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更是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文章从社会环境、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总结了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指导性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指导
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来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具备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举足轻重。但随着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52万人。这就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将成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虽然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又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理念落后,自我认知缺失
正确的就业理念决定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在目标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 多数学生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妥善结合,严重缺乏对毕业以后人生路程的准备,对自己有多大潜能一概不知,到了毕业时就会出现就业恐慌现象。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抱有一种“赶集”的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结果造成许多毕业生有意向而没有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的现象。
2、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压力持续上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现在国家虽然已经限制了扩招,但是这些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扩招后,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5万,到2008年已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据统计2009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11万人。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会长期存在。高增长则会形成高存量,如若不考虑社会需求而与之脱节的话,则会造成存量膨胀,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3、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知识转化率低
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也很少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另一方面,现实情况表明,从大学学到的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缺乏联系。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但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4、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不少高校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造成毕业生“过热”,而部分相对冷门的专业,则减少招生或被砍掉,人才供应不足。供求失衡的尴尬现象已成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实行的是“严进宽出”模式。个别学校在奉行宽松的教育方式的同时忽略了管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业荒废。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渊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提供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招生、培养、就业是学生培养体系的三个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有的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资金和人员投人不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薄弱。
5、社会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录、用人才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在社会录用人才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不正之风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录用,优秀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岗位。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条件也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同时,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脾会的组织者以利益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很多用人单位观念不切实际,盲目要求离学历、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有失“三公”的就业原则。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合理就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难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才能有效地缓解较为严重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搞好毕业派遣工作。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首先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讲授、咨询、专题报告等形式,广泛宣传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案,规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明确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认真组织毕业生进行有关政策的学习和讨论,在此项工作中着力向毕业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的新变化。通过学习,使毕业生认清形势,掌握政策。其次是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毕业生做好思想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毕业生解决好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时机,顺利步入社会。
2、加强就业信息资料收集,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出击,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杜会的进步,信息的传递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要把毕业生信息的搜集与发布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将各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集中归类,采用就业信息发布栏或网络等形式向毕业生及时传递;其次,正确引导毕业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最后,为了让杜会进一步了解学校毕业生情况,应引发相应的《应届毕业生专业情况介绍》及各种宣传材料,尽可能多地介绍当年毕业生的情况,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毕业生洽谈会”的方式来进行就业指导。同时,为给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应及早下发《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供毕业生求职择业时使用。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要在工作中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推荐、签约工作,为使毕业生更快、更详细的了解到有关就业的各种信息,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还要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同事关系网、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为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良好就业环境,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3、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的多样化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而且要探索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具有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功能,而且起到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给予学习生涯规划指导;二年级给予职业素质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年级给予职场分析和求职准备指导;四年级主要给予应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指导等。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4、教学内容上要按照“大工程”教学理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
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文理兼容,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同时课程设置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接轨,在产学研上做好衔接,丰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在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增加启发式、互动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程教学,既锻炼了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的开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开展创业教育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民族生存发展之魂。要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则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投身创业。,从微观上来说,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强调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不断突破自我,一步一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开拓创业的能力和创新才能,是个人最具价值的能力。开展创业教育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辅导员工作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 Vol.26,No.6:192-194.
[2] 赵云猛.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Vol.2, No.5:72-73.
[3] 孙树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教育与职业.2004 No.3:43-44.
[4] 柳芳.学校职业指导的活动设计和学校的创业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2000,No.4:13-14.
[5] 石兰东,袁畅.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Vol.9 No.1:56-5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指导
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来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具备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举足轻重。但随着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52万人。这就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将成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虽然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又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理念落后,自我认知缺失
正确的就业理念决定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在目标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 多数学生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妥善结合,严重缺乏对毕业以后人生路程的准备,对自己有多大潜能一概不知,到了毕业时就会出现就业恐慌现象。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抱有一种“赶集”的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结果造成许多毕业生有意向而没有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的现象。
2、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压力持续上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现在国家虽然已经限制了扩招,但是这些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扩招后,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5万,到2008年已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据统计2009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11万人。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会长期存在。高增长则会形成高存量,如若不考虑社会需求而与之脱节的话,则会造成存量膨胀,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3、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知识转化率低
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也很少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另一方面,现实情况表明,从大学学到的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缺乏联系。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但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4、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不少高校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造成毕业生“过热”,而部分相对冷门的专业,则减少招生或被砍掉,人才供应不足。供求失衡的尴尬现象已成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实行的是“严进宽出”模式。个别学校在奉行宽松的教育方式的同时忽略了管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业荒废。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渊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提供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招生、培养、就业是学生培养体系的三个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有的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资金和人员投人不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很薄弱。
5、社会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录、用人才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在社会录用人才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不正之风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录用,优秀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岗位。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条件也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同时,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脾会的组织者以利益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很多用人单位观念不切实际,盲目要求离学历、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有失“三公”的就业原则。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合理就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难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才能有效地缓解较为严重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搞好毕业派遣工作。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首先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讲授、咨询、专题报告等形式,广泛宣传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案,规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明确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认真组织毕业生进行有关政策的学习和讨论,在此项工作中着力向毕业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的新变化。通过学习,使毕业生认清形势,掌握政策。其次是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毕业生做好思想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毕业生解决好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时机,顺利步入社会。
2、加强就业信息资料收集,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出击,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杜会的进步,信息的传递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要把毕业生信息的搜集与发布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将各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集中归类,采用就业信息发布栏或网络等形式向毕业生及时传递;其次,正确引导毕业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最后,为了让杜会进一步了解学校毕业生情况,应引发相应的《应届毕业生专业情况介绍》及各种宣传材料,尽可能多地介绍当年毕业生的情况,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毕业生洽谈会”的方式来进行就业指导。同时,为给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应及早下发《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供毕业生求职择业时使用。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要在工作中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推荐、签约工作,为使毕业生更快、更详细的了解到有关就业的各种信息,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还要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同事关系网、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为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良好就业环境,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3、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的多样化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而且要探索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具有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功能,而且起到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将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指导。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给予学习生涯规划指导;二年级给予职业素质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年级给予职场分析和求职准备指导;四年级主要给予应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指导等。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4、教学内容上要按照“大工程”教学理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
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文理兼容,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同时课程设置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接轨,在产学研上做好衔接,丰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在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增加启发式、互动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程教学,既锻炼了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的开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开展创业教育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民族生存发展之魂。要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则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投身创业。,从微观上来说,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强调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不断突破自我,一步一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开拓创业的能力和创新才能,是个人最具价值的能力。开展创业教育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辅导员工作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 Vol.26,No.6:192-194.
[2] 赵云猛.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Vol.2, No.5:72-73.
[3] 孙树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教育与职业.2004 No.3:43-44.
[4] 柳芳.学校职业指导的活动设计和学校的创业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2000,No.4:13-14.
[5] 石兰东,袁畅.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Vol.9 No.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