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模型怎么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今天的课堂里,评价是怎样实施的?这是课程视域下课堂变革的核心问题,因为评价在课程与教学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评价”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应止于理念,而是要在课堂上看得见。2021年,我们邀请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开辟评价研究专栏,从评价模型的建构与运用、评价任务的呈现、评价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帮助学生学会评价以及课堂评价语的优化等方面,展开实证与反思。本期的两篇文章,一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观察,完整阐释课堂评价模型的校本建构;一篇则以一节数学课的观察为例,说明课堂评价模型如何驱动学生的学习,以保证学习“兴致勃勃”。
  摘要:从“教”的角度来看,教的过程是一个“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的“三部曲”循环;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分享、交流與改进”的“三部曲”循环。课堂评价模型是教与学两个“三部曲”的共奏。课堂评价模型要定位于教,要聚焦于学,要立足于评。
  关键词:课堂评价模型;评价任务;评价信息;观察报告
  2020年11月30日,我们观摩了马老师的《灰雀》一课。这是一节极具研究价值的课。课后,笔者为了一探“课堂评价模型怎么用”,反复观看录像,对照模型,撰写本报告。
  一、课堂评价模型是教与学两个“三部曲”的共奏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会。学生有没有学会?要用学习任务来评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其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用于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学习任务,我们称之为评价任务。专业的教学,不仅要回答教师有没有教、学生有没有学,还要回答学生有没有学会。回答学生有没有学会,则需通过评价。课堂评价模型,就是把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课堂评价模型也是课堂教学模型,是课堂教学的专业化体现。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的过程是一个“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的“三部曲”循环;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分享、交流与改进”的“三部曲”循环。教与学深度关联,共同推进学习进程。教与学两个“三部曲”的共奏,构成了课堂评价的循环模型(即课堂评价模型,见图1)。这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学业质量的根本保证。
  本观察报告以该评价模型考查本节课的各项评价任务是如何循环的。具体地,叩问每项评价任务,构成本次观察与分析的“问题清单”:
  1.怎样呈现,才能让学生理解评价任务?(呈现评价任务)
  2.如何组织学习,才能让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信息?(收集评价信息)
  3.处理怎样的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才能让学生获得提升?(处理评价信息)
  二、课堂评价模型运用的案例及分析
  本节课,马老师设定了四个学习目标,设计了匹配学习目标的四个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应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但不一定要“一一对应”,此课属于“一一对应”的匹配)。
  学习目标如下:
  1.能通过快速阅读找出说明灰雀被男孩捉走了的证据。
  2.能根据角色特点朗读对话,正确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3.能借鉴教师的范例,说出、写出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
  4.能对列宁与男孩的做法做出评价,丰富对“诚实”这一品质的认识。
  评价任务如下:
  1.文章哪些地方说明灰雀被男孩捉走了,找到证据。边找边标序号,注意:证据不止一处哦!(检测目标1)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抓住“语气词”“提示语”“标点符号”三个法宝,读出人物的语气。(检测目标2)
  3.根据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发展,品一品人物语言背后的“心里话”,揣摩人物内心想法,写一写人物的“心里话”。(检测目标3)
  4.交流学习课文后对列宁和小男孩的评价,议一议小男孩是否诚实,说说理由。(检测目标4)
  (一)评价任务1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1.呈现评价任务。
  采取直接布置的方式呈现。教师说:“看来好多同学都认为灰雀被男孩捉走了。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证据,证据前面标上序号,我们看谁找得又快又全。提醒大家,不止一处哦!”
  [分析:能够直接呈现的评价任务不需要绕弯子,这样的呈现清楚、明白。这里包含以下信息——一是要求找证据,以证据来证明结论,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任务,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二是要求标序号,任务操作性强;三是提醒“不止一处”,表明不能浅尝辄止。]
  2.收集评价信息。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完成评价任务。教师巡视,在巡视中监控学习。其间,教师较大声音表扬一位学生:“你找到4处了,真棒!”
  [分析:巡视中的大声表扬,要慎用。非十分必要,一般不用,因为这样容易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在个别学生边上轻声鼓励:“你找到4处了,真棒!”]
  3.处理评价信息。
  指名一位学生分享找到的4处信息: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断断续续地不敢说。
  (2)他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是因为害怕列宁知道了会怪他。
  (3)又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表示他知道灰雀在哪里。
  (4)“一定会飞回来!”——学生停了一下,说:“这两个应该是一处。”教师说:“一处你把它分成了两处,但是表达是一样的,是不是?好,真棒。 ”
  请另外两位学生补充后,教师仍追问:“还有吗?”有一位学生举手,教师没有看到。
  [分析:这里呈现了对“穷尽思维可能”的追求。我们在听课时可能不会太留意,觉得本来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太多的课堂完全不是这样处理的,而是会采用将多位学生的回答“拼盘”的方式。这里的确是两处,不是一处。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但教师没有发现,更没有纠正。等一位学生回答完整后再请别的学生补充,这才是教学中应该做的事。教师有意地再问“还有吗”,就是在穷尽一位学生的思维可能之后,再穷尽全班学生的思维可能。有一位学生举手教师没看到,略有遗憾。]   (二)评价任务2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1.呈现评价任务。
  讨论读好语气有什么好方法。用讨论、互动的方式,获得关于读好语气的三种方法,即注意语气词、提示语、标点符号。
  出示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抓住“语气词”“提示语”“标点符号”三个法宝,读出人物的语气。
  [分析:此处用了4分钟时间。呈现评价任务,不是直接说或者用一张PPT简单告知,而是要根据任务特点确定呈现方式。本任务的呈现用互动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参与评价要点的确立,以理解评价任务的实质。]
  2.收集评价信息。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视。
  [分析:第一,是不是一定要分组朗读,能不能“一个人分角色朗读”?第二,四人小組合作,合作的意味也并不浓,是不是可以改为同组两人互读,以提高效率?此两点存疑。]
  3.处理评价信息。
  指名两个小组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第1小组比第2小组好。
  教师总结:“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说刚才第1小组和第2小组哪一组读得更好? ”生齐答:“第1小组。”教师引导:“第2小组同学还要根据老师提供的法宝,把它读好。掌声再次送给第1小组。”
  [分析:在公开课上,我们总是希望后一组比前一组读得好,这样看上去有进步的效果。现在课上出现后一组比前一组读得差的情况,我以为无妨于课堂的真实。但是,最后的信息反馈,显示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的一面。第2小组的缺点,要具体指明,但不能打击其积极性。既要明确指出问题,又要维系良好的学习情绪,这需要更智慧的评价艺术。]
  (三)评价任务3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1.呈现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3的呈现,采用示范、举例、互动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
  (1)教师提示:“有些话可以说出来,我们耳朵听得见;有些话不想说出来,放在心里,这便是心里话。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说明你读懂了人物的感情。隐藏在我们这段对话背后的心里话如果也能读出来,才叫真正读懂了人物的内心。”
  (2)举两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文字背后的心里话。
  【片段1】
  师列宁心里想:这只灰雀去哪里了?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好问一问他:“孩子,你看见过一只胸脯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那男孩回答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男孩心里其实在想——
  生灰雀被我捉了,列宁会不会生我气啊?还是别告诉他了。
  师你读懂了男孩的内心,真是有才华的小姑娘!老师第二次夸你了。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心里想:我说看见了,万一你来找我怎么办?
  【片段2】
  师再比如说,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他为什么这么说?
  生他自己可能反悔了,但是他也不想让列宁知道是自己把灰雀捉走的。
  师好,请你把这句话带到课文里面看,你可能会想到男孩有其他的心里话。
  (这位男生回答不出来。)
  师好,请坐。我们请这个女孩子来想一想。说这句话时……
  生男孩子想,我明天就把灰雀放回来。
  (3)课文其他地方还有这样的心里话,请同学们尝试说一说。
  (4)作业: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的学习单(见图2),在对话框里写下他们的心里话。两个小组写列宁的心里话,两个小组写男孩的心里话。
  26.灰雀
  班级:姓名:
  写一写。
  列宁的心里话:
  男孩的心里话:
  [分析:呈现评价任务,目的是学生能理解评价任务。文字已经表达的意思,好理解;文字后面的意思,难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背后的心里话”,才能真正读懂文本。通过举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教师并没有采用简单告知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参与互动,在参与中理解。作业单上的两段话,处于不同的情境。情境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情境2:“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虽然教师在讲解任务时,已讲过这两个情境,但是作业单上把情境去掉了,并不是很好。因为学生都是在情境中实现理解的。]
  2.收集评价信息。
  学生完成作业单,教师巡视(5分钟)。
  事后,我收集到36份作业,其中10份有典型问题:
  (1)人称不当。如:“列宁知道是男孩抓去了,所以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2)情境不符。如:“如果列宁知道了我捉走灰雀,他一定会责怪我,我明天还是把灰雀放走吧。”
  (3)用词不妥。用了“改过自新”“放你一次吧”等。
  [分析:敢放时间,不怕慢,让出“整块学习时间”,这点非常好。 大部分学生能写好这两段话。出现这些典型问题的重要原因,我认为与作业单上没有点明情境有关。]
  3.处理评价信息。
  5位学生分享——
  生对不起,列宁叔叔,昨天我把灰雀捉到家里去了,你能原谅我吗?
  生对不起,是我把灰雀带走了。
  师好,请坐,知错能改的小男孩。我们再来听一听,列宁叔叔会怎么想呢?来,请你来——
  生这个男孩真是诚实,真好!这次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改过自新吧!
  师真是善解人意的列宁。
  生放你一次吧!反正你已经把灰雀放回来了。
  师大度的列宁,还有吗?
  生男孩已经把灰雀送回来了,我不能再盯着他了,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师你读懂了列宁的内心,真棒,不仅善解人意,还很大度,并且怎么样?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分析:选择怎样的信息来分享,体现教师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理解水平。这一环节中,教师选择的分享内容以及处理方法,有可取处(第1、第2、第5位学生),也有商榷处(第3位、第4位学生)。“改过自新”用词不当,教师没有指出。“放你一次吧!”,列宁会不会这样想呢?教师没有引导辨析。如果用追问、对话等方式对第3、第4位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就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三)评价任务4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评价任务4,分两个小任务,一是讨论“男孩是否如你想象的诚实”,二是讨论“这样的小男孩,你喜欢吗?这样的列宁,你喜欢吗”。
  1.第一个小任务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1)呈现评价任务。
  师在你看来,什么是诚实?
  (学生讨论。)
  生不撒谎、不骗人。
  生说真实的话。
  师男孩是否如你想象的诚实呢?请你来说。
  [分析:在明确什么是“诚实”之后,直接抛出问题,很好。]
  (2)收集、处理评价信息。
  生是诚实的,因为男孩第一天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二天就把灰雀送回来了。
  师说到做到,所以说他是诚实的。有不同意见吗?
  生是诚实的,因为第一天他说灰雀会回来,第二天真的回来了。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诚实,但不是我想的那样。我想的诚实是一点谎都不撒,但他前面说“没……我没看见”,只能说,他的心里话是诚实的。
  [分析:教师抛出问题之后,话筒立即递给第1位学生,典型的“秒答”,没有给予思考的时间。这里,信息处理是在师生对话交互中进行的。我们主张课堂要有“整块学习时间”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挑战性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要用这种方式,用交互的方式也可以处理某些学习任务,比如此处。]
  2.第二个小任务的实施过程与分析。
  (1)呈现评价任务。
  提问:这样的小男孩,你喜欢吗?这样的列宁,你喜欢吗?有理由吗?
  [分析:这里也是直接提问。]
  (2)收集、处理评价信息。
  生喜欢列宁。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但没有惩罚男孩,还给他机会。
  师给他什么机会?
  生改新自新的机会。
  师列宁没有批评他,而是——
  生跟灰雀说话。
  师这是暗示的方法,列宁用了暗示的方法,让男孩自己改正错误。
  [分析:这里也是“秒答”,应该是课堂时间不够的原因。评价任务4的两项小任务都没有给学生思考时间,学习质量也不高,基本上处于教师“引导过度”的状态。]
  三、课堂评价模型运用的理性思考
  用课堂评价模型去观察与分析马老师的课,发现马老师课堂极具研究价值。一节有研究价值的课,就是一座有待不断开发的矿。
  (一)课堂评价模型要定位于教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看上去十分忙碌。但究竟在干什么呢?真不知道。有人吐槽说,这是“穿着溜冰鞋”,滑来滑去不知所至。为什么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会成为“话痨”?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太少学生的“整块学习时间”?为什么不能基于学习信息进行交流与分享,为什么我们的交流与分享不能帮助学生得到提升?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教师不知道“此刻我在干什么”相关。课堂评价模型能够为教师提供这样的一种支持——教师应当思考:此刻我是在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三部曲”的哪一环节?在这一时间轴的哪一阶段?如马老师的课堂,虽然有一些有待优化的地方,但绝对是一节“明明白白”的课,即教师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个时间点在干什么,这就让教学进入理性层面。
  (二)课堂评价模型要聚焦于学
  课堂评价模型“三部曲”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只有理解了评价任务,才能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创造优质的学习信息,也才能在交流分享中生成更精彩的学习信息。这“三部曲”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位。在课堂观察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没有理解评价任务的情况下就进入任务,结果自然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我们也经常看到學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任务,教师总是舍不得把时间“让”给学生,总是匆匆忙忙“草草收兵”;我们还经常看到教师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心里没有准备,总是收集“最好答案”,而不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信息”,以至于在处理信息的时候,看不到深刻的教学——学生没有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实质性提升,只是在平面上重复。而教师除了一味地“好”“讲得真好”“来点掌声”之外,没有助力学生学得更好。在马老师的课上,评价任务3的信息处理中,我们可以判断教师在收集信息时并没有考虑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因此,在“改过自新”“放你一次吧”这些用语不当处,没有加以讨论与纠正。
  (三)课堂评价模型要立足于评
  课堂评价模型,是评价驱动的教学模型,从设计、实施到反思,都立足于评。教师教学能力是全套功夫、系统能力,这个全套功夫、系统能力可以立足于“评价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的,“教师,请你先学会评价再来学上课”。换言之,不会评就不会教。怎样学会评价?我们以为,可以从根据课堂评价模型来设计、实施与反思教学开始。而对于观察者来说,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观察课堂,并与同事分享观察所得,这将是坦诚而愉快的专业对话。本文就是这种专业对话的产物。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尝试直面学生的真实起点,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他们的真实问题、思维障碍出发,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彰显对话的特质,凸显负数的本质;同时,融入对“温度计素材怎么用”“数轴内容怎么教”“有关的数学史怎么评价”“正负号的数学规定怎么理解”等问题的思考,由此寻找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关键词:《负数的初步认识》;认知起点;思维过程;学生主体;数
期刊
摘要: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知道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这时,由于整数视角与分数视角的混用,学生会把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的个数、整体的个数纠缠在一起,从而引发错误。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整体(单位“1”)和平均分的份数,同时也要关注整体的个数和每份的个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同一对象的两种表示方式,在比较的过程
期刊
摘要:“问学课堂”,以“问”为引擎,以“学”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前问,要能激发学生思维,需提供“问”的角度,搭建“问”的支架。课中问,要能深化学生思维,需以“问”梳理思维脉络,以“问”凸显思维层次。课后问,要能拓展学生思维,需以“问”延展,让思维具有探索性;以“问”导“评”,让思维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问学课堂;问学单;思维  “问学课堂”,以“问”为引擎,以
期刊
摘要:运用LOCA范式,观察《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的教学。首先,观察学习历程,抽取关键事件:解决问题时,孤军奋战,缺乏沟通;公共分享时,听而不记,记而不思;知识应用中,简单模仿,缺乏深究。其次,分析关键事件,诊断学习问题:浅表学习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习惯性的浅表学习阻碍协同学习的开展;不善于反思就难以应对高挑战性问题。最后,针对学习问题,做出教学改进: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协同学习;转变教学理念
期刊
摘要:根据模因论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将语言中的各种模因(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更好地复制、模仿和使用的过程。基于模因论的Down the Rabbit Hole一课阅读教学设计,在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英语阅读教学  一、模因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近年来,模因论逐渐被应用于英语教学。这一理论的提出
期刊
摘要:2020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化学史料的甄选与呈现上令人耳目一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现在;课堂上传递的是科学方法,彰显的是科学精神。  关键词:原子结构;化学史;重水  2020年10月21日—23日,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在江苏省清江中学举行。我校徐敏姬老师参加了比赛并荣获一等奖。徐老师执教的《人类对原子结构的
期刊
【编者按】作为教过数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的课自带“光芒”,备受学生喜欢和同行好评。他的课,如小火煨汤,讲求一个“慢”字,让营养一点一点地渗入;他的课,展现出开放的活力,为师生提供充分参与的空间与时间……2021年,让我们跟随《子阳聊课》栏目,透过高子阳老师的视线,一起来发现课堂教学中潜藏的问题,探求其解决之道。  有位年轻教师准备上公开课,请我听一听,提提意见。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的略
期刊
摘要:《家乡文化生活》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活动类单元的内容。教材仅提供了宏观的活动框架,教学操作难度较大。以方言这一学生感兴趣、教师教得清的角度为切口,设计一些具体而微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语言记忆入手,激发并建构学生的族群记忆、情感归属,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方言;文化认同;《家乡文化生活》;活动总结课  刘半农曾说,方言是一个地域的“神味”。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方言的传承与发展面临
期刊
摘要:基于文化视角探究《庄子·秋水》的审美元素,不仅关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关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亦关乎师生审美人生的展开。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丛林”,立足文化的视角,去探索、开发言语“地壳”下的审美矿藏,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中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庄子·秋水》;文化视角;审美发现  《庄子·秋水》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经典之作,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价
期刊
摘要:在课例研究中,常使用前测与后测的方法收集实证数据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获得,其作用是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获取学习资源和用数据评价教学的效果。通过《周长》课例研究中前后测的使用,明确前后测可以通过研究学生来设计和开展教学,从数据分析中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有助于丰富对学生学习的看法。而要准确知道每个学生或不同学力水平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将相应举措融入教学设计中,还需要结合质性资料的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