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都市生存现实而又残酷,人人都在为此而忙活,《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无旁骛,无疑是物质生存大戏中的佼佼者。封锁中放纵情爱,只是因为他们一直“被忙”得远离情爱,精神上的贫乏与饥渴让两人尽享人间的片刻呢喃。然而,物质俗欲的现实性远远大于精神追求的紧迫性,只会觅食的“乌壳虫”写尽了强势俗欲压迫下都市人的无奈和卑微。
关键词:都市生存 物质俗欲 精神饥渴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封锁》的都市叙事遵循着张爱玲一贯的民间世俗立场,聚焦物质生存的现实和残酷。生存是人的第一要务,更是都市人松懈不得的安身立命准则。乞讨、奔波,打造、夯实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包括男女主人公在内的每个都市男女都必须唱好的人生之歌。封锁伊始,一阵撕心裂肺而又毫无怜悯的挣命呼号声后,是静得可怕的危急。可危急人群中竟意外响起一声响似一声的乞讨叫唤声。不过,大街小巷成天传唱的“乞讨歌”此刻再怎么“浑圆嘹亮”也难挣一块面包,回应它们的是更为吓人的“不经见的沉寂”以及来自路人乃至老乡惯常的冷漠、麻木和轻蔑。“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在这熟练而又漫不经心的跟唱声里,不仅能听到电车司机今天与同乡乞丐的明显地位差异,还能听到多年前他们同坐一条船辗转来到十里洋场时的相互体恤和问候。电车里那些体面、有身份的乘客,包括拎着熏鱼、“长得颇像兄妹”的一对中年夫妇,他们的生活也许去年或前年与这些乞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现在干洗是什么价钱?做一条裤子是什么价钱?”这位太太的警醒和絮叨告诉人们,他们家过上今天这样还算体面的日子其实并没多少时间。电车里、大街上,每个人都在为“讨生活”奔波、忙碌,都在吃力地飙着这首单调却永不厌倦的“乞讨歌”。只是世间人境遇不一、造化不同。有人成功,堪称“歌星”;有人却很失败,唱也等于白唱。
坐在“头等车厢”的男女主人公就非等闲之辈——他们都是“讨生活”这人生大戏中的佼佼者!在十里洋场这辆电车乘客中,这首乞讨歌应数他们唱得最圆润、最嘹亮了!吕宗桢多少年前也许还相当贫困和卑微,但如今已是上海银行界屈指可数的堂堂会计师了,坐上行长宝座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吴翠远更优秀!她一个二十出头、不曾出过一天洋的女子,竟凭着自己的拼斗“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记录”,成为了大学教员。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成功?无他,与别的生活安稳、滋润的人们一样,他们在“讨生活”方面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甚至奉行趋利避害等“丛林”法则。吕宗桢几乎全部的时间、精力都花在寻觅生财机会上,以至于在封锁这看来无所事事的空档里,他读遍了菠菜包子上的反字,从“讣告”一直读到“隆重登场候教”。在他眼里,那转载到包子上的“都是得用的字眼儿”。然而,面对些许可能的利益威胁,他却像躲瘟神一样避之唯恐不及!如他太太姨表妹的儿子董培芝他就时刻提防着。这小伙果真在打他的“如意算盘”? 其实这很可能只是他的某种臆想。要知道他女儿才十三岁。再说,董培芝虽然贫寒、卑下,却“守身如玉”。即使确有吕宗桢猜想的那种企图,心甘情愿认这个“无恶不作的老东西”为岳父大人,这“乘龙快婿”之宏伟计划也不大可能眼下就予以实施。此外,董培芝应比吕宗桢有发展眼光,等他要成亲那会,他在上海滩说不定能寻得更好的靠山。到那时,他吕宗桢想认董培芝为婿,还要看小伙子怎样取舍定夺呢。而吴翠远呢,也在利用封锁这个空档批改试卷,继续其模范教员生活。多少年来,空闲时间她都不曾挥霍过一分一秒。从学生时代到大学任职,她除了学业就是工作,以至于这个大都市的花样少女,不仅头发成天是千篇一律的式样,连装扮都素朴得“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她怕这会耽误她的正事,担心由此将招来一些不必要的牵扯和麻烦。
二
然而成功者却并不快乐。包括情感在内精神生活的贫乏与饥渴,是《封锁》都市叙事的另一重要视点。
都市人只知营役不知其他。“我就看不惯现在兴的这些立体派、印象派!”拎熏鱼的丈夫,一句真诚抱怨令人喷饭。都市人不曾放过一丝机会与空闲去觅食、去拼斗,而人本应拥有的却放弃、丢失了许多。他们无疑赢得了物质上的风光和得意,却因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精神乞丐和心灵流浪儿。吕宗桢有家有室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男人。他的婚姻不是自己情愿的爱的聚合。妻子除了饭后会照例送来热毛巾,剩下的便是小学未毕业的文化修养和已跟婆婆闹翻了的“脾气”。对于他,家唯一的温暖和快慰恐怕只有“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了。为挣钱他被“忙得没头没脑”,却不知“为谁”而挣,“为谁”这样辛苦。尽管已是“公事房”的“高级白领”,但工作“一点也不感到兴趣”。吴翠远呢?更是一个精神无产者。虽在谋生道路上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骄人成绩,但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却都不快乐。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吴翠远不说是一头雾水,那也是“隔膜”得不行。要说封锁前这位少女生活中有什么谈起来还算有点意趣的话,那就是她与试卷判为A等的那位男生的那点交往。那个只能写些“吃吃艾艾的句子”的男生竟是她这位学业和职业顶尖的上海少女生活中仅有的情感依赖!
物质上的风光和得意,掩藏不住心灵的寂寞、空虚和饥渴。
渴望爱的交流、情的分享,渴望那种人本应体验和享受的精神生活,让封锁在车厢的两个“精神无产者”碰撞出了爱的火花,而且竟是那样耀眼、灿烂,甚至有些神奇。在吕宗桢眼里,起初一个“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的女人竟是那样富有“风韵”!那可是一个可爱而又随时会飘散的女人,必须紧紧抓住!于是,多少年挤压在心中的苦闷、不快和期待一下子在这个陌生女人面前倾诉了出来,甚至打算迎娶对方的决心和细节也都和盘托出。吴翠远这个黄花少女呢,面对一位早有家室的陌生男子,不仅不管对方真话、假话全都悉心倾听,而且认定这位只可能纳她为妾的有妇之夫竟是她一辈子精神上可以依赖的男人!
应该说,这样的婚外情是真实的,也是自然的。它揭示出都市生存与人的正常生活的龃龉和矛盾,也折射出都市男女在物质俗欲压迫下人性的光辉在不屈地闪耀。
物质俗欲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个都市男女的共同追求。物质上的殷实、富有着实让人感到生活的体面、滋润和潇洒。要回家拎他几条熏鱼,若闲着嚼他几颗核桃,晚饭后没事踱到卧室拨他几个号码。吕宗桢、吴翠远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孜孜、营营役役的都市人。为了生财,为了发家,史上那些做人的道理,为人的准则,在都市人的生命词典中残存无几。只要能把有利可图的上司服侍好,只要眼下自己的日子过得滋润,只要自己的都市地位得以安稳,路人唾骂算什么,人的良知又有几斤几两?在他们眼里,那个为着生计慌不择路的缝穷婆子就是该骂的“猪猡”。所有这一切,“逼真地写出了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的传统道德式微”。这一式微过程弥漫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头等车厢”的男女主人公当然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他们的智慧在追逐生存利益方面挥洒得淋漓尽致,但生活再滋润也仅仅是都市形形色色灰色人物中的一份子。不过这样的人物,有“人的局限”,但也不乏“人的光辉”。他们尚未完全彻底地堕落。上述那位十足的“艺盲”虽将一张“人体骨骼简图”读作西洋新派艺术品,但却是在苍白的思想天空中划出的一丝人性光华!他们的生活缺少爱和艺术,但内心深处却渴望爱与精神生活。在封锁的车厢里,都市男女放纵着情与爱,享受着他们创造的温馨醇美的片刻呢喃,也是向世人宣称他们并非那种彻底的那种只知觅食的“乌壳虫”。
三
展现强势俗欲压迫下都市人的无奈和卑微,才是张爱玲都市叙事最深刻、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也是张氏小说承续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重要体现。
吕宗桢终究是那种只会觅食,猥琐可怜的“乌壳虫”。封锁与爱之鲜花绽放结束之后,他非但对爱不敢张扬和发展,甚至不敢正视和承认。他当然拥有人的思想能力,却蜷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保持那种不会思想只知觅食的猥琐状态。吴翠远呢,也难见特异表现。
为什么?物质俗欲的现实性远远大于精神追求的紧迫性。对此,吕宗桢和吴翠远都心知肚明,毫不含糊。张爱玲就曾深切感叹,人世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封锁一开放,吕宗桢便“站起身,挤到人丛中”,坐回原先的座位,再也没有决心、勇气和韧劲面对虽已被安抚但仍依依不舍的吴翠远了。因为生命中他那根绷得最紧的弦本不是爱、不是情,而是生计、财源和名利。虽然基于情爱的心灵交融是那样温暖、令人遐想、叫人回味,但没有也不觉得活不下去。回到家,看完女儿的报告单,他还依稀记得那女人的脸,也不会忘了自己对她说过的话。想来,心里是有很多的不如意、不痛快、不甘心。为此,他也曾下决心试图去拨那电话“75369”。可就是等到他“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这电话终究还是没有那种冲动与力量去打。应该说,吕宗桢实实在在经过了一阵艰苦的思想博弈。但老老实实做觅食意义的“乌壳虫”,注定是他的宿命。也许到他晚年的时候或许有些许的怅惘和懊悔,但此刻,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他都会坚信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不会错。吴翠远当然不大可能主动去找吕宗桢。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现实境遇看,都不大会有这种可能。然而,令人深思的是,自看到吕宗桢走了后,她立马当他“死了”、不存在了。这位女主人公,很像是张爱玲稍后发表的另一小说《花凋》中的川嫦,“没有丝毫意志的努力。除了向世界遗憾地投射一眼之外,她连抓住世界的念头都没有。不经战斗的投降。”她认定,那个不顾及什么,完全作为一个异性站在她面前,对她无话不说,从家庭到银行、从大学求学到公事房的种种委屈与不快,都愿意向她一股脑倾诉的男人,再也不会出现了。看到街上一个金发女人“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她似乎有某种遐想,但很快这种念头也消失了。因为她知道她不是那种人,这些年来分秒必争所获得的非凡学业成绩让她活得很体面,物质上很滋润。虽然即使成家了也肯定是孤独寂寞,但是熬一熬,忍一忍,放一放,完全可以很安稳地活下去。看到刚才那个男人就坐在原来自己的座位,她更是确认,“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她非常清楚和明白,她又回到了她一直浸淫其中的那种没有情爱没有精神交流只有利益竞争和厮杀的冰冷现实。耳边又传来她熟悉的“猪猡”吼骂声。吴翠远尔后物质上滋润的日子应该只会多不会少。但除了觅食意义上的生活,恐怕没有多少其他方面的惊喜与骄傲。其生命价值、意义与境界,与只会“整天爬来爬去”、遭遇思想困惑便一动不动“装死”的“乌壳虫”高不了多少。
张爱玲都市叙事里都是这样一种人物,一种不满足现状、有片刻亮色,但在现实困惑面前又总会这样迅速妥协的所谓“不彻底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当然值得深思甚至少不了道德上的谴责。这种“不彻底”的灰色人物充斥于现代都市,叫人失望、让人悲哀。但这样的人物又是值得同情的,其行事作风是能够理解的。无论是十里洋场的高级白领、大学教员,还是马路上的“乞丐”、“猪猡”,活在世上都不容易,都是“进化的‘动物’”,都在争取较为体面的吃喝拉撒。为把这亘古悠长的“乞讨”歌给唱好,他们拿出的是吃奶的力气,不得有丝毫懈怠。遗憾和感叹吴翠远,与怨恨和谴责吕宗桢一样,都无济于事。在名誉利禄的束缚下,都市人不得不这样“没有思想”的活着。只是在这烟尘迷茫的谋生道路上,如果能有爱的交流、情的分享,有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精神生活,那就美妙了,人就可以开始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进化’的动物”了!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郜元宝、袁凌:《张爱玲的被腰斩与鲁迅传统之失落》,《书屋》,1999年第3期。
[3]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4] 迅雨、子通、亦清:《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5]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汪禄应,男,1964—,安徽安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关键词:都市生存 物质俗欲 精神饥渴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封锁》的都市叙事遵循着张爱玲一贯的民间世俗立场,聚焦物质生存的现实和残酷。生存是人的第一要务,更是都市人松懈不得的安身立命准则。乞讨、奔波,打造、夯实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包括男女主人公在内的每个都市男女都必须唱好的人生之歌。封锁伊始,一阵撕心裂肺而又毫无怜悯的挣命呼号声后,是静得可怕的危急。可危急人群中竟意外响起一声响似一声的乞讨叫唤声。不过,大街小巷成天传唱的“乞讨歌”此刻再怎么“浑圆嘹亮”也难挣一块面包,回应它们的是更为吓人的“不经见的沉寂”以及来自路人乃至老乡惯常的冷漠、麻木和轻蔑。“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在这熟练而又漫不经心的跟唱声里,不仅能听到电车司机今天与同乡乞丐的明显地位差异,还能听到多年前他们同坐一条船辗转来到十里洋场时的相互体恤和问候。电车里那些体面、有身份的乘客,包括拎着熏鱼、“长得颇像兄妹”的一对中年夫妇,他们的生活也许去年或前年与这些乞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现在干洗是什么价钱?做一条裤子是什么价钱?”这位太太的警醒和絮叨告诉人们,他们家过上今天这样还算体面的日子其实并没多少时间。电车里、大街上,每个人都在为“讨生活”奔波、忙碌,都在吃力地飙着这首单调却永不厌倦的“乞讨歌”。只是世间人境遇不一、造化不同。有人成功,堪称“歌星”;有人却很失败,唱也等于白唱。
坐在“头等车厢”的男女主人公就非等闲之辈——他们都是“讨生活”这人生大戏中的佼佼者!在十里洋场这辆电车乘客中,这首乞讨歌应数他们唱得最圆润、最嘹亮了!吕宗桢多少年前也许还相当贫困和卑微,但如今已是上海银行界屈指可数的堂堂会计师了,坐上行长宝座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吴翠远更优秀!她一个二十出头、不曾出过一天洋的女子,竟凭着自己的拼斗“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记录”,成为了大学教员。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成功?无他,与别的生活安稳、滋润的人们一样,他们在“讨生活”方面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甚至奉行趋利避害等“丛林”法则。吕宗桢几乎全部的时间、精力都花在寻觅生财机会上,以至于在封锁这看来无所事事的空档里,他读遍了菠菜包子上的反字,从“讣告”一直读到“隆重登场候教”。在他眼里,那转载到包子上的“都是得用的字眼儿”。然而,面对些许可能的利益威胁,他却像躲瘟神一样避之唯恐不及!如他太太姨表妹的儿子董培芝他就时刻提防着。这小伙果真在打他的“如意算盘”? 其实这很可能只是他的某种臆想。要知道他女儿才十三岁。再说,董培芝虽然贫寒、卑下,却“守身如玉”。即使确有吕宗桢猜想的那种企图,心甘情愿认这个“无恶不作的老东西”为岳父大人,这“乘龙快婿”之宏伟计划也不大可能眼下就予以实施。此外,董培芝应比吕宗桢有发展眼光,等他要成亲那会,他在上海滩说不定能寻得更好的靠山。到那时,他吕宗桢想认董培芝为婿,还要看小伙子怎样取舍定夺呢。而吴翠远呢,也在利用封锁这个空档批改试卷,继续其模范教员生活。多少年来,空闲时间她都不曾挥霍过一分一秒。从学生时代到大学任职,她除了学业就是工作,以至于这个大都市的花样少女,不仅头发成天是千篇一律的式样,连装扮都素朴得“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她怕这会耽误她的正事,担心由此将招来一些不必要的牵扯和麻烦。
二
然而成功者却并不快乐。包括情感在内精神生活的贫乏与饥渴,是《封锁》都市叙事的另一重要视点。
都市人只知营役不知其他。“我就看不惯现在兴的这些立体派、印象派!”拎熏鱼的丈夫,一句真诚抱怨令人喷饭。都市人不曾放过一丝机会与空闲去觅食、去拼斗,而人本应拥有的却放弃、丢失了许多。他们无疑赢得了物质上的风光和得意,却因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精神乞丐和心灵流浪儿。吕宗桢有家有室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男人。他的婚姻不是自己情愿的爱的聚合。妻子除了饭后会照例送来热毛巾,剩下的便是小学未毕业的文化修养和已跟婆婆闹翻了的“脾气”。对于他,家唯一的温暖和快慰恐怕只有“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了。为挣钱他被“忙得没头没脑”,却不知“为谁”而挣,“为谁”这样辛苦。尽管已是“公事房”的“高级白领”,但工作“一点也不感到兴趣”。吴翠远呢?更是一个精神无产者。虽在谋生道路上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骄人成绩,但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却都不快乐。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什么?吴翠远不说是一头雾水,那也是“隔膜”得不行。要说封锁前这位少女生活中有什么谈起来还算有点意趣的话,那就是她与试卷判为A等的那位男生的那点交往。那个只能写些“吃吃艾艾的句子”的男生竟是她这位学业和职业顶尖的上海少女生活中仅有的情感依赖!
物质上的风光和得意,掩藏不住心灵的寂寞、空虚和饥渴。
渴望爱的交流、情的分享,渴望那种人本应体验和享受的精神生活,让封锁在车厢的两个“精神无产者”碰撞出了爱的火花,而且竟是那样耀眼、灿烂,甚至有些神奇。在吕宗桢眼里,起初一个“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的女人竟是那样富有“风韵”!那可是一个可爱而又随时会飘散的女人,必须紧紧抓住!于是,多少年挤压在心中的苦闷、不快和期待一下子在这个陌生女人面前倾诉了出来,甚至打算迎娶对方的决心和细节也都和盘托出。吴翠远这个黄花少女呢,面对一位早有家室的陌生男子,不仅不管对方真话、假话全都悉心倾听,而且认定这位只可能纳她为妾的有妇之夫竟是她一辈子精神上可以依赖的男人!
应该说,这样的婚外情是真实的,也是自然的。它揭示出都市生存与人的正常生活的龃龉和矛盾,也折射出都市男女在物质俗欲压迫下人性的光辉在不屈地闪耀。
物质俗欲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个都市男女的共同追求。物质上的殷实、富有着实让人感到生活的体面、滋润和潇洒。要回家拎他几条熏鱼,若闲着嚼他几颗核桃,晚饭后没事踱到卧室拨他几个号码。吕宗桢、吴翠远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孜孜、营营役役的都市人。为了生财,为了发家,史上那些做人的道理,为人的准则,在都市人的生命词典中残存无几。只要能把有利可图的上司服侍好,只要眼下自己的日子过得滋润,只要自己的都市地位得以安稳,路人唾骂算什么,人的良知又有几斤几两?在他们眼里,那个为着生计慌不择路的缝穷婆子就是该骂的“猪猡”。所有这一切,“逼真地写出了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的传统道德式微”。这一式微过程弥漫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头等车厢”的男女主人公当然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他们的智慧在追逐生存利益方面挥洒得淋漓尽致,但生活再滋润也仅仅是都市形形色色灰色人物中的一份子。不过这样的人物,有“人的局限”,但也不乏“人的光辉”。他们尚未完全彻底地堕落。上述那位十足的“艺盲”虽将一张“人体骨骼简图”读作西洋新派艺术品,但却是在苍白的思想天空中划出的一丝人性光华!他们的生活缺少爱和艺术,但内心深处却渴望爱与精神生活。在封锁的车厢里,都市男女放纵着情与爱,享受着他们创造的温馨醇美的片刻呢喃,也是向世人宣称他们并非那种彻底的那种只知觅食的“乌壳虫”。
三
展现强势俗欲压迫下都市人的无奈和卑微,才是张爱玲都市叙事最深刻、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也是张氏小说承续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重要体现。
吕宗桢终究是那种只会觅食,猥琐可怜的“乌壳虫”。封锁与爱之鲜花绽放结束之后,他非但对爱不敢张扬和发展,甚至不敢正视和承认。他当然拥有人的思想能力,却蜷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保持那种不会思想只知觅食的猥琐状态。吴翠远呢,也难见特异表现。
为什么?物质俗欲的现实性远远大于精神追求的紧迫性。对此,吕宗桢和吴翠远都心知肚明,毫不含糊。张爱玲就曾深切感叹,人世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封锁一开放,吕宗桢便“站起身,挤到人丛中”,坐回原先的座位,再也没有决心、勇气和韧劲面对虽已被安抚但仍依依不舍的吴翠远了。因为生命中他那根绷得最紧的弦本不是爱、不是情,而是生计、财源和名利。虽然基于情爱的心灵交融是那样温暖、令人遐想、叫人回味,但没有也不觉得活不下去。回到家,看完女儿的报告单,他还依稀记得那女人的脸,也不会忘了自己对她说过的话。想来,心里是有很多的不如意、不痛快、不甘心。为此,他也曾下决心试图去拨那电话“75369”。可就是等到他“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这电话终究还是没有那种冲动与力量去打。应该说,吕宗桢实实在在经过了一阵艰苦的思想博弈。但老老实实做觅食意义的“乌壳虫”,注定是他的宿命。也许到他晚年的时候或许有些许的怅惘和懊悔,但此刻,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他都会坚信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不会错。吴翠远当然不大可能主动去找吕宗桢。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现实境遇看,都不大会有这种可能。然而,令人深思的是,自看到吕宗桢走了后,她立马当他“死了”、不存在了。这位女主人公,很像是张爱玲稍后发表的另一小说《花凋》中的川嫦,“没有丝毫意志的努力。除了向世界遗憾地投射一眼之外,她连抓住世界的念头都没有。不经战斗的投降。”她认定,那个不顾及什么,完全作为一个异性站在她面前,对她无话不说,从家庭到银行、从大学求学到公事房的种种委屈与不快,都愿意向她一股脑倾诉的男人,再也不会出现了。看到街上一个金发女人“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她似乎有某种遐想,但很快这种念头也消失了。因为她知道她不是那种人,这些年来分秒必争所获得的非凡学业成绩让她活得很体面,物质上很滋润。虽然即使成家了也肯定是孤独寂寞,但是熬一熬,忍一忍,放一放,完全可以很安稳地活下去。看到刚才那个男人就坐在原来自己的座位,她更是确认,“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她非常清楚和明白,她又回到了她一直浸淫其中的那种没有情爱没有精神交流只有利益竞争和厮杀的冰冷现实。耳边又传来她熟悉的“猪猡”吼骂声。吴翠远尔后物质上滋润的日子应该只会多不会少。但除了觅食意义上的生活,恐怕没有多少其他方面的惊喜与骄傲。其生命价值、意义与境界,与只会“整天爬来爬去”、遭遇思想困惑便一动不动“装死”的“乌壳虫”高不了多少。
张爱玲都市叙事里都是这样一种人物,一种不满足现状、有片刻亮色,但在现实困惑面前又总会这样迅速妥协的所谓“不彻底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当然值得深思甚至少不了道德上的谴责。这种“不彻底”的灰色人物充斥于现代都市,叫人失望、让人悲哀。但这样的人物又是值得同情的,其行事作风是能够理解的。无论是十里洋场的高级白领、大学教员,还是马路上的“乞丐”、“猪猡”,活在世上都不容易,都是“进化的‘动物’”,都在争取较为体面的吃喝拉撒。为把这亘古悠长的“乞讨”歌给唱好,他们拿出的是吃奶的力气,不得有丝毫懈怠。遗憾和感叹吴翠远,与怨恨和谴责吕宗桢一样,都无济于事。在名誉利禄的束缚下,都市人不得不这样“没有思想”的活着。只是在这烟尘迷茫的谋生道路上,如果能有爱的交流、情的分享,有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精神生活,那就美妙了,人就可以开始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进化’的动物”了!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郜元宝、袁凌:《张爱玲的被腰斩与鲁迅传统之失落》,《书屋》,1999年第3期。
[3]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4] 迅雨、子通、亦清:《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5]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汪禄应,男,1964—,安徽安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