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显现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极为不利,因此教育制度改革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对自我提升、对家庭甚至对国家未来影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在末尾给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措施,并且结合实际例子和教材案例以及笔者实际经验,提出了几点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策略与研究
引言
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培养出的中小学生阶层与几十年前的教育系统产生脱节现象,学生无法从实践中得到知识反馈,空谈理论的现象层出不穷,而这大大降低其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就成了现代教育机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培养好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但影响自身发展,更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小学生接触的东西日益科技化、现代化,过度快餐式的多媒体新型文化正在影响新一代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思想架构,许多小学生思想成熟,行为举止会刻意模仿某些社交平台视频里的人物,这样的现象就与较为落后和过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产生了一些偏差和矛盾。培养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培训教育者创新教学方式,将课堂与现代网络文化和新兴科技相结合,通过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因为初级教育的受用群众思维成长的吸收能力较强,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系统制度的反馈也有助于教学者的创新改造[1] 。而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孩子创新思维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与家长有效沟通、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看待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还能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有助于从根源上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并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国梦”等文化的责任,培养其爱国精神,有效地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
二、教育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点,对换课堂与家庭角色
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对语文这一门学科的错误性观点,据笔者所调查,许多中小学生认为语文是“较为不重要”的一门学科,相比英语、数学等其他综合学科来看,语文学科在实际考试等成绩排名中展现出来的优势并不多,要使得学生从心中自发性的提升对文学的敬重和热爱,就应该实行翻转课堂,让学生拥有一份“我是老师”的责任感,并且不仅是在课堂上拥有倾诉自我观点的机会,在家庭中也应该有一份弘扬语文课堂重要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课文《观潮》,教学者就可以在读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样描述浪潮宏伟、声音巨大的句子时,利用多媒体黑板和音响播放近期钱塘江观潮实录影响,使得学生亲身感受课本所描写不出来的感官体验。
而教学者和家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角色,更多的作为倾听者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并且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提问和沟通,并给予适当的认可,例如教学者可以在课堂上实行“翻转课堂”,在课堂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任务,鼓励他们讲述自己去过的地方、讲述当地的人文风景,并且与同学们分享影片、视频等,鼓励学生表达、站上讲台发言,并且端正态度对其进行纠正和鼓励,绝非把其当作小孩子看待。
在家庭中,教学者可以布置学生给家长进行教学的任务,鼓励家长放下“什么都懂”的“造物主”态度,与学生共同提出疑问,共同学习,真正做到和学生交朋友,从全方位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并且认真倾听他人想法,提升其根源性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热爱[2] 。
(二)提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扩展课堂外能力培养
如今社会新闻关于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事故频发,许多学校不再被批准带领学生外出实践,这样其实不利于学生将语文课本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会造成学生们认为语文是一门不易理解并且不会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不必要去学习的学科。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生与实践生活的联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教学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语文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例如在课文《丝绸之路》中,写作者提到了非常多的古代传统工艺品和书画作品,但是在课本上,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完整的展示这些精美的国粹。此时教学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有关于丝绸之路的博物馆,打造“春游”的氛围,使得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将脑内印象与实际展品有融合过程,加深对课本的印象。通过较为专业的术语,拔高学生学习环境,提升其自豪感,并且鼓励学生在回家后向家人展示,这都有利于其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并创造创新。
如果教学者没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外出实践活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例如“3D展览”效果,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全方位地对博物馆、地图等外景进行参观,在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主动搜索语文课堂相关知识,向其普及文物修复、考古学科等课外知识,通过有趣新颖并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灌輸知识,引导其主动发展,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扩展学生吸收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学者不应当矫枉过正,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应该“怀柔”,引导其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健康成长。
(三)丰富奖励机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完善教学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教学参与者还应该完善奖惩机制,利用班级职务分配或者临时领导者等方式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在文言文两则的课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前一天布置好任务,组织一场话剧演出,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文言文的原意,在网络上对其来源、释义等进行搜索,并且准备道具,以便第二天的话剧评比[3] 。教学者则可以给予合理的奖励制度,并且在实际课堂评比中严肃端正,切实让学生端正自身态度,而不是仅仅认为是一场游戏。这样的合理评比奖励机制可以适度引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某种角度上提升其创造能力,采用合理奖励和惩罚机制规避学生侥幸心理,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程度。在四川某贫困山区的支教活动中,教学者发现每天班级都有80%的学生缺课,老师便到缺课学生家中询问原因,大部分学生则说:“我们认为班级没了我们依然可以上课,我们并不觉得我们自己很重要。”而教学者在后来的教学中分配给每一位班级成员课堂任务,并且强调这个班级缺了谁都不完整,都无法正常运作的中心思想后,班级缺课率大大下降,这就是学生参与感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者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任命临时演职人员、责任组长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处真实成人社会,提升其责任感的同时加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造离不开各个教学参与体的共同完善,教学者、教育部门、家长、学生只有拥有共同的目标才可以从根源上改变语文课堂的现状,才可能结合现代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得来的高新产物对教育系统进行反哺,从而使得教育这一经济社会所必需的根源性基础设施可以再一次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兴则社会兴,少年强则国强[4] 。
参考文献:
[1] 吕连姝.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7):152-152.
[2] 刘美丽.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8):67-67.
[3] 徐海志.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探索[J].才智,2018(13):177-177.
[4] 薛玉.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61):41-41.
(作者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策略与研究
引言
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培养出的中小学生阶层与几十年前的教育系统产生脱节现象,学生无法从实践中得到知识反馈,空谈理论的现象层出不穷,而这大大降低其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就成了现代教育机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培养好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但影响自身发展,更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小学生接触的东西日益科技化、现代化,过度快餐式的多媒体新型文化正在影响新一代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思想架构,许多小学生思想成熟,行为举止会刻意模仿某些社交平台视频里的人物,这样的现象就与较为落后和过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产生了一些偏差和矛盾。培养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培训教育者创新教学方式,将课堂与现代网络文化和新兴科技相结合,通过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因为初级教育的受用群众思维成长的吸收能力较强,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系统制度的反馈也有助于教学者的创新改造[1] 。而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孩子创新思维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与家长有效沟通、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看待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还能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有助于从根源上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并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国梦”等文化的责任,培养其爱国精神,有效地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
二、教育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点,对换课堂与家庭角色
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对语文这一门学科的错误性观点,据笔者所调查,许多中小学生认为语文是“较为不重要”的一门学科,相比英语、数学等其他综合学科来看,语文学科在实际考试等成绩排名中展现出来的优势并不多,要使得学生从心中自发性的提升对文学的敬重和热爱,就应该实行翻转课堂,让学生拥有一份“我是老师”的责任感,并且不仅是在课堂上拥有倾诉自我观点的机会,在家庭中也应该有一份弘扬语文课堂重要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课文《观潮》,教学者就可以在读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样描述浪潮宏伟、声音巨大的句子时,利用多媒体黑板和音响播放近期钱塘江观潮实录影响,使得学生亲身感受课本所描写不出来的感官体验。
而教学者和家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角色,更多的作为倾听者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并且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提问和沟通,并给予适当的认可,例如教学者可以在课堂上实行“翻转课堂”,在课堂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任务,鼓励他们讲述自己去过的地方、讲述当地的人文风景,并且与同学们分享影片、视频等,鼓励学生表达、站上讲台发言,并且端正态度对其进行纠正和鼓励,绝非把其当作小孩子看待。
在家庭中,教学者可以布置学生给家长进行教学的任务,鼓励家长放下“什么都懂”的“造物主”态度,与学生共同提出疑问,共同学习,真正做到和学生交朋友,从全方位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并且认真倾听他人想法,提升其根源性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热爱[2] 。
(二)提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扩展课堂外能力培养
如今社会新闻关于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事故频发,许多学校不再被批准带领学生外出实践,这样其实不利于学生将语文课本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会造成学生们认为语文是一门不易理解并且不会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不必要去学习的学科。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生与实践生活的联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教学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语文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例如在课文《丝绸之路》中,写作者提到了非常多的古代传统工艺品和书画作品,但是在课本上,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完整的展示这些精美的国粹。此时教学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有关于丝绸之路的博物馆,打造“春游”的氛围,使得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将脑内印象与实际展品有融合过程,加深对课本的印象。通过较为专业的术语,拔高学生学习环境,提升其自豪感,并且鼓励学生在回家后向家人展示,这都有利于其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并创造创新。
如果教学者没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外出实践活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例如“3D展览”效果,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全方位地对博物馆、地图等外景进行参观,在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主动搜索语文课堂相关知识,向其普及文物修复、考古学科等课外知识,通过有趣新颖并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灌輸知识,引导其主动发展,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扩展学生吸收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学者不应当矫枉过正,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应该“怀柔”,引导其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健康成长。
(三)丰富奖励机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完善教学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教学参与者还应该完善奖惩机制,利用班级职务分配或者临时领导者等方式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在文言文两则的课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前一天布置好任务,组织一场话剧演出,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文言文的原意,在网络上对其来源、释义等进行搜索,并且准备道具,以便第二天的话剧评比[3] 。教学者则可以给予合理的奖励制度,并且在实际课堂评比中严肃端正,切实让学生端正自身态度,而不是仅仅认为是一场游戏。这样的合理评比奖励机制可以适度引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某种角度上提升其创造能力,采用合理奖励和惩罚机制规避学生侥幸心理,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程度。在四川某贫困山区的支教活动中,教学者发现每天班级都有80%的学生缺课,老师便到缺课学生家中询问原因,大部分学生则说:“我们认为班级没了我们依然可以上课,我们并不觉得我们自己很重要。”而教学者在后来的教学中分配给每一位班级成员课堂任务,并且强调这个班级缺了谁都不完整,都无法正常运作的中心思想后,班级缺课率大大下降,这就是学生参与感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者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任命临时演职人员、责任组长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处真实成人社会,提升其责任感的同时加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造离不开各个教学参与体的共同完善,教学者、教育部门、家长、学生只有拥有共同的目标才可以从根源上改变语文课堂的现状,才可能结合现代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得来的高新产物对教育系统进行反哺,从而使得教育这一经济社会所必需的根源性基础设施可以再一次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兴则社会兴,少年强则国强[4] 。
参考文献:
[1] 吕连姝.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7):152-152.
[2] 刘美丽.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8):67-67.
[3] 徐海志.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探索[J].才智,2018(13):177-177.
[4] 薛玉.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61):41-41.
(作者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