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和菜鸟基金经理的差别(上):投资逻辑的魅力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勇宏先生出了本《基金长青》的书。关心公募行业发展的人,应该去读一读。我特别要提及的是,他用了整整一章来描写跟随其近18年的王亚伟。
  书中特别提到,王亚伟管理华夏大盘前的十年时间里,虽然也有过良好的业绩,但发挥并不稳定,起初其在社保基金、华夏成长基金管理中“很不顺利,迟迟找不到市场感觉、踏不准节奏”,直到2005年9月,王听从范的劝,放下投资,调整心态,去国外学习,回国后王亚伟便“神”了。
  这萌发了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明星基金经理和菜鸟基金经理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接触过近100位基金经理后,我发现有两点必不可少。其一,是否在牛熊市的历练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其二,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并把风险放在首位。
  本期专栏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
  王亚伟十年磨剑
  围绕王亚伟的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是被华夏打造出来的,有人质疑他投资有猫腻,但没有人去研究过他的投资成长历程。
  笔者见过几次王亚伟,印象跟范勇宏描述的在1995年面试王时相似,平和、淡定,时不时憨笑,王亚伟的同事评价他,顾家、喜欢摄影。
  在炒作以及神话王亚伟的时候,投资者仅看到了其2005年接受华夏大盘至其2012年离开这7年间,基金累计净值增长了1046%,以及王总神秘地出现在重组股里,但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或无从知悉他的成长经历和他投资组合的艺术。
  在1995年进入华夏证券至2005年的10年里,他和现在很多基金经理一样,犯过很多错误。
  1998年,王亚伟刚刚管理基金,投资五粮液时因拘泥于原先设定的目标价,最终1000万元账面盈利化为乌有,王常常以此告诫自己戒骄戒躁;2001年重仓持有茅台,在熊市中坚守几年终于在2003年没有收获地斩仓,错过大牛股;2004至2005年期间,因选股面窄等原因没有处理好股票组合弹性和稳定的关系,业绩波动较大。
  据范勇宏描述,2005年王回来后,投资策略较以往更灵活,既发掘隐蔽资产、又有再重组驱动的个股,同时也不排斥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架子型投资,持股更为分散,少有单只股票超过净值的5%,大多数个股占净值2%以下。在范勇宏看来,此时王亚伟的投资理念才基本成型了。
  不随大流,爱好冷门股,甚至刻意回避基金重仓股和某个阶段的热点股,强调考虑了隐蔽资产的安全边际,王亚伟对重组股情有独钟,以至于在他的大投资组合里,还有一个重组股的小组合(关于组合投资的艺术,我们下期详谈)。
  投资逻辑不是虚的
  那么,投资逻辑到底有价值吗?
  应该说,符合自己的投资逻辑有价值,别人的投资逻辑仅仅有参考价值。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个看似很虚的东西。
  2011年底,笔者采访鹏华一基金经理,彼时其业绩排在同类基金前几名。我向其询问他的投资逻辑。该基金经理竟以不便透露、投资逻辑是不断变化的等回答搪塞,后来干脆来了一句“你给我一个比较成功的逻辑”。
  当然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使能列数几个,也必须和不同性格、不同投资习惯相结合,再经市场检验才有意义。后来,该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业绩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垫底。
  2009年,原嘉实基金经理邹唯被《投资者报》评为最赚钱的基金经理,采访他时也问过投资逻辑的问题。邹当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但他很勤奋,两天后,邹在出差途中打来电话说,首次对自己的投资逻辑做了总结和反省。
  我想说的是,即使业绩很好的基金经理,在投资过程中,也不一定能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投资逻辑明确梳理出来。王亚伟之所以从2006年开始,年年业绩靠前,当然与其勤奋、严谨和高悟性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基于独立思考和市场检验的符合自己性格的投资逻辑。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一点,去年笔者写过一组“基金经理档案”的系列文章,对一些好的基金经理的过往操作做过分析,同时对益民红利成长的蒋俊国、华富竞争力优选的张琦等人的失败也分析过。失败者一个明显的通病是,风格漂移不定,追涨杀跌,缺少独立判断。因而对年换手率超过16倍、三年亏损51%、连续七个季度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而还不下课的张琦,笔者提出了明确质疑。
  文章发出后不到20天,华富就公告张琦因个人原因离职。我觉得,离职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基金经理个人,都是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屡战屡败之后,其对投资的理解或操作已经完全扭曲,容易变成赌徒,这时候,缺少的就是对自己的再认识。
  之所以实名举这些例子,是想说,基金经理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牛熊市场检验的人,应该时时反省过往的操作,不断修正错误,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风格。这样,稳定的业绩才是大概率事件。
其他文献
年收益率高达12%的理财产品,以无孔不入姿态,挑动人们的神经。  然而,过于美好的承诺总是透露出危险气息。  这是个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在传统金融机构门外大肆宣  传保本保息的民间理财产品,真实度几何?  为了揭开它们的身世之谜,《投资者报》记者走进隐藏在CBD高端写字楼中的各色投资公司。客户经理轰炸式的推销,含糊不清的解释,名不副实的合同,不规范的产品设计,一步步勾画出陷阱的轮廓。  如何辨别这
期刊
就在多数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之时,一批来路不明、号称年化收益率高达12%的理财产品纷沓而至。  他们来自民间金融机构,有些虽然打着第三方理财顾问的招牌,卖的却是自营或关联公司的项目,缺乏独立性。  12%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靠不靠谱?投资者应该如何辨别真伪、防范风险?  《投资者报》记者在走访发现,由于这些产品处在监管真空地带,即便是专业金融和法律人士也很难一下子说清楚,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不买。 
期刊
发行数量环比下降,预期收益率持续低水平运行,一季度的银行理财并未带给投资者惊喜。  而随着一季度末《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的发布,业内预计,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将出现明显分化。  收益率低水平运行  根据Wind数据,银行理财产品一季度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6%,较去年同期下降0.67个百分点,与上一季度相差无几,略有上升。  8
期刊
巅峰隐退的故事,这一次上演在“60后”基金公司中。  4月12日,《投资者报》从财通基金公司高管变更公告获悉,财通总经理陈东升离职,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历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未正式接任。  公募业界对陈东升的离职多少有些意外。在他们看来,经过3年多的发展,财通目前已在业界形成了鲜明的公募“正回报+持续分红”以及专户创新先锋的“60”后基金公司形象。  2010年7月,第61家基金公司纽银梅隆成立,
期刊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针对性正变得越来越强。  《投资者报》4月10日获悉,宁波银行当日宣布,将发行80亿元金融债券、设立10亿元信用贷款,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该行还将通过创新、升级“金色池塘”产品,提供安全、快捷的电子金融服务,打造针对小微企业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去年末,宁波银行的小微企业客户达到12万户,贷款余额544亿元,增速为18.74%,增量为85.8
期刊
“前几天去超市,碰到有人塞给我们理财产品的宣传单,说是保本保收益,在10%~15%之间,这么高的收益,真的假的?”家住北京亚运村安慧北里小区的一位退休老人疑惑地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不仅在街头,人们的手机上也经常能收到某基金/投资公司理财顾问发来的产品推销短信,承诺的回报十分有诱惑力,年收益率大都在12%左右。  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只有4%~5%,信托产品平均年收益率已经下滑至8%左右,他
期刊
基金分给券商的奶酪越来越小。  最近有消息说,嘉实基金将开行业先河,降低给券商的分仓基金,或从双方默认的协议价万分之八下调至万分之五,降幅37%。  民生证券的一位机构销售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我们也听说了此事,不过其他的基金公司应该比较稳定,暂时还没有动作。”  事实上,基金整体的分仓佣金正在逐年萎缩。很多券商研究所开始压缩成本,裁员节流。部分研究所定位回归,转向对内服务,同时兼顾部分对外
期刊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博弈,如果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异于集中了风险,一旦方向判断与市场走势相悖,则难逃满盘皆输的命运。善于通过投资组合分散风险,才能成为“精明的理财师”。  1986年的《金融分析师杂志》刊载了美国布林森、霍德和比鲍尔的名为“投资组合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的著作。三位在这篇学术论文中写道:“你应该忘掉市场时机选择;你应该忘掉个股选择;在投资组合的收益中,几乎94%可由资产配置来解释;你
期刊
禽流感一再发酵,对禽畜养殖类企业的打击首当其冲,产品需求大幅下滑,相关公司股价也连连走低。  民和股份受损最大  兴业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蒋小东日前表示,禽流感导致畜禽类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低迷,圣农发展(002299)、民和股份(002234)、新希望(000876)、益盛药业(002566)等以鸡苗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受影响较大,二季度相关业务或将持续亏损;养鸭企业华英农业也可能被波及,养猪企业情况则稍
期刊
禽流感的阴霾并未整体笼罩申城,但部分人已深感沮丧。  家禽类餐饮身陷萧条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走访这个H7N9病毒始发地时发现,无论是地铁、公交,还是商场、图书馆,人们都神情自若、举止轻松,跟往常并无二致,甚至鲜见带口罩者,与10年前“非典”来袭时,全民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大相径庭。  在彰武路上的华源大药房,记者询问有何预防禽流感的药物,一位营业员表示目前并没有直接有效的预防药,但可以推荐“抗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