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 高效导学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普遍,可是许多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却值得思考,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重新得到重视。文章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为背景,重在探讨导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旨在提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设计;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问题设计的随意性影响了课堂效益,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提问因设计的问题功能指向不明、没有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进行设置,造成教学的低效。为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做到精心设问与高效导学;设计的问题应该顾及学生在学习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问题设计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引发思考质疑、促进合作探究为功能指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一、导学问题与教学内容、三维目标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式。问题导学就是以教学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为依据,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导学”的重点在“问题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形式把三维目标贯穿起来。
  一是知识线——体现“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问题化”,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思路导引,适当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强化,并重在应用,。
  二是学法线——体现“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认知体验进行问题有效设计,把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模型、分类、比较、类比等)和化学思维(如守恒观、价态观、微粒观、转化观等)渗透在其中,把教学目标设计成一个具有主题线索的活动情景问题,并以问题为载体和导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实验探究、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探取新知识的能力与效率 。
  三是德育线——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挖掘素材设计问题,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价值、绿色化学、方法论价值,引导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培养社会责任心,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条线通过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及其内涵,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德育、能力面。
  二、问题设计对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直接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但是,我们设计的问题不能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就完事了(现实教学的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而应让学生在解决给出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设置问题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引发思考质疑、促进合作探究。因此,问题设计应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学生积极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于教学知识的难点,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形成认知冲突、教学质疑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突破难点,在解开质疑时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三、“沉淀溶解平衡”的问题导学之问题设计有效性探究
  为了更好地讨论问题设计对问题导学课堂的重要性,笔者以鲁教版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为例论述问题导学的问题设计有效性探究。笔者在导学案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问题: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设置问题,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使解答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例如,情景问题设置1:展示一饱和硫酸铜溶液,在其中加入wg的胆矾粉末,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是什么?利用所学化学平衡知识总结饱和溶液与胆矾晶体内在关系有何特点?
  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从以下两点自主探究:1、胆矾形状发生变化:粉末——规则晶体;胆矾质量未发生变化:过滤、干燥后仍为wg。
  2. 符合化学平衡特点:可逆、等、定、动。
  本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后,顺利地通过复习初中饱和溶液知识,并将化学平衡知识迁移过来,同时以实验为载体初步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2. 从化学实验设置问题,找准学习的兴趣点
  从化学实验方面设置问题进行导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实验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实验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对学习内容自学自悟,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实验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有关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例如,情景问题2:将少量的PbI2固体加到盛有一定量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成是PbI2沉淀的饱和溶液,可以设计实验证实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上层清液中还含有Pb2 和I-;应用所学高中知识如何证明Pb2 和I-的存在?
  对上面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从两个点思考:1. Pb2 的检验方法:沉淀法(PbS为典型黑色沉淀);2. I-的检验方法:(1)沉淀法(AgI为典型黄色沉淀);(2)氧化还原法(I-为常见还原剂,用常见氧化剂氧化再加淀粉)。
  再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1、2、3,观察并记录现象(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
  【实验1】如何证明上层清液中含有Pb2 ?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1mL上层清液,然后向其中滴加一滴管Na2S溶液;
  【实验2】如何证明上层清液中含有I-?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1mL上层清液,然后向其中滴加一滴管AgNO3溶液;
  【实验3】如何证明上层清液中含有I-?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1mL上层清液,然后向其中滴加一滴管H2O2溶液,再滴加2-3滴淀粉溶液。
  基于上述问题的设置,学生因实验而学习热情高涨,很好地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实验为基础进一步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利用平衡知识解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特征。此举问题设置有效地推动了化学课堂的进程。同样在这个实验基础上,学生通过猜想——演绎、类比推理——实验的方法探究溶解平衡的原理、沉淀转化的条件,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他们日常生活常见而不知的事总是具有极强的探索欲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生的学习也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教师如果能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提问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情景问题3:(多媒体展示图片)小孩多吃糖,容易龋齿。龋齿的危害多,有效防治龋齿的方法之一是刷牙,牙膏也就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需品。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牙膏很多,为更有效防治龋齿,你会选择什么系列牙膏?已知F-会与难溶于水的羟基磷酸钙[Ca5(PO4)3(OH)]反应生成更难溶于水而且耐酸的氟磷酸钙[Ca5(PO4)3F]。解释含氟牙膏使牙齿变坚固原因并用守恒的方法写出此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什么羟基磷酸钙可以转化为耐酸的氟磷酸钙?
  这类问题设置从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事例出发,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第一个应用,即沉淀转化的应用,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并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沉淀溶解平衡”问题设计有效性探究的收获与反思
  问题导学模式引导本节课教学,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顺着沉淀溶解平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借助问题进行猜想、讨论、实验,总结出CaCO3沉淀平衡移动的方法,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实验中深刻体会到化学是门实验学科思想。实验中的多种思维激发,深入思考进而理解沉淀转化的条件、实质。设置的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实验问题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设置问题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教学过程学生基础不一样且问题设置过多,造成部分学生难以真正进入教学活动中;其次开放实验所用的时间成本比较高,设计教学的内容较多,使学生的分组讨论不能充分进行,留下了一些遗憾。
  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设置有效的问题进行问题导学就应该是“钥匙”能否真正打开大门的关键,如何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课改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也成了一线老师需要摸索解决的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着三维目标进行精心设问,只有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做到高效导学,才是真正的“提问得好”。
  参考文献
  [1] 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10)
  [2] 毛东海.试论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化学教育,2011,(11)
  [3] 裴慧敏.浅谈高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2)
  [4] 薛伟军.高效课堂从有效设计问题开始[J].化学教与学,2012,(3)
其他文献
Micro Tug is small. He’s smaller than a peanut2. He’s even smaller than a crumb3!  小塔格很小。它比花生小,甚至比面包屑还要小!  Micro Tug wants to go on a vacation, and he’s visiting the human body. The problem is, he doe
新课改已经在我们江苏高中教学中实施了多年,随着新课改深入,新型的学案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教案。学案与教案虽然一字之差,但无论是从教师的备课到学生的预复习,还是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为改善高中生学习方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学案已在许多学校和教师中普遍使用,成为教学中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但学案的设计理念、应用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  那么,化学学案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呢?新的化学学案的设计和应
摘要:文章从学生已有的CO2知识引出新课内容——氯水微粒种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了氯水的性质,讨论分析了氯水中所含微粒,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了“宏观认识”到“微观理解”的认知过程,感受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氯水的性质;实验探究;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27-04 中图分类
摘要:学生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生问促学”指利用学生提问促进学习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建构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唤醒、激励、支持学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提问的习惯和技能,是体现生本理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生问题;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 Passage 1 -  ( )1. If an Australian student wants to learn  Chinese, he or she can _____.  A. call 021-58609228  B. fax 021-58609728  C. e-mail [email protected]  D. call 010-69191617  ( )2. What
摘要: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聚焦高考,分析了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江苏卷)中的“科学精神”元素,罗列相关考点,并进行试题评价和科学精神综合表现的分析,提出高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建议,通过“创设情境,拓展迁移”、“设置问题,批判质疑”、“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學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精神;高考化学;高三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47—03
My name is Shelby, and I’m shy. When I’m at the grocery store, people say, “Hello,” and “How old are you?” Even though I’m six years old, my face gets hot.  我叫谢尔比,我很害羞。在杂货店时,人们会说“你好”和“你几岁?”即使我六岁了,我也会脸
摘要:化学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建立化学的观念,培养化学的素养,利用化学提高我们的品味和生活质量。文章结合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的观摩,谈谈对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  关键词:观念;情境;活动;点拨;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4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
“We need a good night’s sleep,” Ally told her baseball bat as she closed her eyes. “Tomorrow is a big day.”  “我们需要睡个好觉。”艾丽闭上眼睛时对棒球棒说道,“明天是重要的一天。”  All was quiet, all was well. Ally slept, until rushin
摘要:梳理了高一、高二学生学习“原电池”时存在六个方面的困难,从学生的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师表述等角度细致分析了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原电池;学习困难;教学建议;原电池工作原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