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创新思维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笔者就此作些研究与探索,望各位专家与同行不吝赐教。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感受性、新颖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新颖性和感受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可整合性、可扩充性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扩散性
  扩散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种,它愿意找到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扩散性又称发散性,是一种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法。它不像一般的思维形式那样,试图在起点(问题的提出)和终点(问题的解决)之间只画一条直线,而是从起点出发,向四面八方画射线。用艺术的语言来讲,就是“智慧的光芒四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从而把创新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划上等号。甚至有的心理学者编制出发散性思维的測验来測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扩散性的确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分。”而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点。从创新性思维的结构上看,要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制出新产品,这个新,就是独创,是别人不曾想过的,或者是自己不曾知道的东西,独具一格。科学技术人员发明创造、文学家的创作、理论家提出的创见,都是通过独创性来实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又一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的独创性。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超文本和网络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探索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思维的产生。如前所述,在认识过程中,创新思维不依赖于固定的思维程序、思维工具和思维途径。它是在多种可能性中探索、试验,并在多次反复与游移中,将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和现象加以考察,从而找出事物的差异性,进而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它往往要发挥换元机智,随时准备改变认识的角度和手段,这种探索性的价值,就在于能打破旧框框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使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产生认识的飞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发现知识,获取真理,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北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曾有过专门论述:“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就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和网络特性有利于学生探索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这样结论并不是说只要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必须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作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创新教育的观念,必须掌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否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日记画是实施拓展型课程活动中总结出的新方法。课堂内,尝试着绘画与日记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相整合;课堂外,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这种方法,既帮助学生丰富了绘画日记的内容和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期刊
2014年暑假,我和孩子随团去草原旅游时,那个导游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都是些散客,每天时间都很紧,所以每次集合时的时间观念需要特别强,那个导游每次集合完出发时,都不是抱怨哪个家庭来的晚了,而是表扬哪几个家庭时间观念强。开始,还有个别人会迟到,没想到这样集合了两三次以后,大家几乎都会提前到达集合地点,而且,大家都习惯于比谁家来得更早些。当然,导游的表扬也从没间断。  秋季开学后,我新接了一个
期刊
由于文言文是我国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而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在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无疑彰显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可是多数语文教师再怎么教学,总是屡屡遭遇教学尴尬,学生也“受益匪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瓶颈”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局限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在他们那个特有的文言环境中产生的作品,因而文字
期刊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正是教育园丁的真实写照。能成为一名教师,让我感觉很幸福。当我接触到懂事的孩子时,会不由得生出很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不是这份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这份工作,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份爱与责任。执著而不执迷,淡定而不淡漠,平凡却不平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有大爱的人,而这份爱,就蕴涵于平凡的坚守
期刊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理念,也正深刻影响着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和谐交往,互动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
期刊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是一种冲动的感情,它使情感炽热化。教学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学生的
期刊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  目前,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为难情绪严重。即使硬着头皮写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极少有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教师就给学生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要求形式上应怎样怎样;内容上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话应该这样说;道理该那样讲,等等。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绳索,将学生牢牢捆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期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先生的聊斋门联,写下这句名句的作者生平不详,但是他却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绝句,其中蕴涵着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箴言和道理,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用毅力和坚持去完成它,胜利必然会属于我们。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若我们破釜沉舟,付出了该有的努力,那我们就能获得应有的好结果,这是
期刊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而变得过分功利。从高一入手,语文课堂就重讲轻读,课上学案,课下练习,而“读”这一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变成最奢侈的事情,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堂被讲解、做题充溢,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一、高中语文学情分析  1.教师放弃朗读教学,取而代之以知识讲解。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期刊
一、找“亮点”,多鼓励,因势利导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起步点”。一旦发现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要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那样,不时地夸奖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