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色作文导写是许多语文界实践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但从理论上系统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从中学作文教学入手,运用人本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生成学习理论,分析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本色”缺失现状,并提出中学本色作文导写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学作文;本色;导写
1 中学本色作文导写的基本目标
当今学生作文中的“失语”(主体个性话语丧失),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是习作中青少年个性本色的丧失。因此,本色作文导写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倡导作文的自主性、真实性与原创性。“本色作文”要求习作者从自身习作的起点出发,
我手写我心,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练就写作本领。
1.1 立足个体,保持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
保持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就是坚持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这是人本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生动体现。作文是一种个人独特感受的文字承载品。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积累、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自然他们的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因此,尊重差异,张扬个性是作文教学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学生作文应不做作,不掩饰,不无病呻吟,作文不是为了写给老师看,而是自主由衷地倾吐,种自在朴素的表达。
1.2 扎根生活,回归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其评价标准高而严,要求“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等,并有风格、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隐性要求的限制,学生只能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之类的现成的素材,以致学生作文与生活背离的现象十分普遍。习作应植根于作者自己生活的土壤里,要忠实于生活,要尊重客观事实,更尊重习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呼吁:“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浓厚的情思来。”学生习作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心灵世界的独白。真正意义的作文必须是经历了生活,体验了生活,表达了生活,然后才会创造了生活。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让学生关注生活,贴近生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鲜活的东西,悟出深刻的理念。这样,叙真事,写生活,写本色化内容的文章才会水到渠成。
2 中学本色作文导写的实施策略
2.1 调整心态,明白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导写的前奏。为了什么而写作?为谁而写作?很多学生以及部分教师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有畏惧感。因此,要引起他们的思考。首先,是为自己而写作。这是从长远看。其次,为读者而写作。这主要是写作时的心理。可以说,读者不同,作者的态度和发挥的水平也会不一样。
2.2 先练片段,体会成功。
学生怕写或不想写作文,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畏惧、厌烦情绪,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帮他们克服。根据经验,我觉得,我们可以先练习片段作文,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一旦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首先可以练习比较容易的文体,如记人或动物的作文。记人或动物的文章,首先可以练习肖像描写。训练课的导入,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肖像,并将其放映出来。
2.3 选好角度,畅所欲言。
“功夫在诗外。”而且,我们的写作训练要自中有人—平时学生熟悉的东西,我们要多考虑,比如: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家庭、成长等方面的问题。中学生的生活本来比较单调,但我们可以提醒学生热爱生活,多关注现实,多听广播,多看报纸,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我们就能从生活中掌握大量鲜活的资料。
2.4 酝酿情感,设置情境。
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写作,需要酝酿情感。酝酿情感就像发酵。即使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也常常需要酝酿。写作之前,要到处去逛逛,包括眼、脑、心。可以听相关歌曲或音乐;观看相关节目,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指点,课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参考文献
[1] [美].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中学作文;本色;导写
1 中学本色作文导写的基本目标
当今学生作文中的“失语”(主体个性话语丧失),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是习作中青少年个性本色的丧失。因此,本色作文导写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倡导作文的自主性、真实性与原创性。“本色作文”要求习作者从自身习作的起点出发,
我手写我心,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练就写作本领。
1.1 立足个体,保持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
保持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就是坚持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这是人本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生动体现。作文是一种个人独特感受的文字承载品。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积累、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自然他们的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因此,尊重差异,张扬个性是作文教学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学生作文应不做作,不掩饰,不无病呻吟,作文不是为了写给老师看,而是自主由衷地倾吐,种自在朴素的表达。
1.2 扎根生活,回归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其评价标准高而严,要求“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等,并有风格、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隐性要求的限制,学生只能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之类的现成的素材,以致学生作文与生活背离的现象十分普遍。习作应植根于作者自己生活的土壤里,要忠实于生活,要尊重客观事实,更尊重习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呼吁:“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浓厚的情思来。”学生习作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心灵世界的独白。真正意义的作文必须是经历了生活,体验了生活,表达了生活,然后才会创造了生活。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让学生关注生活,贴近生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鲜活的东西,悟出深刻的理念。这样,叙真事,写生活,写本色化内容的文章才会水到渠成。
2 中学本色作文导写的实施策略
2.1 调整心态,明白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导写的前奏。为了什么而写作?为谁而写作?很多学生以及部分教师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有畏惧感。因此,要引起他们的思考。首先,是为自己而写作。这是从长远看。其次,为读者而写作。这主要是写作时的心理。可以说,读者不同,作者的态度和发挥的水平也会不一样。
2.2 先练片段,体会成功。
学生怕写或不想写作文,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畏惧、厌烦情绪,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帮他们克服。根据经验,我觉得,我们可以先练习片段作文,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一旦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首先可以练习比较容易的文体,如记人或动物的作文。记人或动物的文章,首先可以练习肖像描写。训练课的导入,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肖像,并将其放映出来。
2.3 选好角度,畅所欲言。
“功夫在诗外。”而且,我们的写作训练要自中有人—平时学生熟悉的东西,我们要多考虑,比如: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家庭、成长等方面的问题。中学生的生活本来比较单调,但我们可以提醒学生热爱生活,多关注现实,多听广播,多看报纸,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我们就能从生活中掌握大量鲜活的资料。
2.4 酝酿情感,设置情境。
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写作,需要酝酿情感。酝酿情感就像发酵。即使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也常常需要酝酿。写作之前,要到处去逛逛,包括眼、脑、心。可以听相关歌曲或音乐;观看相关节目,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指点,课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参考文献
[1] [美].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