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入隋唐、五代,由出土实物得知封泥在此时期仅用来封检当时各道、州、府地方官进贡皇帝的酒坛、蜂蜜坛和蒜等物品外,封泥的使用基本消失。由于文书普及使用纸张,书写自如,不为简牍大小局限,印章大小亦没有障碍,官印承北周,钮制变鼻钮、橛钮,更实行由职官印改为官署印制度,如此,官印则不再适宜佩带,改为专人掌管,更用专盒封装,采取“牌入印出,印入牌出”,严密完善用印制度。
隋唐官印存世数量稀少,约40余方,实物更难见,故对其钮式,印制,文字等认识不足,不为藏家注意。最有真知灼见的是罗振玉,其编著的《隋唐以来官印集存》给予后世对这方面的重视。近年有罗慕鸿先生《谈隋唐官印鉴别》,继而是周其忠先生《唐代官印初探》,王人聪先生《近三十年来唐官印的发现与研究》,近年则以孙慰祖先生《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最为详尽透彻分析,给予我们对这时期官印的认识、鉴别、收藏莫大的帮助,更是给予隋唐官印历史地位的价值肯定。
“乌弋道大军之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乌弋州,唐置羁縻州,今阙,当在新疆境。”此印铜质,鼻钮,印文深0.7cm,笔画交接处有焊接痕,此印文书法风格与上海博物馆藏之“殿中省行从之印”类同,是难得的唐印标准品。
隋唐私印稀少罕有,罗福颐先生在编著其《古玺印概论》、《古玺印考略》时,因未有发掘品出土,甚至因某种因素迟公布资料,致使罗先生认为未见有传世品,仅取敦煌石室藏唐经上所钤“报恩寺藏经印”及唐写本《法华经玄赞》上盖朱印“瓜沙洲大经印”作为唐私印标准品。
早在1937年,洛阳老城北铁路医院M1墓已出土了一方唐私印“武威习御图书”,该印迟至1993年才公布。1984年河南偃师杏园村唐李存墓又出土了“渤海图书”印。两印皆铜质,有印匣,两者的形制和铸造工艺、甚至连印匣亦与官印相若,使我们对传世唐私印的鉴定有了依据和提供了一个准确标尺。
近年孙慰祖先生在其研究成果论著《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上,利用唐人使用私印遗迹再结合出土官私印、墓志、碑刻实物及依其铸造工艺、书法特点而将一些犹疑未决的印章归入唐代。有上海博物馆的“洞山墨君”、“李忠之印”、“冈庐典籍之印”、“上明图书”、“伯温图书”,汉和堂陆氏之“始封于鄯”及寒斋所藏“敦实”。为唐宋私印研究史开创了新的课题。
图1唐“乌弋道大军之印”,此印铜质,鼻钮,印文深0.7cm,笔画交接处有焊接痕,此印文书写风格与上 海博物馆藏之“殿中省行从之印”类同,是难得的唐印标准品
图2近年孙慰祖先生在其研究成果论著《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上,利用唐人使用私印遗迹再结合出土官私印、墓志、碑刻实物及依其铸造工艺、书法特点而将一些犹疑未决的印章归入唐代。有上海博物馆的“洞山墨君”、“李忠之印”、及寒斋所藏“敦实”等(图2,铜质)
图3“立马弟四都记”,是五代铜印。此印与铜质印匣出土,匣内有长方形印盒,盛放官印之用,可贵之处尚残存红色印泥物,由此可证这种印匣兼作印台之用
五代十国官私印比唐印更稀有,确切发掘品有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此印白玉刻成,谥宝乃仿在生时所用玺而来,其上所刻当为所赠之谥号。此印虽是刻凿而成,但文字结构、印文风格均按五代时期所制,故对我们鉴识五代官印,有了实物依据。除此,罗福颐先生将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元从都押衙记”定为梁印,是根据《旧五代史·刘(寻阝)传》:“天复三年十一月,刘郭以兖州降梁,及见梁太祖,慰抚移时,令赐冠带,旋授元从都押衙。”而定。
此时官印印文不局限篆书单一模式,并出现了隶书和楷书。鼻钮分有孔、无孔两种,其中印钮有呈半圆及平顶削去两棱者,鼻钮有小片状者。印面由方形转长方形,由厚转薄,印文不深。由于遗存实物稀少,这时期官印与唐代朱记官印很难分辨,易出现偏差。故此,只能以目前遗留的实物、史料、文字风格来判定。图3“立马弟四都记”均具备以上特点,准是五代印无疑。此印与铜质印匣出土,印盒长方形,器型上小下大成矩形状,盖略作盝顶,四侧镂空作山形,盖底以子母口扣合,上有锁环及原装锁。器盖、身两侧各有长形穿带钮一对,内残存皮革,匣座除四侧各有镂空心形外,两侧亦有长形镂空,以便革带穿连提携作用。匣内有长方形印盒,盛放官印之用,可贵之处尚残存红色印泥物,由此可证这种印匣兼作印台之用。
印匣使用雏形最早见于战国和秦代私印。官印实物最早见于1985年青海西宁市北朝墓出土“凌江将军章”印,铜质、印匣角质,近似一半圆球形,周腹刻有龙、虎、朱雀、玄武四神图形。下部一周穿有17个未穿透的孔,原镶有绿松石。印匣腹内按铜印的形状雕空,以盛印章,极尽华丽,这表明非官方规范所造,乃该将军自制。私印印匣除上述唐“渤海图书”及“武威习御图书”外,1993年扬州仪征化纤白纱二村出土一北宋石刻印盒及铜印2枚。印盒分三层,外周边有浮雕莲纹,层层子母扣相合,可单独开启,第二层内开一长方形穿孔,放置两枚印章,朱文,直柄钮,分别为“高阳许食私印”和“许”字,长方形穿孔边栏墨书“明道二祀岁次癸酉上春于口口口高阳”题记,即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所制。
官署印匣出土现存实物三方,即浙江绍兴出土的“会稽县印”、安吉“金山县印”和广西隆安县出土的“武夷县之印”,均唐代。隋代未见实物,传闻1993年陕西咸阳市北郊唐顺陵附近韩家村出土的“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附有盏顶盖金属印盒,盒上刻有云纹饰,惜已毁坏。本篇“立马弟四都记”印配有原装锁封匣,这证明宋赵异《朝野类要·职任·牌印》“用印毕,封匣,复纳之”属实,此印是目前最完整,印匣最大,最有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
五代私印甚稀,图4“实封朱记”,长条形钮残,印文深0.7cm,孙慰祖先生在《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将其归入唐五代范畴,今以印文结构特点及形制看应属五代。除此,2004年夏,笔者路过上海博物馆参观历代玺印馆时,见陈列有五代“安书”印,印面颇大,字体疏朗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五代私印标准参考品。
宋代是中国封建村会中个承前肩后的一大转变重要时期,不论科技、造纸、纺织、制瓷、金石学等均超越前代。故印章存世很多,而此期制印初期除承袭唐五代“条带印”外,皆铸文,北宋时官印背款加刻监造机构,实行印牌制度比唐代更为严谨。中期后印文多趋向平实整齐,私印更出现前所未有的瓷印和石朗。
图5“龙”印,依残存钮座看似属鼻钮,印背四沿成圆弧形,属较早期印台式样,结合印又书法和瓷胎判断,应属北宋。图6“佛法僧宝”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柯山野叟”均属南宗,字体采用九叠篆,笔画挺劲平实,各有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隋唐官印存世数量稀少,约40余方,实物更难见,故对其钮式,印制,文字等认识不足,不为藏家注意。最有真知灼见的是罗振玉,其编著的《隋唐以来官印集存》给予后世对这方面的重视。近年有罗慕鸿先生《谈隋唐官印鉴别》,继而是周其忠先生《唐代官印初探》,王人聪先生《近三十年来唐官印的发现与研究》,近年则以孙慰祖先生《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现》最为详尽透彻分析,给予我们对这时期官印的认识、鉴别、收藏莫大的帮助,更是给予隋唐官印历史地位的价值肯定。
“乌弋道大军之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乌弋州,唐置羁縻州,今阙,当在新疆境。”此印铜质,鼻钮,印文深0.7cm,笔画交接处有焊接痕,此印文书法风格与上海博物馆藏之“殿中省行从之印”类同,是难得的唐印标准品。
隋唐私印稀少罕有,罗福颐先生在编著其《古玺印概论》、《古玺印考略》时,因未有发掘品出土,甚至因某种因素迟公布资料,致使罗先生认为未见有传世品,仅取敦煌石室藏唐经上所钤“报恩寺藏经印”及唐写本《法华经玄赞》上盖朱印“瓜沙洲大经印”作为唐私印标准品。
早在1937年,洛阳老城北铁路医院M1墓已出土了一方唐私印“武威习御图书”,该印迟至1993年才公布。1984年河南偃师杏园村唐李存墓又出土了“渤海图书”印。两印皆铜质,有印匣,两者的形制和铸造工艺、甚至连印匣亦与官印相若,使我们对传世唐私印的鉴定有了依据和提供了一个准确标尺。
近年孙慰祖先生在其研究成果论著《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上,利用唐人使用私印遗迹再结合出土官私印、墓志、碑刻实物及依其铸造工艺、书法特点而将一些犹疑未决的印章归入唐代。有上海博物馆的“洞山墨君”、“李忠之印”、“冈庐典籍之印”、“上明图书”、“伯温图书”,汉和堂陆氏之“始封于鄯”及寒斋所藏“敦实”。为唐宋私印研究史开创了新的课题。
图1唐“乌弋道大军之印”,此印铜质,鼻钮,印文深0.7cm,笔画交接处有焊接痕,此印文书写风格与上 海博物馆藏之“殿中省行从之印”类同,是难得的唐印标准品
图2近年孙慰祖先生在其研究成果论著《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上,利用唐人使用私印遗迹再结合出土官私印、墓志、碑刻实物及依其铸造工艺、书法特点而将一些犹疑未决的印章归入唐代。有上海博物馆的“洞山墨君”、“李忠之印”、及寒斋所藏“敦实”等(图2,铜质)
图3“立马弟四都记”,是五代铜印。此印与铜质印匣出土,匣内有长方形印盒,盛放官印之用,可贵之处尚残存红色印泥物,由此可证这种印匣兼作印台之用
五代十国官私印比唐印更稀有,确切发掘品有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此印白玉刻成,谥宝乃仿在生时所用玺而来,其上所刻当为所赠之谥号。此印虽是刻凿而成,但文字结构、印文风格均按五代时期所制,故对我们鉴识五代官印,有了实物依据。除此,罗福颐先生将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元从都押衙记”定为梁印,是根据《旧五代史·刘(寻阝)传》:“天复三年十一月,刘郭以兖州降梁,及见梁太祖,慰抚移时,令赐冠带,旋授元从都押衙。”而定。
此时官印印文不局限篆书单一模式,并出现了隶书和楷书。鼻钮分有孔、无孔两种,其中印钮有呈半圆及平顶削去两棱者,鼻钮有小片状者。印面由方形转长方形,由厚转薄,印文不深。由于遗存实物稀少,这时期官印与唐代朱记官印很难分辨,易出现偏差。故此,只能以目前遗留的实物、史料、文字风格来判定。图3“立马弟四都记”均具备以上特点,准是五代印无疑。此印与铜质印匣出土,印盒长方形,器型上小下大成矩形状,盖略作盝顶,四侧镂空作山形,盖底以子母口扣合,上有锁环及原装锁。器盖、身两侧各有长形穿带钮一对,内残存皮革,匣座除四侧各有镂空心形外,两侧亦有长形镂空,以便革带穿连提携作用。匣内有长方形印盒,盛放官印之用,可贵之处尚残存红色印泥物,由此可证这种印匣兼作印台之用。
印匣使用雏形最早见于战国和秦代私印。官印实物最早见于1985年青海西宁市北朝墓出土“凌江将军章”印,铜质、印匣角质,近似一半圆球形,周腹刻有龙、虎、朱雀、玄武四神图形。下部一周穿有17个未穿透的孔,原镶有绿松石。印匣腹内按铜印的形状雕空,以盛印章,极尽华丽,这表明非官方规范所造,乃该将军自制。私印印匣除上述唐“渤海图书”及“武威习御图书”外,1993年扬州仪征化纤白纱二村出土一北宋石刻印盒及铜印2枚。印盒分三层,外周边有浮雕莲纹,层层子母扣相合,可单独开启,第二层内开一长方形穿孔,放置两枚印章,朱文,直柄钮,分别为“高阳许食私印”和“许”字,长方形穿孔边栏墨书“明道二祀岁次癸酉上春于口口口高阳”题记,即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所制。
官署印匣出土现存实物三方,即浙江绍兴出土的“会稽县印”、安吉“金山县印”和广西隆安县出土的“武夷县之印”,均唐代。隋代未见实物,传闻1993年陕西咸阳市北郊唐顺陵附近韩家村出土的“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附有盏顶盖金属印盒,盒上刻有云纹饰,惜已毁坏。本篇“立马弟四都记”印配有原装锁封匣,这证明宋赵异《朝野类要·职任·牌印》“用印毕,封匣,复纳之”属实,此印是目前最完整,印匣最大,最有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
五代私印甚稀,图4“实封朱记”,长条形钮残,印文深0.7cm,孙慰祖先生在《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将其归入唐五代范畴,今以印文结构特点及形制看应属五代。除此,2004年夏,笔者路过上海博物馆参观历代玺印馆时,见陈列有五代“安书”印,印面颇大,字体疏朗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五代私印标准参考品。
宋代是中国封建村会中个承前肩后的一大转变重要时期,不论科技、造纸、纺织、制瓷、金石学等均超越前代。故印章存世很多,而此期制印初期除承袭唐五代“条带印”外,皆铸文,北宋时官印背款加刻监造机构,实行印牌制度比唐代更为严谨。中期后印文多趋向平实整齐,私印更出现前所未有的瓷印和石朗。
图5“龙”印,依残存钮座看似属鼻钮,印背四沿成圆弧形,属较早期印台式样,结合印又书法和瓷胎判断,应属北宋。图6“佛法僧宝”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柯山野叟”均属南宗,字体采用九叠篆,笔画挺劲平实,各有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