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邬贺铨,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后来工作于重庆邮电学院前身(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技术员,邮电部五零五厂技术员,邮电部第九研究所工程师, 邮电部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家科委863 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
去年以来,参加全国政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的调研和工程院“物联网及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的咨询项目研究,对物联网的国内外技术与应用情况有一些了解,看到我国不少地方纷纷将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起步迅速、期望值高,一些试点显示了物联网在产业支撑、社会服务、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在调研中也注意到一些地方物联网发展出现的问题:产业边界不清、长远战略不明、全局协调不力、技术起点不高、应用力度不足,安全关注不够。有关部门应予以重视,以下的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明晰产业边界
很多地方在预测物联网产业规模时常常提到未来连网物品数量是人数的几十倍,并简单推断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现有通信业,从而得到万亿元以上规模的结论。但目前国家尚无关于物联网的产品目录,产业边界模糊,像RFID、传感器等本来统计在信息产业中,在统计物联网时往往又重复计算或者从信息产业中搬家,但真正新增的量很少,过高估计物联网产值可能因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会使物联网从大起到大落。其实,物联网的间接效益远大于直接效益,物联网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属性比它作为产品制造业的属性更明显,物联网的战略性就体现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及其长远效益上。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物联网产品目录,明确产业统计边界,使我国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有具体的落实对象。
加强战略部署
受万亿元市场的吸引,各地纷纷将物联网列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但不少地方将物联网看成是短平快项目,着眼于短期拉动GDP增长,热衷于引进组装或简单的集成,一些应用的试点大多停留在利用传感器收集信息,而没有涉及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产业主攻方向不明,缺乏长远战略,容易低水平重复,政府的宏观协调滞后。发达国家是从长远战略高度来布局物联网项目,例如欧盟制订了到2020年之后的四个阶段物联网发展战略,部署了研发与应用项目。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物联网发展战略,全面统筹研发、生产与应用,协调各地产业布局。
突破核心技术
利用RFID和传感器互联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但不能就此认为物联网技术门槛很低。传感器恶劣的使用环境、低功耗、高可靠、低成本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需要用到专家系统和认知技术,物联网涵盖材料、芯片、软件,涉及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跨信息电子、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其应用还要用到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知识。目前我国传感器80%依赖进口,智能决策软件来自国外,不仅使物联网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推广,而且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带来安全隐患。我国一些地方上马很多物联网应用项目,但出于短期内见业绩而避重就轻,很少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着力。核心技术的攻克需要在国家层面来安排,从长计议,及早布局,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要很好分工协调,通过国家项目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部署物联网在重点行业领域和若干重点城市等的应用示范。
重视标准引领
物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传感单元品种繁多,从规模化考虑对标准化需求迫切,催生了一批国际性、地区性和行业性的标准化组织,数量很多但又欠全面且权威性不足,所制订的标准彼此难以协调。国外物联网标准化零乱的局面也反映到国内,众多自称国家物联网标准组织使产业无所适从。为此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化的现状,政府出面组织物联网标准研究,强化对物联网标准的管理,尽快正式颁布物联网标准。正视在大多数与物联网有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我国参与很少的现状,协调国内有关单位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以物联网物体编码标识、解析体系等为重点,争取在物联网关键资源上我国的话语权。
关注安全评估
用物联网代替人对物品状态和环境的感知、帮助人的思维分析决策会更全面和更科学,但前提是感知器件都能正确反映物理世界的状况,而且决策分析软件有足够的专家经验和知识可参照。由于物联网在国内外尚无大规模应用,产品有一个成熟过程,也不能排除人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与破坏。感知器件和决策软件依赖进口,物联网能否自主可控成为心病,国产的感知器件和软件也并非完全可以信赖,产品的可靠性有待考验。物联网的设计需要充分注意到物联网的双刃剑的影响,网络部署上需要考虑自诊断、冗余与自愈。为此建议建立物联网产品认证制度,抓好物联网的应用试点,对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经过试点再推广应用,对重要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在立项时或至少在投入应用前需要进行第三方的安全评估。
促进寓军于民
传感器品种多,每一种规模不大,很多企业不愿承担开发风险。美国传感网开发源于军事应用,通过国防采购分担了企业研发风险,攻克了关键技术,积累了应用经验,再辐射到民用,以规模效应促使成本大幅下降,反过来又支援了国防建设。建议政府在部署物联网任务时统筹军口与民口项目,在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放松物联网的市场准入,鼓励民口企业承担物联网军品任务,在国防物联网应用工程和边境反恐物联网工程项目中吸收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参加,通过对国防项目的政府采购优先支持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军民融合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很广,但部门间或行业间的分割和封闭人为抬高了物联网应用的门槛。例如物联网在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交通涉及规划、城建、交通、公安、国土等多个部门,部门间如不协调将使智能交通难以优化,建议对涉及多部门的物联网应用项目要建立该地区主管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智能电网虽然长远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节能减排,但投资很大而短期回报不够,国有企业面临保值增值压力,如果没有国家项目支持,单纯企业行为动力不足。物联网的很多应用需要配套政策,还以智能电网为例,它有利于风电、光伏并网发电,但风电、光伏上网电价如果没有合理的补贴,智能电网的效益被打折扣,物联网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隐私的保护需要有相应法律保障,数字医疗也有赖于立法来支撑。总之,物联网的发展涉及体制改革、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撑以及人才培育等多方面,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曾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技术员,邮电部五零五厂技术员,邮电部第九研究所工程师, 邮电部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国家科委863 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
去年以来,参加全国政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的调研和工程院“物联网及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的咨询项目研究,对物联网的国内外技术与应用情况有一些了解,看到我国不少地方纷纷将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起步迅速、期望值高,一些试点显示了物联网在产业支撑、社会服务、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在调研中也注意到一些地方物联网发展出现的问题:产业边界不清、长远战略不明、全局协调不力、技术起点不高、应用力度不足,安全关注不够。有关部门应予以重视,以下的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明晰产业边界
很多地方在预测物联网产业规模时常常提到未来连网物品数量是人数的几十倍,并简单推断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现有通信业,从而得到万亿元以上规模的结论。但目前国家尚无关于物联网的产品目录,产业边界模糊,像RFID、传感器等本来统计在信息产业中,在统计物联网时往往又重复计算或者从信息产业中搬家,但真正新增的量很少,过高估计物联网产值可能因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会使物联网从大起到大落。其实,物联网的间接效益远大于直接效益,物联网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属性比它作为产品制造业的属性更明显,物联网的战略性就体现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及其长远效益上。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物联网产品目录,明确产业统计边界,使我国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有具体的落实对象。
加强战略部署
受万亿元市场的吸引,各地纷纷将物联网列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但不少地方将物联网看成是短平快项目,着眼于短期拉动GDP增长,热衷于引进组装或简单的集成,一些应用的试点大多停留在利用传感器收集信息,而没有涉及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产业主攻方向不明,缺乏长远战略,容易低水平重复,政府的宏观协调滞后。发达国家是从长远战略高度来布局物联网项目,例如欧盟制订了到2020年之后的四个阶段物联网发展战略,部署了研发与应用项目。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物联网发展战略,全面统筹研发、生产与应用,协调各地产业布局。
突破核心技术
利用RFID和传感器互联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但不能就此认为物联网技术门槛很低。传感器恶劣的使用环境、低功耗、高可靠、低成本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需要用到专家系统和认知技术,物联网涵盖材料、芯片、软件,涉及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跨信息电子、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其应用还要用到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知识。目前我国传感器80%依赖进口,智能决策软件来自国外,不仅使物联网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推广,而且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带来安全隐患。我国一些地方上马很多物联网应用项目,但出于短期内见业绩而避重就轻,很少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着力。核心技术的攻克需要在国家层面来安排,从长计议,及早布局,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要很好分工协调,通过国家项目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部署物联网在重点行业领域和若干重点城市等的应用示范。
重视标准引领
物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传感单元品种繁多,从规模化考虑对标准化需求迫切,催生了一批国际性、地区性和行业性的标准化组织,数量很多但又欠全面且权威性不足,所制订的标准彼此难以协调。国外物联网标准化零乱的局面也反映到国内,众多自称国家物联网标准组织使产业无所适从。为此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化的现状,政府出面组织物联网标准研究,强化对物联网标准的管理,尽快正式颁布物联网标准。正视在大多数与物联网有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我国参与很少的现状,协调国内有关单位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以物联网物体编码标识、解析体系等为重点,争取在物联网关键资源上我国的话语权。
关注安全评估
用物联网代替人对物品状态和环境的感知、帮助人的思维分析决策会更全面和更科学,但前提是感知器件都能正确反映物理世界的状况,而且决策分析软件有足够的专家经验和知识可参照。由于物联网在国内外尚无大规模应用,产品有一个成熟过程,也不能排除人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与破坏。感知器件和决策软件依赖进口,物联网能否自主可控成为心病,国产的感知器件和软件也并非完全可以信赖,产品的可靠性有待考验。物联网的设计需要充分注意到物联网的双刃剑的影响,网络部署上需要考虑自诊断、冗余与自愈。为此建议建立物联网产品认证制度,抓好物联网的应用试点,对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经过试点再推广应用,对重要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在立项时或至少在投入应用前需要进行第三方的安全评估。
促进寓军于民
传感器品种多,每一种规模不大,很多企业不愿承担开发风险。美国传感网开发源于军事应用,通过国防采购分担了企业研发风险,攻克了关键技术,积累了应用经验,再辐射到民用,以规模效应促使成本大幅下降,反过来又支援了国防建设。建议政府在部署物联网任务时统筹军口与民口项目,在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放松物联网的市场准入,鼓励民口企业承担物联网军品任务,在国防物联网应用工程和边境反恐物联网工程项目中吸收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参加,通过对国防项目的政府采购优先支持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军民融合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很广,但部门间或行业间的分割和封闭人为抬高了物联网应用的门槛。例如物联网在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交通涉及规划、城建、交通、公安、国土等多个部门,部门间如不协调将使智能交通难以优化,建议对涉及多部门的物联网应用项目要建立该地区主管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智能电网虽然长远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节能减排,但投资很大而短期回报不够,国有企业面临保值增值压力,如果没有国家项目支持,单纯企业行为动力不足。物联网的很多应用需要配套政策,还以智能电网为例,它有利于风电、光伏并网发电,但风电、光伏上网电价如果没有合理的补贴,智能电网的效益被打折扣,物联网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隐私的保护需要有相应法律保障,数字医疗也有赖于立法来支撑。总之,物联网的发展涉及体制改革、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撑以及人才培育等多方面,需要创新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