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情绪问题和网络成瘾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全社会应通力合作,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高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制,同时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建立共育机制;最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意识 情绪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的影响,在行为、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全社会都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其中,自卑心理是众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居首位,占所测总人数的30.6%。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实质。二是泛化。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三是自卑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常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四是回避心理。调查结果还表明,女生由于受社会文化角色认同的影响,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2.人际交往问题
当代大学生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这样的学生常常会在交往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自我否定,进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已成为困扰大学生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交往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做好角色定位,也没有根据不同角色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交往方式,故常常碰壁。久而久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信,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3.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
在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开始对异性产生强烈的渴望,恋爱与性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因恋爱而出现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恋爱中的同学常常为感情纠葛而伤透脑筋,有的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变得孤立;有的害怕自己的朋友被别人抢走而胡思乱想、坐立不安;有的因谈恋爱荒废学业,被迫退学,等等。在校大学生的恋爱很多情况下都是冲动使然,直接导致了恋爱成功率较低,不得不经历失恋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给本来脆弱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由于情感的困扰,使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自卑、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中去,更有甚者走向极端,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4.情绪问题
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较高,往往自我内在的体验较细腻与丰富,但由于自控能力差,感情也比较敏感、脆弱,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有研究证明,女大学生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具有更鲜明的心理问题或疾患倾向。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愤怒、嫉妒、冷漠等。
5.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被青年学子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方式。不少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困难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了心理满足,情不自禁的被网络所吸引。从开始对网络的热衷、迷恋,到最后的网络成瘾,完全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往。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严重的会导致人格分裂,行为举止失常、精神恍惚,不利于健康人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知识结构的完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对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受社会、家庭、校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1.通力合作,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
如今,社会正处于知识观念大爆炸的时代,国际、国内的各种思潮、观念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很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可以通过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提倡科学发展的教学观、教育观和人才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制
首先,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报、橱窗等媒介,或通过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陶冶性情、启发思维、锻炼意志。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发展健康愉悦的情绪体验。
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中心作为高校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机构,在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咨询必需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第四,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思想境界,来促进学生思想问题及压力的解决。最后,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日常管理等举措,抑制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建立共育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除社会因素外,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共育机制。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创设条件,开展相应工作的同时,还应及时的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要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成长计划。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关注的力度,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4.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试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调试、自我教育,能够正视现实、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当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在挫折中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提高坚强的意志力、抗挫折的承受力。在生活中,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认知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具有较高自我水平的个体有更高的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更多的采取防御行为来被动适应外界环境,限制和妨碍了主体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需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强化。在强化之前要设立适当的标准,只有标准易于达到时,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殷莉,殷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杨学峰,邓庆华,彭志路,邹洪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实用预防医学,2003.
[3]王婷,马宴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
[4]孙秀芳,侯伟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岩.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
[6]张丹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综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意识 情绪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的影响,在行为、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全社会都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其中,自卑心理是众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居首位,占所测总人数的30.6%。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实质。二是泛化。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三是自卑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常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四是回避心理。调查结果还表明,女生由于受社会文化角色认同的影响,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2.人际交往问题
当代大学生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这样的学生常常会在交往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自我否定,进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已成为困扰大学生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交往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做好角色定位,也没有根据不同角色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交往方式,故常常碰壁。久而久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信,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3.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
在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开始对异性产生强烈的渴望,恋爱与性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因恋爱而出现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恋爱中的同学常常为感情纠葛而伤透脑筋,有的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变得孤立;有的害怕自己的朋友被别人抢走而胡思乱想、坐立不安;有的因谈恋爱荒废学业,被迫退学,等等。在校大学生的恋爱很多情况下都是冲动使然,直接导致了恋爱成功率较低,不得不经历失恋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给本来脆弱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由于情感的困扰,使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自卑、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中去,更有甚者走向极端,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4.情绪问题
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较高,往往自我内在的体验较细腻与丰富,但由于自控能力差,感情也比较敏感、脆弱,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有研究证明,女大学生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具有更鲜明的心理问题或疾患倾向。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愤怒、嫉妒、冷漠等。
5.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被青年学子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方式。不少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困难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了心理满足,情不自禁的被网络所吸引。从开始对网络的热衷、迷恋,到最后的网络成瘾,完全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往。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严重的会导致人格分裂,行为举止失常、精神恍惚,不利于健康人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知识结构的完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对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受社会、家庭、校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1.通力合作,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
如今,社会正处于知识观念大爆炸的时代,国际、国内的各种思潮、观念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很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可以通过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提倡科学发展的教学观、教育观和人才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制
首先,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报、橱窗等媒介,或通过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陶冶性情、启发思维、锻炼意志。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发展健康愉悦的情绪体验。
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中心作为高校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机构,在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咨询必需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第四,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思想境界,来促进学生思想问题及压力的解决。最后,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日常管理等举措,抑制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建立共育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除社会因素外,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共育机制。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创设条件,开展相应工作的同时,还应及时的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要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成长计划。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关注的力度,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4.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试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调试、自我教育,能够正视现实、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当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在挫折中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提高坚强的意志力、抗挫折的承受力。在生活中,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认知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具有较高自我水平的个体有更高的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更多的采取防御行为来被动适应外界环境,限制和妨碍了主体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需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强化。在强化之前要设立适当的标准,只有标准易于达到时,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殷莉,殷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杨学峰,邓庆华,彭志路,邹洪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实用预防医学,2003.
[3]王婷,马宴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
[4]孙秀芳,侯伟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岩.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
[6]张丹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综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