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传统的听评课,到今天的课例研究,实现了教研的一大突破。然而,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课例研究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致使教研流于形式。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课例研究模式,即“基于目标跟踪的语文课例研究”模式。这种模式虽不起眼,但接地气,易操作,效果快,它大大提升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层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目标跟踪;课例研究
我们认为,好的教研理念,必须同本校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研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课例研究模式,即“基于目标跟踪的语文课例研究”模式,并将此作为一项课题研究在河南省教研室成功立项。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模式虽不起眼,但接地气,易操作,效果快,它大大提升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层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跟踪课例研究的主要优势
传统的教研模式,仅仅局限于说课、听课、评课等流程。其活动的成分居多,研究的成分极少。听课时,仅仅满足于来到听课现场,完成听课记录,既不关注当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关注授课采取了哪些手段,更不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至于课例背后的故事,和他无关。评课时,大多数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优点多提,好话多说,至于问题,要么是蜻蜓点水,要么是完美无缺,更不要说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评判了。这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研活动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素养的确是收效甚微。因此,我们急于找到一条提升校本教研层次的、实现教研新突破的路子。课例研究如及时雨般沙沙而来,我们认为它是传统教研活动的升级换代,是由“活动”到“研究”的蜕变。但是,很多课例研究工程庞大,费时费力,让人望而却步。我们学校班大人多,教师工作量大,这样的课例研究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空中楼阁。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基于目标跟踪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其优势在于:
(1)本研究直指“目标跟踪”,主题具体而明确,可操作性强,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预设、目标的达成过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研究,让老师很快找到研究的切入点,能够“有米下锅”“有物可研”。
(3)教学目标是教学之魂,课堂之纲,抓住了目标,就抓住了要害,可以大大提升研究的效果。从以上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基于目标跟踪的课例研究是提升校本教研层次、实现校本教研新突破的“便捷通道”。不仅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好。
二、目标跟踪课例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例研究,我们建立了周口市语文名师工作室,文化路小学教研网络,带领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基于目标跟踪的课例研究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七大步,戏称“目标跟踪七步诗”。第一步,以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引领各年级段青年教师参与,确定各年级段参加课例研究的人员。第二步,组织所有参加课例研究的老师,学习课例研究的相关资料,明确课例研究的方法、步骤。第三步,各年级段开展讨论,确定本校课例研究活动的开课老师与教学主题。开课教师独立备课,尽量体现课例研究对备课的特殊要求,如复线型教案的撰写等。第四步,选择合适的时间开放第一次公开课,所有本校课题组成员参加,作为观察员从不同视角观察课堂进程。教学过程全程录像,便于事后对课堂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分析。第五步,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议课。不同于一般的评课,每位成员发言时,要提供自己观察课堂的记录,给开课老师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第六步,开课老师修改教学设计,重新上一遍该课,换一个班级进行。也可以由另一位老师将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到自己班上实施,课题组成员同样一起观课、议课,重点观察改进的情况和效果。第七步,开课教师和所有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报告,其中开课教师负责完成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写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观察记录等。
三、目标跟踪课例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探索出了基于目标跟踪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模式,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和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使校本教研成为我校教研的新常态。
(2)成立了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建立课例研究交流与成果共享的网络平台,使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3)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迈进。优化了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基层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参与研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教师来说,课例研究的任务往往会成为一种额外的工作负担。而且在整个推进过程中,课例研究往往要借助项目或课题的平台,通过校方或与具体负责人沟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难以引发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例研究不但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教师具有明显的鼓励和触动作用,对那些处于成熟期的教师也有着较强的激发作用,有助于他们改变业已成熟的教学惯习,从而促进这些教师的二次专业成长。
总之,课例研究作为一种中国教师并不陌生也易于接受的教学研究方式,力图使广大教师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常态。
关键词:目标跟踪;课例研究
我们认为,好的教研理念,必须同本校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研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课例研究模式,即“基于目标跟踪的语文课例研究”模式,并将此作为一项课题研究在河南省教研室成功立项。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模式虽不起眼,但接地气,易操作,效果快,它大大提升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层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跟踪课例研究的主要优势
传统的教研模式,仅仅局限于说课、听课、评课等流程。其活动的成分居多,研究的成分极少。听课时,仅仅满足于来到听课现场,完成听课记录,既不关注当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关注授课采取了哪些手段,更不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至于课例背后的故事,和他无关。评课时,大多数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优点多提,好话多说,至于问题,要么是蜻蜓点水,要么是完美无缺,更不要说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评判了。这种低层次、低水平的教研活动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素养的确是收效甚微。因此,我们急于找到一条提升校本教研层次的、实现教研新突破的路子。课例研究如及时雨般沙沙而来,我们认为它是传统教研活动的升级换代,是由“活动”到“研究”的蜕变。但是,很多课例研究工程庞大,费时费力,让人望而却步。我们学校班大人多,教师工作量大,这样的课例研究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空中楼阁。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基于目标跟踪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其优势在于:
(1)本研究直指“目标跟踪”,主题具体而明确,可操作性强,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预设、目标的达成过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研究,让老师很快找到研究的切入点,能够“有米下锅”“有物可研”。
(3)教学目标是教学之魂,课堂之纲,抓住了目标,就抓住了要害,可以大大提升研究的效果。从以上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基于目标跟踪的课例研究是提升校本教研层次、实现校本教研新突破的“便捷通道”。不仅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好。
二、目标跟踪课例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例研究,我们建立了周口市语文名师工作室,文化路小学教研网络,带领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基于目标跟踪的课例研究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七大步,戏称“目标跟踪七步诗”。第一步,以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引领各年级段青年教师参与,确定各年级段参加课例研究的人员。第二步,组织所有参加课例研究的老师,学习课例研究的相关资料,明确课例研究的方法、步骤。第三步,各年级段开展讨论,确定本校课例研究活动的开课老师与教学主题。开课教师独立备课,尽量体现课例研究对备课的特殊要求,如复线型教案的撰写等。第四步,选择合适的时间开放第一次公开课,所有本校课题组成员参加,作为观察员从不同视角观察课堂进程。教学过程全程录像,便于事后对课堂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分析。第五步,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议课。不同于一般的评课,每位成员发言时,要提供自己观察课堂的记录,给开课老师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第六步,开课老师修改教学设计,重新上一遍该课,换一个班级进行。也可以由另一位老师将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到自己班上实施,课题组成员同样一起观课、议课,重点观察改进的情况和效果。第七步,开课教师和所有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报告,其中开课教师负责完成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写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观察记录等。
三、目标跟踪课例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探索出了基于目标跟踪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模式,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和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使校本教研成为我校教研的新常态。
(2)成立了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建立课例研究交流与成果共享的网络平台,使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3)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迈进。优化了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基层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参与研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教师来说,课例研究的任务往往会成为一种额外的工作负担。而且在整个推进过程中,课例研究往往要借助项目或课题的平台,通过校方或与具体负责人沟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难以引发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例研究不但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教师具有明显的鼓励和触动作用,对那些处于成熟期的教师也有着较强的激发作用,有助于他们改变业已成熟的教学惯习,从而促进这些教师的二次专业成长。
总之,课例研究作为一种中国教师并不陌生也易于接受的教学研究方式,力图使广大教师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