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在教育活动中要师幼互动。区域游戏中的师生合作,是师幼互动良好的开始;观察——抓住兴趣——稳定兴趣,是影响师幼互动的关键因素;特别的情感是师幼互动真正实现积极有效的保证。
【关键词】区域活动 区域游戏情境化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2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的个体,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活动,那么教师应当做什么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在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互动中,能使幼儿积极创造。结合区域游戏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促进师幼互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区域游戏中的师生合作,是师幼互动良好的开始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于是,我将区域和游戏相结合,尝试将情景带入区域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区域游戏情境化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能激发幼儿情感参与的区域游戏环境,极大地诱发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主动性。而教师则默默地为幼儿们提供支持,和他们在游戏中成为合作的伙伴。
1.让师生成为合作的伙伴,一同创设与主题结合的游戏环境。本学期,我以《指南》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为切入点,将区域和主题结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我的帮助下创设贴近生活的游戏情境。在创设的过程中,我与幼儿像朋友一样一起商量、一起动手、互相帮助,寻找幼儿们最为熟悉的游戏。
例如,医院是幼儿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位幼儿都有生活经验。于是,我与幼儿一起把“医院”搬入区域活动,起初只创设了“门诊、注射室、药房”等等,我就和幼儿们商量开了:把靠近床铺的地方作为病房、把靠近空调的位置适合悬挂点滴作为注射室……有位幼儿提出:“医院里应该有一个儿童乐园啊,小朋友看病不会乱跑。”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和该幼儿一起游说同组的成员,最后建议被采纳了,“医院”里多了个“儿童乐园”。其他的幼儿看到我支持同伴的想法,于是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邀请我一起干。渐渐地,“医院”里多了“贵宾室、牙科、体检室”等等,分工也渐渐地多了,每位幼儿各司其职,自主积极地探索着。
通过创设与幼儿生活贴近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游戏,这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的游戏。这种师幼合作的方式,更是师幼互动的良好开始,有助于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教师作为供给方,为幼儿们提供半成品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幼儿是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情景化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强游戏的情境性。比如“小吃一条街”里有不同类型的小吃、加工、包装、经营、收拾、摆放等等,我投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摊位和相应材料,幼儿们易模仿易操作。这时,我又想到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的游戏材料,为丰富游戏情境创设条件。当幼儿们的“小吃一條街”需要送外卖的时候,我收集一些一次性碗筷和篮子,让幼儿们可以将食物建议打包并提供“外卖”服务;注射室里,幼儿们想到不仅有打针啊,还有点滴和躺椅……幼儿们沉浸在情景游戏中,忙的不亦乐乎。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材料需求的时候,我为他们提供半成品游戏材料,能增进我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的机会,并达到良好的师幼互动效果。
3.立足于生活的角色参与,创设“朋友式”的互动氛围。师幼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和有利环境,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效果就更强。
现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交往意识,游戏中也出现了与同伴简单交往的情节,但是游戏情节显得不够丰富,而情景化的游戏更容易吸引幼儿去操作、去探索,从而更能体现出丰富的游戏情节。例如厦门的“鼓浪屿”来了“游客”,“导游”就带着“游客”参观各个“名胜古迹”,接着来到“小吃一条街”吃饭,最后还带着“游客”一起品尝了闽南茶文化。整个游戏过程中,俨然像一个真的旅游团队,我作为教师则扮演了团队中的一个“游客”,向“导游”建议我想去游玩的地方。每每“游玩”一个区域,“游客”们都享受着其他幼儿的贴心服务。采用评比“优秀导游”等方式,我和幼儿们一起投票、交流意见,和幼儿们在游戏中打成一片,促进了幼儿们主动和我、和同伴交往的欲望。
二、观察——抓住兴趣——稳定兴趣,是影响师幼互动的关键因素
1.掌握观察方法,引发师幼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不干涉幼儿的行为又有目的的观察。例如“小吃一条街”的游戏开始了,我作为一名员工参与幼儿们的讨论,在一旁默默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所需,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全方位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捕捉引导机会。有位幼儿说:“小吃街要请电视台来宣传啊。”我立刻对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表示赞许,幼儿得到及时的反馈后更积极了,他们开始筹划要多办一个电视台,电视台平常可以做什么呢?……游戏的情节与结构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逐渐丰富,因此,我们看到在师幼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2.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稳定兴趣,不断探索。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注意力的不稳定性是三、四岁幼儿的特征,此年龄阶段的幼儿会被自己所看到的每样东西吸引,其注意力将不断从一个物品转移到另一物品。也就是说三、四岁幼儿难以将其固定在某一个物品上,他们无法按照教师事先设置的目的来重复操作和使用材料。
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们正忙着建土楼。可是为什么建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墙壁总会倒塌呢?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有点气馁,于是他们想放弃建土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了解幼儿这时的需要,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幼儿冲破“瓶颈”。于是,我找来关于搭建大楼的视频和采访工人叔叔的视频,幼儿们自己观看视频讨论搭建的方法,他们发现原来不能单纯用垒高的方式建筑,一定要错开放砖头,会让墙壁更牢固。此后,幼儿们重新开始建土楼了,比之前更专注这个游戏了,并有效地保持了注意力。 三、特别的情感,是师幼互动真正实现积极有效的保证
1.消除高高在上的教师地位,保证师幼互动的平等交流。“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相互交流。教师要摒弃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在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不能随意走动或讲话;在画画时,幼儿要按教师规定的主题画画,玩游戏时必须经过教师的允许和指定等等。为此,我请幼儿们一起來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将规则变成一幅画、一个手势融入游戏中。
再如,在美工区中,幼儿们正在忙着制作小吃宣传画,可是一会儿有幼儿把颜料混合了、一会儿有幼儿又把材料弄乱了。其实这个时候幼儿们自己也很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于是,我就和幼儿们一起来商量,寻找办法让颜料不再混合、让笔用起来更方便。这时有幼儿提出了“我们试试给颜料放入不同的盒子里,盒子前面都贴上相应的颜色”。我立刻动手和幼儿们一起制作了颜料的盒子、贴上标签,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们全程参与,也就慢慢懂得了颜料使用的规则,从此颜料不再找不到家了。
2.不同的组合方式为幼儿互动注入“催化剂”。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通常注重孩子的个别操作和个别指导。而我则尝试运用多种类型幼儿群体组合方式,发挥优势,促进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以便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为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之间提供更为生动、频繁的互动。
(1)以能力差异搭配为依据的组合。例如,在表演区中,我请能力强的幼儿带着能力弱的幼儿表演。我看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够为其他同伴分配角色,而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教会能力弱的同伴。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流和传递,我发现能力弱的幼儿能够更快地接受,比起教师的个别指导效果更好。
(2)以幼儿特长为依据的组合。例如,美工区中制作“小吃街”宣传画时,我请建构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布局;请绘画能力强的幼儿寻找箱子,勾画出宣传的模型;请涂鸦能力强的幼儿涂色,请手工能力强的幼儿增添手工作品;请创造性强的幼儿来点创意制作,制作完毕后我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即每一个作品中都充分展示出了幼儿们自己的特长,别具一格!
我在区域活动游戏化中努力实现师幼互动,旨在培养幼儿自主性,鼓励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在师幼互动中吸取经验和自身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这也正是每位幼儿教师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一日活动中影响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2]《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区域活动 区域游戏情境化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2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的个体,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活动,那么教师应当做什么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在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互动中,能使幼儿积极创造。结合区域游戏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促进师幼互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区域游戏中的师生合作,是师幼互动良好的开始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于是,我将区域和游戏相结合,尝试将情景带入区域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区域游戏情境化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能激发幼儿情感参与的区域游戏环境,极大地诱发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主动性。而教师则默默地为幼儿们提供支持,和他们在游戏中成为合作的伙伴。
1.让师生成为合作的伙伴,一同创设与主题结合的游戏环境。本学期,我以《指南》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为切入点,将区域和主题结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我的帮助下创设贴近生活的游戏情境。在创设的过程中,我与幼儿像朋友一样一起商量、一起动手、互相帮助,寻找幼儿们最为熟悉的游戏。
例如,医院是幼儿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位幼儿都有生活经验。于是,我与幼儿一起把“医院”搬入区域活动,起初只创设了“门诊、注射室、药房”等等,我就和幼儿们商量开了:把靠近床铺的地方作为病房、把靠近空调的位置适合悬挂点滴作为注射室……有位幼儿提出:“医院里应该有一个儿童乐园啊,小朋友看病不会乱跑。”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和该幼儿一起游说同组的成员,最后建议被采纳了,“医院”里多了个“儿童乐园”。其他的幼儿看到我支持同伴的想法,于是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邀请我一起干。渐渐地,“医院”里多了“贵宾室、牙科、体检室”等等,分工也渐渐地多了,每位幼儿各司其职,自主积极地探索着。
通过创设与幼儿生活贴近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游戏,这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的游戏。这种师幼合作的方式,更是师幼互动的良好开始,有助于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教师作为供给方,为幼儿们提供半成品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幼儿是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情景化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强游戏的情境性。比如“小吃一条街”里有不同类型的小吃、加工、包装、经营、收拾、摆放等等,我投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摊位和相应材料,幼儿们易模仿易操作。这时,我又想到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的游戏材料,为丰富游戏情境创设条件。当幼儿们的“小吃一條街”需要送外卖的时候,我收集一些一次性碗筷和篮子,让幼儿们可以将食物建议打包并提供“外卖”服务;注射室里,幼儿们想到不仅有打针啊,还有点滴和躺椅……幼儿们沉浸在情景游戏中,忙的不亦乐乎。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材料需求的时候,我为他们提供半成品游戏材料,能增进我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的机会,并达到良好的师幼互动效果。
3.立足于生活的角色参与,创设“朋友式”的互动氛围。师幼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和有利环境,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效果就更强。
现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交往意识,游戏中也出现了与同伴简单交往的情节,但是游戏情节显得不够丰富,而情景化的游戏更容易吸引幼儿去操作、去探索,从而更能体现出丰富的游戏情节。例如厦门的“鼓浪屿”来了“游客”,“导游”就带着“游客”参观各个“名胜古迹”,接着来到“小吃一条街”吃饭,最后还带着“游客”一起品尝了闽南茶文化。整个游戏过程中,俨然像一个真的旅游团队,我作为教师则扮演了团队中的一个“游客”,向“导游”建议我想去游玩的地方。每每“游玩”一个区域,“游客”们都享受着其他幼儿的贴心服务。采用评比“优秀导游”等方式,我和幼儿们一起投票、交流意见,和幼儿们在游戏中打成一片,促进了幼儿们主动和我、和同伴交往的欲望。
二、观察——抓住兴趣——稳定兴趣,是影响师幼互动的关键因素
1.掌握观察方法,引发师幼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不干涉幼儿的行为又有目的的观察。例如“小吃一条街”的游戏开始了,我作为一名员工参与幼儿们的讨论,在一旁默默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所需,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全方位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捕捉引导机会。有位幼儿说:“小吃街要请电视台来宣传啊。”我立刻对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表示赞许,幼儿得到及时的反馈后更积极了,他们开始筹划要多办一个电视台,电视台平常可以做什么呢?……游戏的情节与结构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逐渐丰富,因此,我们看到在师幼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2.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稳定兴趣,不断探索。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注意力的不稳定性是三、四岁幼儿的特征,此年龄阶段的幼儿会被自己所看到的每样东西吸引,其注意力将不断从一个物品转移到另一物品。也就是说三、四岁幼儿难以将其固定在某一个物品上,他们无法按照教师事先设置的目的来重复操作和使用材料。
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们正忙着建土楼。可是为什么建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墙壁总会倒塌呢?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有点气馁,于是他们想放弃建土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事就是:了解幼儿这时的需要,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幼儿冲破“瓶颈”。于是,我找来关于搭建大楼的视频和采访工人叔叔的视频,幼儿们自己观看视频讨论搭建的方法,他们发现原来不能单纯用垒高的方式建筑,一定要错开放砖头,会让墙壁更牢固。此后,幼儿们重新开始建土楼了,比之前更专注这个游戏了,并有效地保持了注意力。 三、特别的情感,是师幼互动真正实现积极有效的保证
1.消除高高在上的教师地位,保证师幼互动的平等交流。“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相互交流。教师要摒弃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在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不能随意走动或讲话;在画画时,幼儿要按教师规定的主题画画,玩游戏时必须经过教师的允许和指定等等。为此,我请幼儿们一起來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将规则变成一幅画、一个手势融入游戏中。
再如,在美工区中,幼儿们正在忙着制作小吃宣传画,可是一会儿有幼儿把颜料混合了、一会儿有幼儿又把材料弄乱了。其实这个时候幼儿们自己也很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于是,我就和幼儿们一起来商量,寻找办法让颜料不再混合、让笔用起来更方便。这时有幼儿提出了“我们试试给颜料放入不同的盒子里,盒子前面都贴上相应的颜色”。我立刻动手和幼儿们一起制作了颜料的盒子、贴上标签,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们全程参与,也就慢慢懂得了颜料使用的规则,从此颜料不再找不到家了。
2.不同的组合方式为幼儿互动注入“催化剂”。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通常注重孩子的个别操作和个别指导。而我则尝试运用多种类型幼儿群体组合方式,发挥优势,促进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以便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为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之间提供更为生动、频繁的互动。
(1)以能力差异搭配为依据的组合。例如,在表演区中,我请能力强的幼儿带着能力弱的幼儿表演。我看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够为其他同伴分配角色,而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教会能力弱的同伴。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流和传递,我发现能力弱的幼儿能够更快地接受,比起教师的个别指导效果更好。
(2)以幼儿特长为依据的组合。例如,美工区中制作“小吃街”宣传画时,我请建构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布局;请绘画能力强的幼儿寻找箱子,勾画出宣传的模型;请涂鸦能力强的幼儿涂色,请手工能力强的幼儿增添手工作品;请创造性强的幼儿来点创意制作,制作完毕后我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即每一个作品中都充分展示出了幼儿们自己的特长,别具一格!
我在区域活动游戏化中努力实现师幼互动,旨在培养幼儿自主性,鼓励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在师幼互动中吸取经验和自身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这也正是每位幼儿教师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一日活动中影响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2]《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