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主要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认为东中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成正向的关系,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关键词】东部 中部 西部 FDI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近年来,外商投资(尤其是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分布已经显示出一些集群特征。如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公司对我国的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投资情有独钟;而欧美跨国公司则更青睐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种投资导向在一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具有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劳动力素质较高、市场辐射面宽等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促使跨国公司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投资,使该地区化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具雏形;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正在成为全球IT产品的主要加工基地之一;浙江服装、制鞋、箱包业的发展虽然主要是由国内民间资本推动的,但随着近年来日本、法国、意大利等跨国公司的加入,外资在浙江上述行业的资产重组和产业链建设中扮演了黏合剂和润滑剂的角色,等等。但是,东部、中部与西部在吸引FDI和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下文对此进行专门的分析。
一、东部、中部与西部在吸引FDI上存在差距的定量分析
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计算出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于2000-2006年期间在吸引FDI比例上的差距,并得到非常明确的结论。
1、2000-2006年期间,东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85%~87.3%之间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利用FDI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而广东(含珠江三角洲)利用FDI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反映出了FDI正从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转移向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2、中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不是很高,在9%~12.2%之间
其中有一点需强调的是:中部地区利用FDI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说明外商也开始增加了对中部地区的投资。但增幅不是太大,所以不能过于乐观。
3、而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除了2001年超过3%外,其余年份均在3%之下,并且有一个不好的发展趋势:即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比重从2001年来在逐年下降。这对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太有利。
所以,东部、中部与西部在吸引FDI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目前,FDI的绝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FDI在中部地区的比重不大,在西部地区的比重太低,并在逐年下滑,情况不容乐观。
二、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
本文的研究主要放在第二产业上,因为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1、衡量产业集群的指标体系
按照惯例,衡量产业集群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国内市场占有率、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利润总额和就业人数等。
2、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
(1)FDI(以“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为例)的集群分析。笔者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计算出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于2000-2006年期间在“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上述的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上的差距,并得出以下结论(在2000-2006年这几年间)。
第一,东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高,一直居高不下,介于87.30%~91.59%之间。
第二,中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不高,介于6.28%~9.15%之间。
第三,西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低,仅介于2.10%~4.00%之间。
通过前面的分析,现在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第一,2000-2006年期间,东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85%~87.3%之间;与此同时,该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也很高,介于87.30%~91.59%之间。
第二,中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不是很高,在9%~12.2%之间;与此同时,该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不高,介于6.28%~9.15%之间。
第三,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除了2001年超过3%外,其余年份均在3%之下;与此同时,该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低,仅介于2.10%~4.00%之间。
所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各自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基本是一致的,成正向的关系。并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利用FDI上、在“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水平更高。
(2)产业集群(以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为例)的定量分析。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计算出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于2000-2006年期间,各省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东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高,介于62.25%~73.62%之间。所以,该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高。
第二,在中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一般,介于18.38%~24.52%之间。所以,该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一般。
第三,在西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低,仅介于7.77%~14.30%之间。所以,该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低。
可以得出:在产业集群水平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更高。
将前面的分析进行综合,可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第一,2000-2006年期间,东部地區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在85%~87.3%之间;该地区吸收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基本在前;“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介于87.30%~91.59%之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介于62.25%~73.62%之间。所以,东部地区吸引FDI的比重居于全国前列、吸引的FDI的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前列,且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高。
第二,中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不是很高,在9%~12.2%之间;该地区吸收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基本上适中;“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不高,介于6.28%~9.15%之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稍高些,介于18.38%~24.52%之间。所以,中部地区吸引FDI的比重不高、吸引的FDI的主要经济指标比重不高,且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一般,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三,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除了2001年超过3%外,其余年份均在3%之下;该地区吸收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基本上在后;“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低,仅介于2.10%~4.00%之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低,仅介于7.77%~14.30%之间。所以,西部地区吸引FDI的比重于很低、吸引的FDI的主要经济指标比重很低,且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也低,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总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成正向的关系。
三、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
第一,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般而言,吸引FDI好的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好,该地区的总体产业集群的水平也较高。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吸引FDI越成功,这种投资导向在一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FDI总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地区,先投资的企业对后来的企业具有示范性,加上一些地区对FDI有鼓励性政策,因此,在FDI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不同的产业集群。从理论上讲,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产业内部精细的分工、高度的专业化和发达的市场组织网络。在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助于进一步突出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使行业和地区的外部规模经济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企业间的学习和信息传导机制逐步完善,从而促进了行业的区域性资产整合,带动了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
反过来,当一个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后,会更加吸引外商来投资(FDI)。这样便形成了FDI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或良性循环,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等)。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FDI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正在形成。而西部地区,由于吸引的FDI不多,所以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便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动机”。
第二,我国工业部门引进FDI在总体上对内资部门产出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为正。研究发现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存在着一个经济发展的“门槛”,只有当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跨过这一门槛时,FDI的外溢效应才会是正向的、积极的。工业部门在外资的引进方面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有选择的。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当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使当地经济发展更快地跨越这一门槛。由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存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部门引进外资在目前的水平上对国内工业企业的外溢效应是正向,但其作用有变小的趋势。当前技术水平的外资引入对我国中部地区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为正,有变大的趋势。
第三,尽管外商投资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但这种集群效应更多地表现为密切的空间联系,集群中的功能联系尚不显著,而且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部门的集群特征仍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提高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因此,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增进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功能联系,全面提高外商投资的集群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國工业经济,2002(3).
[3] 张宏伟: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
[4] 朱华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关键词】东部 中部 西部 FDI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近年来,外商投资(尤其是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分布已经显示出一些集群特征。如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公司对我国的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投资情有独钟;而欧美跨国公司则更青睐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种投资导向在一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具有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劳动力素质较高、市场辐射面宽等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促使跨国公司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投资,使该地区化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具雏形;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正在成为全球IT产品的主要加工基地之一;浙江服装、制鞋、箱包业的发展虽然主要是由国内民间资本推动的,但随着近年来日本、法国、意大利等跨国公司的加入,外资在浙江上述行业的资产重组和产业链建设中扮演了黏合剂和润滑剂的角色,等等。但是,东部、中部与西部在吸引FDI和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下文对此进行专门的分析。
一、东部、中部与西部在吸引FDI上存在差距的定量分析
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计算出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于2000-2006年期间在吸引FDI比例上的差距,并得到非常明确的结论。
1、2000-2006年期间,东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85%~87.3%之间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利用FDI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而广东(含珠江三角洲)利用FDI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反映出了FDI正从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转移向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2、中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不是很高,在9%~12.2%之间
其中有一点需强调的是:中部地区利用FDI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说明外商也开始增加了对中部地区的投资。但增幅不是太大,所以不能过于乐观。
3、而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除了2001年超过3%外,其余年份均在3%之下,并且有一个不好的发展趋势:即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比重从2001年来在逐年下降。这对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太有利。
所以,东部、中部与西部在吸引FDI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目前,FDI的绝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FDI在中部地区的比重不大,在西部地区的比重太低,并在逐年下滑,情况不容乐观。
二、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
本文的研究主要放在第二产业上,因为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1、衡量产业集群的指标体系
按照惯例,衡量产业集群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国内市场占有率、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利润总额和就业人数等。
2、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
(1)FDI(以“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为例)的集群分析。笔者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计算出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于2000-2006年期间在“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上述的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上的差距,并得出以下结论(在2000-2006年这几年间)。
第一,东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高,一直居高不下,介于87.30%~91.59%之间。
第二,中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不高,介于6.28%~9.15%之间。
第三,西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即衡量产业集群的几个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低,仅介于2.10%~4.00%之间。
通过前面的分析,现在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第一,2000-2006年期间,东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85%~87.3%之间;与此同时,该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也很高,介于87.30%~91.59%之间。
第二,中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不是很高,在9%~12.2%之间;与此同时,该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不高,介于6.28%~9.15%之间。
第三,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除了2001年超过3%外,其余年份均在3%之下;与此同时,该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低,仅介于2.10%~4.00%之间。
所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各自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基本是一致的,成正向的关系。并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利用FDI上、在“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水平更高。
(2)产业集群(以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为例)的定量分析。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计算出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于2000-2006年期间,各省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东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高,介于62.25%~73.62%之间。所以,该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高。
第二,在中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一般,介于18.38%~24.52%之间。所以,该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一般。
第三,在西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低,仅介于7.77%~14.30%之间。所以,该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低。
可以得出:在产业集群水平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更高。
将前面的分析进行综合,可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第一,2000-2006年期间,东部地區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在85%~87.3%之间;该地区吸收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基本在前;“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介于87.30%~91.59%之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介于62.25%~73.62%之间。所以,东部地区吸引FDI的比重居于全国前列、吸引的FDI的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前列,且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高。
第二,中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不是很高,在9%~12.2%之间;该地区吸收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基本上适中;“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不高,介于6.28%~9.15%之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稍高些,介于18.38%~24.52%之间。所以,中部地区吸引FDI的比重不高、吸引的FDI的主要经济指标比重不高,且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一般,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三,西部地区利用FDI占全国利用FDI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除了2001年超过3%外,其余年份均在3%之下;该地区吸收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基本上在后;“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很低,仅介于2.10%~4.00%之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低,仅介于7.77%~14.30%之间。所以,西部地区吸引FDI的比重于很低、吸引的FDI的主要经济指标比重很低,且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也低,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总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成正向的关系。
三、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
第一,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般而言,吸引FDI好的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好,该地区的总体产业集群的水平也较高。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吸引FDI越成功,这种投资导向在一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FDI总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地区,先投资的企业对后来的企业具有示范性,加上一些地区对FDI有鼓励性政策,因此,在FDI的带动下,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不同的产业集群。从理论上讲,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产业内部精细的分工、高度的专业化和发达的市场组织网络。在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助于进一步突出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使行业和地区的外部规模经济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企业间的学习和信息传导机制逐步完善,从而促进了行业的区域性资产整合,带动了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
反过来,当一个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后,会更加吸引外商来投资(FDI)。这样便形成了FDI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或良性循环,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等)。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FDI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正在形成。而西部地区,由于吸引的FDI不多,所以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便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动机”。
第二,我国工业部门引进FDI在总体上对内资部门产出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为正。研究发现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存在着一个经济发展的“门槛”,只有当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跨过这一门槛时,FDI的外溢效应才会是正向的、积极的。工业部门在外资的引进方面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有选择的。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当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使当地经济发展更快地跨越这一门槛。由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存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部门引进外资在目前的水平上对国内工业企业的外溢效应是正向,但其作用有变小的趋势。当前技术水平的外资引入对我国中部地区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为正,有变大的趋势。
第三,尽管外商投资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但这种集群效应更多地表现为密切的空间联系,集群中的功能联系尚不显著,而且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部门的集群特征仍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提高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因此,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增进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功能联系,全面提高外商投资的集群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國工业经济,2002(3).
[3] 张宏伟: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
[4] 朱华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