装饰,既能体现釉色之美,又能突出纹饰,使得釉色和纹饰相得益彰,从而显得美轮美奂;应用雕塑技法,将风耳、鱼耳或如上文所说粉青釉象钮罐盖上的象钮等设计,都是根据所定题材塑成半立体形象,模印下来附加在瓶间上或罐盖上(邓白《略谈古代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文物出版社,1989年);戳印“金玉满堂”方章。总之,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更趋向于简练,有些器物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显得明朗、大方。
南宋末期产品胎色灰白,质地致密。釉色普遍呈青灰色,部分显黄色。有的器物施二次釉,甚至在器底仅施一次釉,釉层较薄,施釉工艺简化,已具有向元代工艺演变的特征。
造型与前期产品相比,本期盘、碗之类产品造型普遍低矮,且呈横向发展。敞口,浅腹,腹壁斜直。出现了鬲式炉、尊式等仿青铜器作品,另外还出现了造型略显厚重敦实的执壶。
装饰方法出现特殊工艺,充分利用胎釉受热时膨胀系数不同,作出满身开片的“哥釉”瓷;利用白胎做出“出筋”的效果;在壶和瓶的颈、腹部模印如意纹、宝相如意头纹、垂帐纹、仰莲纹和变体莲纹等。这个时期碗上的莲瓣纹变得狭长,形似菊瓣,莲瓣从口到瓣中间用刀刻划痕,瓣上有凸棱,标志着南宋莲瓣纹已经向窄莲瓣发展。
南宋末期的龙泉窑青瓷在胎、釉、造型和装饰方法上,表现出了与南宋中晚期不同的特点,已具有向元代龙泉青瓷演变的特征。(本文所用线图均来自《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