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前景思辨等

来源 :建造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过热”的判断依据并不是投资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而是要看供给需求是否平衡,就像我们不能看姚明长得高就断定一定是“巨人症”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让世人咋舌。2003-2004年每年增长都在9.5%,2005年则达到了9.9%,而2006年上半年一度达到10.9%的增长,一到三季度是10.7%。面对如此高速的增长,朝野上下、海内海外都伸出了舌头。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经济再次陷入过热,新一轮宏观调控即将开始。
  中国经济是否真的陷入新一轮过热,新一轮调控是否真的需要马上开始。表面上看,10.9%的高速增长是近几年来增长的最高峰,并且超过中国1980-2004年间平均9.8%的平均增长速度,判断当前经济再次陷入过热从而需要新一轮调控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经济是否过热?
  
  然而,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讨论“经济过热”,其判断依据并不是投资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而是要看供给需求是否平衡,导致增长的因素是否可持续,就像我们不能看姚明长得高就断定一定是“巨人症”,除非我们发现姚明的身高增长的确是某种病态。
  然而,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所导致的物价波动上,我们并不能发现中国经济有过热的迹象。恰恰相反,由于本轮对能源、原材料以及其他瓶颈产业的投资正日益转化成生产能力,我们看到的是各个方面的供求关系都趋向稳定与改善的前景。如从物价指标看,消费物价水平从去年以来已经牢牢地控制在2%以内的水平(去年是1.8%,今年上半年是1.3%),显然这样的供给需求状况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健康的年份。在最容易引发物价上扬的源头,能源、原材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在2004年达到11.4%的最高水平,然而2005年回落到了5%,今年上半年虽然国际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但电力短缺的局面却大有好转,因此总体得以保持在6.6%的水平,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很稳定,2004年是6.1%、2005年是3.2%、今年上半年是3.5%。还有就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004年是5.6%,2005年是1.6%,今年上半年是1.4%。所有各类价格指数,都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国家统计局,b)。
  综上所述,从供需关系导致的物价变动看,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很高,但却很难称之为过热。一如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所指出的,如果拿当前的经济增长与1992年那一段时间相比,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健康的,增长虽然高但物价稳定。中国经济在眼下似乎就像一个身体正发育的年青人,身高长得快但无需吃药。经济过热的判断以及重启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张却是缺乏依据的。
  判断总需求是否过热,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的问题就是,究竟是何种需求过热了,是否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是消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消费占GDP的比重以及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不仅不高,而且各方都认为太低了,因此当然没有人说消费高了。正因如此,政府才明确提出要通过扩大居民消费来扩大内需。那么是外需高了吗?似乎有这样的意见,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却是强调人民币汇率要稳定,强调外贸部门的出口增长对中国的就业稳定很重要。这也就是说,在主流的观点看来,外需增长是正常的,并没有人坚决地主张人民币汇率一定要大幅升值并降低外贸需求。
  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外需中,似乎只有投资是导致经济过热的根源了,宏观调控过去几年的重点也是“投资过热”,特别是打压房地产投资。那么,投资真的不健康,真的进入了过热吗?
  
  投资是否过热?
  
  让我们进一步对投资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投资的确是唱主角的。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6%,2005年为27.2%,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31.3%的高水平。如此飙升的投资增长被看成“过热”并被判断是导致中国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
  但也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问题在于,判断投资过热的理由同样也不是投资速度本身,而是投资的效应。其中有两个基本的判断依据,一是投资导致了供需失衡,这会表现为投资价格指数上升太快,但前边我们已经看到,其实找不到这样的统计数据的证明。二是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如果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则说明投资增长高没有道理,投资可能正处于非理性且不可持续的过热状态。
  近期,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采用直接的算法,即用大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进行比较,计算净资产回报率,结果发现,从1999年以来,大陆的投资回报率处于不断攀升状态,从1999年的6%左右一直上升到了18%以上,正处于空前高涨的水平,也几乎是全球各主要国家最高的投资回报水平。宋国青教授的计算得到了高盛经济学家梁红等许多同行的认同。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的投资是健康的,在当前低通货膨胀率高投资率拉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是有坚实支撑,是可持续的,根本不需要进行大力的宏观调控;当然也意味着正处于“超级流动性”的全球资本仍将继续源源不断地向中国集聚,以寻求高投资回报率。
  显然,对于投资回报率的这一颠覆性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其政策含意和理财含意可以说都不同寻常。第一,从政府的角度看,给定当前的稳定的物价水平和高投资回报率,宏观调控并没有理由,特别是不能以继续打压投资来紧缩总需求。第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国大陆的产业投资以及资产投资都大有可为,中国将更加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天堂。第三,从居民的角度看,大陆居民存款的真实回报在当前通货膨胀下,其收益几乎为零,因此居民对资产结构调整就是合理的选择,这一调整运动迟早会发生,更多的居民资产还将进一步流向房市、车市、股市等高回报的资产市场,进而引发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这当然同时也意味着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不可能停止。
  (作者为国务院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反馈:[email protected]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展望
  王玉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市场多元化体系已经形成,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5-15年,是我国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促进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外部环境的优化,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业务规模保持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据商务部合作司统计,2006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同比增长47.8%;新签合同额4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7%(见图1)。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59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2317.3亿美元。2006年11月1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与尼日利亚签订了83亿美元的尼铁路现代化项目合同,因此,截止到11月份,我国将提前4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签合同额5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将会在550亿美元规模的基础上保持稳定、且缓慢增长,甚至会有个别年份走低。预计2010年将会突破6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0亿美元左右。
  


  二是市场多元化深入发展,市场格局得到优化。亚洲和非洲一直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总营业额的70%左右。从“十五”期间各地区新签合同额的对比情况看(见图2),亚、非地区市场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由于近年来接连在非洲签订超大型项目,特别是中非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可以相信,未来几年非洲市场所占比例将会大幅度升高。而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多双边经贸关系及政治关系的发展,2007年后拉美地区将成为我对外承包工程新的增长点。
  三是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化。未来几年,以EPC为代表的总承包模式、BOT融资模式将越来越多,实物支付模式亦将会增多。随着国家对经济外交日益重视,中国政府将同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宏观环境得到改善,对于以往多年难以开拓的市场将会在政府合作框架下得以集群式、成批量开发。截至2006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中国政府承诺今后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贷款和对外援助,并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为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
  四是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工程承包增长迅速。由于人口众多,目前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相对供应不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存度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工程项目将会迅速增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与安哥拉等国开展资源、贷款、经贸一揽子合作,该模式得到了亚非拉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将会得到迅速推广。除了政府合作框架下的“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模式外,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合作亦将迈出新步伐。
  五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境外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在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竞争力增强,势必推动中国公司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拓。未来几年内,我国对外投资年增长速度约为40%左右,其对工程承包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以资源开发合作为导向的投资,还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加工制造领域的投资,都将大大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
  六是在国际承包工程领域,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支具有多行业组成、能与外国大承包商竞争的队伍,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竞争环境向着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发展。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06年8月的统计,2005年我国有46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见表1)。当前,中国企业已经能够设计、施工世界上最长的桥,最高的楼,最大的水电站,海拔最高的铁路等。由于中国公司实力的增强,许多国家专程到中国进行项目推介,希望中国公司参与其国家建设。
  


  
  七是2007年宏观经济环境趋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巨大。和平、发展与合作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全球建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据美国研究机构Global Insight的分析,近年来全球建筑业投资额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球建筑业投资规模预计在4.78万亿美元。按照国际建筑业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公开招标项目和工程投资总规模之比)为30%计算,则国际公开发包的工程承包市场总量2007年约为1.43万亿美元。
  总体而言,国际工程承包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今后几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光明的。但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主要有:
  一是国际投资与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从世界范围看,建筑业普遍涉及各种复杂的国内规章,包括建筑许可、检查监督、产权登记、专业资格、环境保护等。所以国际建筑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开放的市场,开放程度仅为30%左右。大部分国家对建筑业的开放都附加有一些限制的措施,如:政府补贴、国内成分要求及人员资格限制等。还有的以国家安全为由排斥中国企业,限制了中国公司市场的开拓。如印度政府仍明文规定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提案要接受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的安全审查。其维津詹姆(Vizhinjam)港口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招标,但中标的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未能获得印政府的“安全许可”。在今年10月份,印度还排斥了中兴公司参与其国家电信建设。
  二是由于我国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入他国公共工程市场。2005年初希腊雅典拟建设一个地铁延伸工程,奥地利一知名建筑企业希望与我国某公司联合投标,但由于投标条款要求公司所在国必须是WTO成员并签署《政府采购协定》,而将中国公司排斥在投标资格之外。
  三是企业融资能力弱、渠道少。与国际大承包商强大的融资及资本运营能力相比,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尚未开展。特别是在一些诸如电站、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的融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四是生产安全和质量监管问题依然突出。随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涉及的市场领域越来越多,与当地发生纠纷和摩擦的机率越来越多,社会矛盾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安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境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管问题亦是企业和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特别是政府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如果由于质量监管缺位,所损失的将不是一个项目,一片市场,而是整个中国企业的信誉。因此,“零事故率”应该成为国际大型承包商追求的目标。
  五是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欧美日等国的大型承包商在技术专利、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同时,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际承包工程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之间、中外承包商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将会得到加强。
  六是人才缺口加大。随着对外承包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普遍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各种人才,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综合部主任)
  反馈:[email protected]
  
  透视2007中国房价走势迷雾
  曹建海
  
  虽然可以预计2007年上半年国内房价将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2006年的两次调息将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所以2007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不可能超过同期的2006年
  


  2006对于盼望房价走低的众多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十分失望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房价涨势惊人,引起百姓痛恨、总理忧心。于是有了5月17日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6点意见,然后又有了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然而,似乎是刻意让中央出丑,我们看到的却是房价越调控越疯狂的景象!让我们惊叹的是,当前各地住房价格上涨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供给增长似乎对需求和价格很难有什么影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11亿元,同比增长24.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不少主要城市的房价也在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报告显示,这些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比9月上涨0.4%,比去年10月上涨5.4%,涨幅也出现微升。上述情况表明,全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还没有得到多少抑制,房地产调控的实际效果同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2006年房价上涨大局已定的态势下,预测2007年的房价走势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我们可以根据2006年房地产价格惯性,十分轻易地预测起码在2007年上半年以前,国内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上涨的结论;复杂的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面临一系列新的政策变量影响,如果政策制定和实施到位,房价在2007年后期得到控制并逐步回落,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们坚持现行的华而不实的调控政策,而对供给和需求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则2007年房价上涨是必然的。反过来,如果政府能够立足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与高房价展开坚持不懈的斗争,则没有什么高房价是打不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2007年的房价走势如何,取决于中央政府与高房价斗争的决心,以及政策制定是否合理、落实是否彻底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总体上看属于中央政府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果中央能够汲取社会上合理的建议而不是限于立场和水平都存在问题的主管部委,出台合理且有效的建议并没有多少困难;难的是中央能否下定这个决心,暧昧将使调控一事无成!
  从全球范围来看,房地产价格普遍上涨有其深刻的背景,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的失衡。例如,从欧美国家来看,大量进口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工业品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引发了公众的财富效应,刺激了个人和机构投机房地产;从日韩等国来看,大量的贸易顺差是刺激国内房地产市场高涨的主要拉动因素;从中国的情况看,国际资本流动、城市化和居民收入增长是大多数人看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则在于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众多以获利为目的的投机需求。由此我国可以得出当前我国的房地产需求是以投机需求为主体的结论,这些需求并不是真实的需求。特别是投机需求由于顾虑房屋出租可能影响房屋出售价格,而倾向于在购买后任由房屋空置,一定程度看更应当属于类似零售商的供给范畴,如果没有最终的消费需求,这些投机需求引发的泡沫必将崩溃。从目前国家出台的各种房地产政策看,几乎很少涉及提高投机者成本的政策,而简单地把投机需求看成实际需求,希望通过加大房地产开发规模增加供给—这样的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个结论。要实现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率,关键是进行需求管理,特别是限制投机性需求。这需求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取消对居民个人建房的各种限制,允许人们以各种形式自主建房,通过法律保障集体土地上的住房获得与国有土地上住房相同的法律地位,这将从根本上形成房价上涨的抑制因素;二是通过征收物业税、土地增值税和提高第二套住房商业信贷利率的措施,向住房投机者宣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虚增的房地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平衡和房价的理性回归。
  虽然可以预计2007年上半年国内房价将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2006年的两次调息将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必然会对投机需求形成一定抑制,所以2007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不可能超过同期的2006年;其次,国内对房地产项目相关的腐败问题调查和惩治可能击溃某个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走势,并对周边城市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个区域房价的涨势;再次,2007年可能是房地产投机者与消费需求者之间博弈的最关键一年,基于2008年年北京奥运之后房价回落的预期,投机者可能会选择在北京奥运会前出手囤积的房屋,将有可能在2007年后其形成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反转,房价可能在京、沪等中心城市出现回落;最后,如果中央政府在2007年出台更有效、更坚决的打击房地产投机的举措,国内房价完全可能在2008年之前实现下降的趋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反馈:[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并购”已成为AECOM集团实现从“后起之秀”到在全球建立“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帝国”的制胜手段,深入亚洲和中国市场并突破中国特有的“资质壁垒”的案例则尤为鲜活生动    陈剑虹一周只能在AECOM茂盛建设技术集团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待上不到两天的时间,其余的五天则花在了深圳、北京、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洛杉矶以及赶往这些城市的飞机上。作为AECOM亚洲分公司的首席运营总裁,这个中年香港男子似乎拥有不
期刊
与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感受到竞争加剧、僧多粥少相反,中国建筑业真实的发展现状是“相对的过剩”和“绝对的不足”,机会属于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恶性低价竞争”、“市场拥挤”、“价格战”……建筑业者对市场的频繁抱怨,让人觉得中国的建筑业和我国这个巨大的“世界工厂”里面的其他制造行业,比如彩电业、电子业、纺织业、汽车业等等已经没什么不同。“产能过剩”,这个让许多中国制造业者头疼的问题,似乎也已经来
期刊
我国的建筑企业资质已经经历了3次改革,但依然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下一次改革,我们会模仿日本和香港的模式吗?    金德钧在主管资质改革时没有实现的想法,或许不久就会实现。  “我在领导搞资质调整的时候,就上了大企业的当啊。”2000年第三次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时,原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司长金德钧原来的想法是:建筑企业的任何一个资质,既有上限也有下限。“一级企业假如能承建28层以上的楼房,那么12层以下的
期刊
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对广厦最有利,是主持了十多次并购扩张之后楼忠福的最大困惑,也是本次广厦大规模重组带给人们最大的悬念      楼忠福曾经经历过数次剧烈的变革,但这一次似乎与众不同。  2000年开建的“天都城”项目,为广厦长达10几年的一帆风顺笼罩上了厚厚的阴云,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原本要经过“天都城”的地铁项目被拿下,紧随而来的便是广厦集团参股的金信信托出现40亿元左右的巨额亏损、旗下上市公司
期刊
已积累起原始资本、越过初始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式民营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正面临着人才困局,如何实现从摒弃“父子兵”到引进“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在接受外来文化最早、受其影响最大的广州和中国建筑力量最积聚、施工技术水平最高的南通,建筑公司几乎清一色都是民营企业,其中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家族式管理企业的外部特征往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家族中的一个人兼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
期刊
     
期刊
3个月查办3起农机补贴案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自2011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朱泾镇、吕巷镇和张堰镇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连续查办了三件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均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简称“农机补贴”)有关。而且,很多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擅自挪用农户购机款用于个人炒股。  2010至2011年期间,金山区吕巷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机专管员顾某某,利用负责农业机械采购的职务便利,在明知陈
期刊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上海,需要风清气正,增强城市竞争力;以人为本、文化繁荣的上海,需要防治腐败,铸造城市软实力。日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揭牌,成为上海市廉政教育基地的新成员。  2012年7月13日,伴随着新业务大楼的落成,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正式成立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上海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晓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旭共同出席揭牌仪式,并参观展览。在揭牌仪式上
期刊
为帮助建筑企业解决实践问题,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提高企业法律风险意识,北京刘勇律师事务所建设工程专家律师张世星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和评析。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实务系列问答围绕以下几方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认定、合同价款、质量、工期、结算纠纷以及合同争议解决、索赔等。    问:如何认定建设工程的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由此而签订转包和分包合同效力如何?  张世星:《合同
期刊
离任审计查出“贿金门”,而这贿金中的一部分,竟然被用于交通肇事后的受害者赔偿。贿金门幕后,暴露的是农机领域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贪腐漏洞,由此检察官们在办案之后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  重庆市涪陵区农机办原主任吴晓强在离任审计时,被查出私分小金库。该区检察院介入调查,结果发现了该市农机系统补贴黑洞——市、区(县)各级农委61人被查,其中处级干部10人,副厅级干部1人。吴晓强因犯受贿、贪污、滥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