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E·L·多克托罗以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他在作品中将小说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不仅展现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小说的深层内涵。《拉格泰姆时代》就是小说与音乐结合的完美典范,作品利用拉格泰姆音乐隐喻了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社会状态。
关键词:拉格泰姆 音乐 小说 创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美后现代主义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大胆地跨越了国籍、学科的范围。他们模糊了文学和艺术的边界,超越了艺术和现实的界限,超越了文学体裁之间的传统边界,也超越了各类艺术的传统界限,新的小说创作模式——后现代派小说创作模式出现了。一些作家把小说与音乐结合起来,创作了比后现代还后现代的小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
E·L·多克托罗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其代表作《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下文简称《拉》)于1976年获得了第一枚“全国图书评论奖”和美国高校学术界所颁发的“文科和文学奖”。该小说呈现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新的科技带来越来越多的改变,而一向由少数工商巨子垄断财富、却有许多人生活在赤贫的美国,对于社会公理要求的声浪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来自黑人和移民的呼声,更是令人无法忽视。拉格泰姆这种音乐的风格和当时处在变革时期的美国颇为相似,因而,《拉》又以其独特的音乐性获得了众多的好评。《纽约人》杂志曾评价该小说是“一部以流畅的、令人愉悦的音乐自然演奏方式、……内涵丰富且能抓住这个国家灵魂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拉格泰姆——一种黑人“散拍乐”来命名是有原因的。多克托罗刚开始创作时,他并没有想到要用“Ragtime”作为标题,但是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那个黑人乐手科尔豪斯的角色以及当时开始盛行的“散拍乐”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越来越觉得“Ragtime”非常适合作为整本书的标题。因为拉格泰姆音乐是黑人音乐家为了自身娱乐而创造发明的,深受来自欧洲的马祖卡舞曲、波卡舞曲和华尔兹舞曲等的影响。它出现于19世纪末,而在1910-1915年间达到流行的高峰并为爵士乐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爵士乐的源头之一。拉格泰姆主要以钢琴来演奏,而在演奏的时候,右手弹奏出变化无常的旋律,同时左手以沉稳的低音伴奏,往往不一定互相契合,但是却因此而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至于这种音乐为什么会被叫做拉格泰姆,目前无法考证,只知道被推崇为“散拍乐之父”的史考特·乔卜林生前对它充满了理想,希望能把它搬上高贵的演奏厅表演,但由于个人际遇并不如意,他只能在一些沙龙甚至妓院演奏,因此这种音乐就被保守的上流社会人士认为是低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不过,一般美国大众却发觉它难以抗拒,认为它带有一种崭新的、性感的节奏。
拉格泰姆的音乐风格和当时正处在变革时期的美国颇为相似。那是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各国移民蜂拥而来寻找希望和机会,福特发明了装配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效率因而大大提高,新事物层出不穷,显示出一个新兴国家那种变幻无常的面貌。而与此同时也潜伏着种种危机:阶级矛盾、劳资纠纷、种族争端及男女平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也在逼近。为了表现这样的一段历史,多克托罗根据拉格泰姆乐曲变化无常旋律的特点,巧妙地将这种切分乐曲贯穿小说始终,给人一种类似切分音节拍那样的明快的节奏感。
像节奏迅速、拍子清楚的拉格泰姆乐曲一样,多克托罗的作品也是节奏明快的。小说《拉》涉及了大量的信息和繁杂的材料,针对小说对这些信息材料的态度,决定了这些材料被表现的速度和风格。多克托罗在书前引语中引用了最著名的拉格泰姆作曲家斯科特·乔普林的两句话:“这首乐曲不要弹得太快。拉格泰姆是不能弹得太快的。”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很难慢慢地、有条不紊地阅读这部小说。多克托罗也说他“有意要写出一种冷峻的叙述文体”,一种充满活力的叙述文体。首先,小说中引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材料是用40个章节快速传送、平均每个不到10页的一系列短小章节表现的。此外,多克托罗运用了貌似简单的小说叙述方式。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被作者邀请在某处停一停,仔细地阅读他在那儿所叙述的东西。在叙述中,多克托罗运用了非线性叙述方法把三个虚构的家庭和真实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的节奏和拉格泰姆音乐的明快节奏相吻合。在小说情节上,多克托罗又采取了电影蒙太奇技法,将一系列场面、情景和故事相互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变化不定、经常移动的印象,不给读者提供任何舒服的线性发展的阅读。小说中的公众事件也不提供因果连续性。尽管情节开始于1902年,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但文中多克托罗却并没有给出线性的时间表引领读者阅读,而是通过上下文将虚构的故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拼贴在一起。拼贴的本质正是非连续性、不确定性的,从而产生出一种时空的跳跃和穿梭,当历史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大财阀摩根、亨利·福特、斯坦福·怀特等)穿梭于小说中时,不仅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还给小说带来了明快的节奏效果。
拉格泰姆作为钢琴音乐以其断奏更能增强乐曲的快速节奏感。所谓断奏就是使钢琴发出的两个音有一定的缝隙,而每一个音都能呈现出饱满、圆润特性的演奏方法。受拉格泰姆音乐的影响,多克托罗在语言上作了有意识的创新,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文体——断奏,即拉格泰姆音乐的散文变体。这种文体牢固地增强了这种快速节奏感。像小说的40个章节一样,文中的句子通常很短,修辞简洁,合情合理地陈述,获得了一种音乐上断奏的效果。
多克托罗不仅以音乐化的思维建构小说的结构,而且通过对拉格泰姆乐曲片断的描绘、音乐欣赏体验的抒写,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环境气氛,使音乐成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第22章结尾:
“他(弟弟)倾听着车轮的节奏,那是有规律的铿锵声,就像拉格泰姆的左手弹奏部分。两节车厢连接处金属碰在金属上的尖锐的声音和沉闷的声音则是右手弹出的切分旋律。这是一曲自杀拉格泰姆。”
这一段是弟弟在得知自己和伊芙琳·内斯比特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时,对生活充满了绝望,想到了自杀。此时此刻的拉格泰姆音乐烘托了弟弟绝望的心情,产生了共鸣。再如,第21章科尔豪斯在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的演奏:
“《华尔街拉格泰姆》,……短促、清脆的和旋宛如朵朵鲜花在空中飘荡,使人感到生活似乎也只应与这音乐的旋律一般如花似锦。……《枫叶》,……钢琴师笔直地坐在钢琴旁,一双修长、指甲粉红的黑手似乎毫不费力地弹出了一组组切分和旋与砰然撞击的八度和声。这是一首十分强劲有力的乐曲,一刻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小男孩似乎看到一道道光华在空间到处照射,汇集成一幅纵横交错的图案,直至整间客厅都在闪闪发光。”
科尔豪斯为了唤回未婚妻莎拉对自己的谅解,深情地演奏了两首拉格泰姆。他的演奏打动了在场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成员,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却无法打动他未婚妻的心。作品通过演奏拉格泰姆乐曲揭示出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如同这时尚的拉格泰姆音乐一样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一刻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在这些表面上看似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快节奏的生活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后面,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平民。他们就像莎拉一样呆在楼上的角落里,根本无法真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带给他们的好处,不公平的待遇等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多克托罗通过对拉格泰姆乐曲的描绘,揭示了小说人物的心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再现了小说的主题。
如果对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多克托罗将“拉格泰姆”作为小说的题目并非简单地把音乐语言和结构融入小说,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而是作为一种隐喻传递更深的思想内涵。我们看看“ragtime”这个词的构成,它是由两个单词“rag”(破烂的、破布,引申为穷人;也可表示拉格泰姆乐曲)和“time”(时代)构成。在小说中,多克托罗采用了“rag”一词的本义,并运用了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的含义。“ragtime”可以有两种含义:音乐拉格泰姆和“穷人”或“穷人的时代”。在小说中,小说中有五章内容先后采用了“ragtime”作为音乐的含义,而有六章内容的绝大部分用到“rag”或“ragtime”的非音乐含义,主要用来表示穷人中的一员。当小说中的父亲作为皮尔里北极探险队的一员离开纽约,并在海上遇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时,小说这样描述道:
“那是一艘破旧不堪的轮船,船上无数双深色的眼睛在盯着他。”
在富人们的豪宅里举办时髦的穷人舞会,“衣衫褴褛的来宾捧着马口铁的饭盆和缺口大酒杯进餐”。犹太移民爸爸离开马塞诸塞州的劳伦斯大罢工刚到费城时就决定再也不回去了,“他的东西,他的那些破烂可以留给房东”。父亲非常害怕观看纽约巨人队的棒球比赛,因为球员“每一句开玩笑骂人的话都会清楚地传到儿子的耳朵里”。在弟弟到达墨西哥后,他了解到支持查巴塔的南方农民军大多还是孩子,他们“衣衫褴褛”。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可以读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和我们大家一样,一群陷入困境然后又从中逃出的人”。
通过对“ragtime”一词非音乐含义在小说中的运用,多克托罗巧妙地对“ragtime”采用了双关用法。拉格泰姆不仅仅表示拉格泰姆音乐的时代,还表示了一个特定的时期,即190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穷人的时代,一个社会极其不平等的时代。由此可以肯定小说的主题就是社会极大的不平等,这也成为小说的基调。多克托罗把握其叙述的语调,在小说中让读者随处可见“rag”和“ragtime”,读者不时地被拉回到拉格泰姆乐曲中,感受乐曲的主旋律和小说叙述的基调——社会极其不平等,在这种基调的作用下,一种音乐的体验悄然而起。拉格泰姆乐曲伴随着读者不断地感受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rag”。多克托罗在文本中甚至不需要通过“rag”这个特定的音节就能够紧紧围绕主旋律,奏出那个时代的基调——美国是个不平等的地方。在小说的第三章中,社会改革家雅各布·里斯将曼哈顿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制成彩色地图,“像一条用大大小小的花布块缝成的花被,一条各色人种的花被”。“花被”是由干净的废布——不用的布头制成的。多克托罗在这似乎用“花被”作为隐喻,“花被”并非只是对当地多种族群居的概括,而是代表一个多元的社会——富人和穷人,移民和当地居民——那个社会一直以来甚至现在都是以美国人为中心的社会。
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是小说音乐化在话语形态上的外部特征,用音乐化的思维建构小说的结构,用音乐对主题进行诠释则是小说音乐化的内部特征,多克托罗在《拉》中将对小说音乐化内、外部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音乐空间,从容地表达出复杂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使得该小说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注: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E·L·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研究》,SLG0821。
参考文献:
[1] 埃·劳·多克托罗,常涛、刘溪译:《拉格泰姆时代》,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2] 埃·劳·多克托罗,粟旺、李文俊等译:《查尔斯·鲁亚斯美国作家访谈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塞米利安,宋协立译:《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Christensen,Thoma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2:98.
[5] Doctorow,E.L,Ragtime[M],New York:Bantam,1975.
作者简介:李俊丽,女,1975—,四川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关键词:拉格泰姆 音乐 小说 创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美后现代主义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大胆地跨越了国籍、学科的范围。他们模糊了文学和艺术的边界,超越了艺术和现实的界限,超越了文学体裁之间的传统边界,也超越了各类艺术的传统界限,新的小说创作模式——后现代派小说创作模式出现了。一些作家把小说与音乐结合起来,创作了比后现代还后现代的小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
E·L·多克托罗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其代表作《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下文简称《拉》)于1976年获得了第一枚“全国图书评论奖”和美国高校学术界所颁发的“文科和文学奖”。该小说呈现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新的科技带来越来越多的改变,而一向由少数工商巨子垄断财富、却有许多人生活在赤贫的美国,对于社会公理要求的声浪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来自黑人和移民的呼声,更是令人无法忽视。拉格泰姆这种音乐的风格和当时处在变革时期的美国颇为相似,因而,《拉》又以其独特的音乐性获得了众多的好评。《纽约人》杂志曾评价该小说是“一部以流畅的、令人愉悦的音乐自然演奏方式、……内涵丰富且能抓住这个国家灵魂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拉格泰姆——一种黑人“散拍乐”来命名是有原因的。多克托罗刚开始创作时,他并没有想到要用“Ragtime”作为标题,但是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那个黑人乐手科尔豪斯的角色以及当时开始盛行的“散拍乐”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越来越觉得“Ragtime”非常适合作为整本书的标题。因为拉格泰姆音乐是黑人音乐家为了自身娱乐而创造发明的,深受来自欧洲的马祖卡舞曲、波卡舞曲和华尔兹舞曲等的影响。它出现于19世纪末,而在1910-1915年间达到流行的高峰并为爵士乐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爵士乐的源头之一。拉格泰姆主要以钢琴来演奏,而在演奏的时候,右手弹奏出变化无常的旋律,同时左手以沉稳的低音伴奏,往往不一定互相契合,但是却因此而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至于这种音乐为什么会被叫做拉格泰姆,目前无法考证,只知道被推崇为“散拍乐之父”的史考特·乔卜林生前对它充满了理想,希望能把它搬上高贵的演奏厅表演,但由于个人际遇并不如意,他只能在一些沙龙甚至妓院演奏,因此这种音乐就被保守的上流社会人士认为是低俗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不过,一般美国大众却发觉它难以抗拒,认为它带有一种崭新的、性感的节奏。
拉格泰姆的音乐风格和当时正处在变革时期的美国颇为相似。那是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各国移民蜂拥而来寻找希望和机会,福特发明了装配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效率因而大大提高,新事物层出不穷,显示出一个新兴国家那种变幻无常的面貌。而与此同时也潜伏着种种危机:阶级矛盾、劳资纠纷、种族争端及男女平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也在逼近。为了表现这样的一段历史,多克托罗根据拉格泰姆乐曲变化无常旋律的特点,巧妙地将这种切分乐曲贯穿小说始终,给人一种类似切分音节拍那样的明快的节奏感。
像节奏迅速、拍子清楚的拉格泰姆乐曲一样,多克托罗的作品也是节奏明快的。小说《拉》涉及了大量的信息和繁杂的材料,针对小说对这些信息材料的态度,决定了这些材料被表现的速度和风格。多克托罗在书前引语中引用了最著名的拉格泰姆作曲家斯科特·乔普林的两句话:“这首乐曲不要弹得太快。拉格泰姆是不能弹得太快的。”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很难慢慢地、有条不紊地阅读这部小说。多克托罗也说他“有意要写出一种冷峻的叙述文体”,一种充满活力的叙述文体。首先,小说中引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材料是用40个章节快速传送、平均每个不到10页的一系列短小章节表现的。此外,多克托罗运用了貌似简单的小说叙述方式。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地被作者邀请在某处停一停,仔细地阅读他在那儿所叙述的东西。在叙述中,多克托罗运用了非线性叙述方法把三个虚构的家庭和真实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的节奏和拉格泰姆音乐的明快节奏相吻合。在小说情节上,多克托罗又采取了电影蒙太奇技法,将一系列场面、情景和故事相互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变化不定、经常移动的印象,不给读者提供任何舒服的线性发展的阅读。小说中的公众事件也不提供因果连续性。尽管情节开始于1902年,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但文中多克托罗却并没有给出线性的时间表引领读者阅读,而是通过上下文将虚构的故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拼贴在一起。拼贴的本质正是非连续性、不确定性的,从而产生出一种时空的跳跃和穿梭,当历史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大财阀摩根、亨利·福特、斯坦福·怀特等)穿梭于小说中时,不仅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还给小说带来了明快的节奏效果。
拉格泰姆作为钢琴音乐以其断奏更能增强乐曲的快速节奏感。所谓断奏就是使钢琴发出的两个音有一定的缝隙,而每一个音都能呈现出饱满、圆润特性的演奏方法。受拉格泰姆音乐的影响,多克托罗在语言上作了有意识的创新,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文体——断奏,即拉格泰姆音乐的散文变体。这种文体牢固地增强了这种快速节奏感。像小说的40个章节一样,文中的句子通常很短,修辞简洁,合情合理地陈述,获得了一种音乐上断奏的效果。
多克托罗不仅以音乐化的思维建构小说的结构,而且通过对拉格泰姆乐曲片断的描绘、音乐欣赏体验的抒写,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环境气氛,使音乐成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第22章结尾:
“他(弟弟)倾听着车轮的节奏,那是有规律的铿锵声,就像拉格泰姆的左手弹奏部分。两节车厢连接处金属碰在金属上的尖锐的声音和沉闷的声音则是右手弹出的切分旋律。这是一曲自杀拉格泰姆。”
这一段是弟弟在得知自己和伊芙琳·内斯比特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时,对生活充满了绝望,想到了自杀。此时此刻的拉格泰姆音乐烘托了弟弟绝望的心情,产生了共鸣。再如,第21章科尔豪斯在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的演奏:
“《华尔街拉格泰姆》,……短促、清脆的和旋宛如朵朵鲜花在空中飘荡,使人感到生活似乎也只应与这音乐的旋律一般如花似锦。……《枫叶》,……钢琴师笔直地坐在钢琴旁,一双修长、指甲粉红的黑手似乎毫不费力地弹出了一组组切分和旋与砰然撞击的八度和声。这是一首十分强劲有力的乐曲,一刻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小男孩似乎看到一道道光华在空间到处照射,汇集成一幅纵横交错的图案,直至整间客厅都在闪闪发光。”
科尔豪斯为了唤回未婚妻莎拉对自己的谅解,深情地演奏了两首拉格泰姆。他的演奏打动了在场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成员,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却无法打动他未婚妻的心。作品通过演奏拉格泰姆乐曲揭示出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如同这时尚的拉格泰姆音乐一样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一刻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在这些表面上看似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快节奏的生活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后面,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平民。他们就像莎拉一样呆在楼上的角落里,根本无法真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带给他们的好处,不公平的待遇等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多克托罗通过对拉格泰姆乐曲的描绘,揭示了小说人物的心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再现了小说的主题。
如果对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多克托罗将“拉格泰姆”作为小说的题目并非简单地把音乐语言和结构融入小说,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而是作为一种隐喻传递更深的思想内涵。我们看看“ragtime”这个词的构成,它是由两个单词“rag”(破烂的、破布,引申为穷人;也可表示拉格泰姆乐曲)和“time”(时代)构成。在小说中,多克托罗采用了“rag”一词的本义,并运用了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的含义。“ragtime”可以有两种含义:音乐拉格泰姆和“穷人”或“穷人的时代”。在小说中,小说中有五章内容先后采用了“ragtime”作为音乐的含义,而有六章内容的绝大部分用到“rag”或“ragtime”的非音乐含义,主要用来表示穷人中的一员。当小说中的父亲作为皮尔里北极探险队的一员离开纽约,并在海上遇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时,小说这样描述道:
“那是一艘破旧不堪的轮船,船上无数双深色的眼睛在盯着他。”
在富人们的豪宅里举办时髦的穷人舞会,“衣衫褴褛的来宾捧着马口铁的饭盆和缺口大酒杯进餐”。犹太移民爸爸离开马塞诸塞州的劳伦斯大罢工刚到费城时就决定再也不回去了,“他的东西,他的那些破烂可以留给房东”。父亲非常害怕观看纽约巨人队的棒球比赛,因为球员“每一句开玩笑骂人的话都会清楚地传到儿子的耳朵里”。在弟弟到达墨西哥后,他了解到支持查巴塔的南方农民军大多还是孩子,他们“衣衫褴褛”。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可以读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和我们大家一样,一群陷入困境然后又从中逃出的人”。
通过对“ragtime”一词非音乐含义在小说中的运用,多克托罗巧妙地对“ragtime”采用了双关用法。拉格泰姆不仅仅表示拉格泰姆音乐的时代,还表示了一个特定的时期,即190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穷人的时代,一个社会极其不平等的时代。由此可以肯定小说的主题就是社会极大的不平等,这也成为小说的基调。多克托罗把握其叙述的语调,在小说中让读者随处可见“rag”和“ragtime”,读者不时地被拉回到拉格泰姆乐曲中,感受乐曲的主旋律和小说叙述的基调——社会极其不平等,在这种基调的作用下,一种音乐的体验悄然而起。拉格泰姆乐曲伴随着读者不断地感受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rag”。多克托罗在文本中甚至不需要通过“rag”这个特定的音节就能够紧紧围绕主旋律,奏出那个时代的基调——美国是个不平等的地方。在小说的第三章中,社会改革家雅各布·里斯将曼哈顿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制成彩色地图,“像一条用大大小小的花布块缝成的花被,一条各色人种的花被”。“花被”是由干净的废布——不用的布头制成的。多克托罗在这似乎用“花被”作为隐喻,“花被”并非只是对当地多种族群居的概括,而是代表一个多元的社会——富人和穷人,移民和当地居民——那个社会一直以来甚至现在都是以美国人为中心的社会。
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是小说音乐化在话语形态上的外部特征,用音乐化的思维建构小说的结构,用音乐对主题进行诠释则是小说音乐化的内部特征,多克托罗在《拉》中将对小说音乐化内、外部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音乐空间,从容地表达出复杂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使得该小说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注: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新历史主义视角下E·L·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研究》,SLG0821。
参考文献:
[1] 埃·劳·多克托罗,常涛、刘溪译:《拉格泰姆时代》,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2] 埃·劳·多克托罗,粟旺、李文俊等译:《查尔斯·鲁亚斯美国作家访谈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塞米利安,宋协立译:《现代小说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Christensen,Thoma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P,2002:98.
[5] Doctorow,E.L,Ragtime[M],New York:Bantam,1975.
作者简介:李俊丽,女,1975—,四川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