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阿布拉莫維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展览。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展览为“凝视玛丽娜”。在这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行为艺术表演中,阿布拉莫维奇就像是对视者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当中,你可以回顾自我,亦可以投射他人。你在凝视一个事物的时候,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呈现,由凝视者对此来定义和联想。当你对它解读的时候,你占有主导性:当你在凝视一个人时,这个人也同样在凝视你。
【关键词】:对视;行为艺术;投射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c),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早年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2010年,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展览。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展览为“凝视玛丽娜”。从博物馆开门起,每天7个小时,每週6天,阿布拉莫维奇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与桌子对面的对视者相看无言。当我们在凝视玛丽娜时,玛丽娜也同时在凝视我们,这时的凝视是否可以达成自我心境的考验和测量?
一、凝视玛丽娜的背后是在投射自己或他人
你在凝视一个事物的时候,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呈现,由凝视者对此来定义和联想。当你对它解读的时候,你占有主导性:当你在凝视一个人时,这个人也同样在凝视你,此时你的主导性消失。当你意识到,你被凝视者占有主导性时,你被物化了。会感觉自己被看穿,造成自我消失。为了恢复自我,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避这样的对视。但是这样的对视如此诱人,以致于前来对视的人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前排起长长的队。
在这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行为艺术表演中,阿布拉莫维奇就像是对视者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当中,你可以回顾自我,亦可以投射他人。阿布拉莫维奇曾经说过,人们总是习惯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从未改变。但是她的行为艺术方式是,去做让她感到害怕的事情,去做她毫无预知的事情,去做从未有人尝试的事情。否则你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你自己。
在艺术家在场的第一天展演中,有一位亚裔女子抱着一个头戴帽子的小宝贝出现,她在玛丽娜面前的椅子上坐了许久。刚坐下来的时候眼眶似乎就含满了泪水。跟玛丽娜对视了一阵子后,她摘下了小宝贝头上的帽子,此时小宝贝头上的疤痕显露出来。然后又跟玛丽娜对视了一会后离开展馆。后来得知,这名女子的宝贝患有癌症,来艺术家在场的当天她带着她的孩子去做化疗,被告知她的孩子已经没有再做化疗的必要了。这就意味著孩子的生命可能就要到这里了。所以,当天当她抱着即将离开自己的孩子坐在玛丽娜面前时,更像是一种对孩子告别的心灵仪式。另一位前来对视的观众,每每即将排到他入座时,他就会让位给下一个观众,而他本人始终没有坐下来与玛丽娜对视。还有的人不止一次前来,最多的一个人来了二十一次。
二、凝视玛丽娜所属行为艺术表演的意义
在这个行为艺术的表演中,以凝视玛丽娜为主体。当对视者在凝视玛丽娜的同时,玛丽娜也在观看着对视者。此时,除了对视的双方,还有围观的人群,他们也在注视着对视的双方。我觉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每个人似乎都在看与被看,而每个人又忘乎掉被看,留下自己的注意力去看。说到对视者,一开始前来的人大多数是与艺术或多或少相关联的人。随着明星们陆续前来与玛丽娜对视,这场行为艺术被报导后,前来的观众主体逐渐向年轻人靠拢,他们甚至彻夜在展馆前排队。有的可能从未进过美术馆。这场艺术家在场的表演这时被赋予了流行性的主题。凝视的意义又发生了转变。
(一)玛丽娜在这场行为艺术中的心境变化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她在这场行为艺术的开始前,选择了两把没有扶手的椅子,这种椅子是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所以,她在坐了一阵子后,就感觉到身子极度疼痛。每天结束后,她都需要工作人员把她扶起才能离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也没有选择替换椅子,而是继续坚持,因为玛丽娜认为要尊重前来对视的每一位观众。不过中间仍穿插了一个小插曲。有一位乘坐轮椅的人前来与她对视。工作人员就不得不撤掉了她对面的椅子。而在她与他对视时,玛丽娜发现她并不能看到他是坐在轮椅上的,看到的上半身就跟之前看到的正常人没有区别。所以,此后玛丽娜决定撤掉了中间的桌子,只留下两张椅子放在那里。所以,就玛丽娜在与对视者的对视当中,她本人就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是需要克服身体的疼痛,也在观看不同的变化。
(二)凝视玛丽娜中对视者的能量、情绪与思考
玛丽娜为这场表演准备了三套不同颜色的服装,质地都非常厚实,因为要长时间坐在开放冷气的大厅中在初春时开始表演,所以保暖性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套服装为红色,玛丽娜说她希望借助红色来给予她能量。在开幕式时她就穿了这套红色的长裙,而在以后的对视中,玛丽娜发现对视者离开后都会留下一股能量,而这股能量可以给予她力量。为什么说对视者会留下能量离开?这种能量一定是正面的吗?我想,在就那些产生悲伤情绪的对视者而言,他们投射了自己释放了不好的情绪。有了新的心境,此刻不就是正能量在产生吗?而就那些开心的对视者或者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对视者,他们本身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冷静的态度不就是很好的能量吗?第二套服装是蓝色的,玛丽娜说蓝色可以让她冷静。毕竟在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作为一名艺术家更何况是女性行为艺术家,她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还是不容小看的。第三套服装是白色,简单纯净。就对视者而言,除了凝视玛丽娜的双眼,大面积的服装色彩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表演规则很简单,你只需要排队入场,然后坐在玛丽娜对面的椅子上,与玛丽娜进行持续的眼神交流,不可以与她进行对话。时间由对视者自己把控,看自己的意愿想坐多久都可以。所以,有的人坐了一分钟就离开了,有的人在这把椅子上坐了几个小时。对视时间长的人一般都是悲伤的情绪,难以抑制的泪水。可能他们需要这样一種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必然承受著一些难言的伤痛或压力。很明显,他们在这里在玛丽娜的身上产生了投射,联想起了悲伤的故事,让自己置入当中,留下泪水释放自己然后离开。对这些对视者而言,他们在当下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氛围中生活,需要去释放自己的压力。这样的行为艺术刚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自己可以以一个艺术的名义来缓解自己的压抑和情绪。就这些人群来看,这样的艺术家在场的行为艺术,让观众参与的行为还是可圈可点的。这里不排除有一部分人群,他们坐在玛丽娜对面与她对视时,没有这种悲情,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可能会笑也可能没有情绪的就离开。这样的对视在表面上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毕竟在展览馆的大厅中,四周都是围观的群众与嘈杂的人声,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投入的去凝视玛丽娜。不过,在长久看来,也许当下的无意识无意义,在以后可能会赋予新的含义。最好的结果是,可以通过这场凝视玛丽娜的表演为你带去思考。这点很重要,不仅仅是应用在这里,它适用于任何可以为你带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韦斯科特闫木子(译).《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金城出版社.2013年4月15日
[2]蔡青.《行为艺术现场》.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9月1日
[3]蔡青.《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1月1日
【关键词】:对视;行为艺术;投射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c),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早年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2010年,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展览。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展览为“凝视玛丽娜”。从博物馆开门起,每天7个小时,每週6天,阿布拉莫维奇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与桌子对面的对视者相看无言。当我们在凝视玛丽娜时,玛丽娜也同时在凝视我们,这时的凝视是否可以达成自我心境的考验和测量?
一、凝视玛丽娜的背后是在投射自己或他人
你在凝视一个事物的时候,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呈现,由凝视者对此来定义和联想。当你对它解读的时候,你占有主导性:当你在凝视一个人时,这个人也同样在凝视你,此时你的主导性消失。当你意识到,你被凝视者占有主导性时,你被物化了。会感觉自己被看穿,造成自我消失。为了恢复自我,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避这样的对视。但是这样的对视如此诱人,以致于前来对视的人在纽约现代艺术馆前排起长长的队。
在这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行为艺术表演中,阿布拉莫维奇就像是对视者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当中,你可以回顾自我,亦可以投射他人。阿布拉莫维奇曾经说过,人们总是习惯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从未改变。但是她的行为艺术方式是,去做让她感到害怕的事情,去做她毫无预知的事情,去做从未有人尝试的事情。否则你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你自己。
在艺术家在场的第一天展演中,有一位亚裔女子抱着一个头戴帽子的小宝贝出现,她在玛丽娜面前的椅子上坐了许久。刚坐下来的时候眼眶似乎就含满了泪水。跟玛丽娜对视了一阵子后,她摘下了小宝贝头上的帽子,此时小宝贝头上的疤痕显露出来。然后又跟玛丽娜对视了一会后离开展馆。后来得知,这名女子的宝贝患有癌症,来艺术家在场的当天她带着她的孩子去做化疗,被告知她的孩子已经没有再做化疗的必要了。这就意味著孩子的生命可能就要到这里了。所以,当天当她抱着即将离开自己的孩子坐在玛丽娜面前时,更像是一种对孩子告别的心灵仪式。另一位前来对视的观众,每每即将排到他入座时,他就会让位给下一个观众,而他本人始终没有坐下来与玛丽娜对视。还有的人不止一次前来,最多的一个人来了二十一次。
二、凝视玛丽娜所属行为艺术表演的意义
在这个行为艺术的表演中,以凝视玛丽娜为主体。当对视者在凝视玛丽娜的同时,玛丽娜也在观看着对视者。此时,除了对视的双方,还有围观的人群,他们也在注视着对视的双方。我觉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每个人似乎都在看与被看,而每个人又忘乎掉被看,留下自己的注意力去看。说到对视者,一开始前来的人大多数是与艺术或多或少相关联的人。随着明星们陆续前来与玛丽娜对视,这场行为艺术被报导后,前来的观众主体逐渐向年轻人靠拢,他们甚至彻夜在展馆前排队。有的可能从未进过美术馆。这场艺术家在场的表演这时被赋予了流行性的主题。凝视的意义又发生了转变。
(一)玛丽娜在这场行为艺术中的心境变化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她在这场行为艺术的开始前,选择了两把没有扶手的椅子,这种椅子是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所以,她在坐了一阵子后,就感觉到身子极度疼痛。每天结束后,她都需要工作人员把她扶起才能离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也没有选择替换椅子,而是继续坚持,因为玛丽娜认为要尊重前来对视的每一位观众。不过中间仍穿插了一个小插曲。有一位乘坐轮椅的人前来与她对视。工作人员就不得不撤掉了她对面的椅子。而在她与他对视时,玛丽娜发现她并不能看到他是坐在轮椅上的,看到的上半身就跟之前看到的正常人没有区别。所以,此后玛丽娜决定撤掉了中间的桌子,只留下两张椅子放在那里。所以,就玛丽娜在与对视者的对视当中,她本人就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是需要克服身体的疼痛,也在观看不同的变化。
(二)凝视玛丽娜中对视者的能量、情绪与思考
玛丽娜为这场表演准备了三套不同颜色的服装,质地都非常厚实,因为要长时间坐在开放冷气的大厅中在初春时开始表演,所以保暖性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套服装为红色,玛丽娜说她希望借助红色来给予她能量。在开幕式时她就穿了这套红色的长裙,而在以后的对视中,玛丽娜发现对视者离开后都会留下一股能量,而这股能量可以给予她力量。为什么说对视者会留下能量离开?这种能量一定是正面的吗?我想,在就那些产生悲伤情绪的对视者而言,他们投射了自己释放了不好的情绪。有了新的心境,此刻不就是正能量在产生吗?而就那些开心的对视者或者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对视者,他们本身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冷静的态度不就是很好的能量吗?第二套服装是蓝色的,玛丽娜说蓝色可以让她冷静。毕竟在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作为一名艺术家更何况是女性行为艺术家,她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还是不容小看的。第三套服装是白色,简单纯净。就对视者而言,除了凝视玛丽娜的双眼,大面积的服装色彩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表演规则很简单,你只需要排队入场,然后坐在玛丽娜对面的椅子上,与玛丽娜进行持续的眼神交流,不可以与她进行对话。时间由对视者自己把控,看自己的意愿想坐多久都可以。所以,有的人坐了一分钟就离开了,有的人在这把椅子上坐了几个小时。对视时间长的人一般都是悲伤的情绪,难以抑制的泪水。可能他们需要这样一種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必然承受著一些难言的伤痛或压力。很明显,他们在这里在玛丽娜的身上产生了投射,联想起了悲伤的故事,让自己置入当中,留下泪水释放自己然后离开。对这些对视者而言,他们在当下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氛围中生活,需要去释放自己的压力。这样的行为艺术刚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自己可以以一个艺术的名义来缓解自己的压抑和情绪。就这些人群来看,这样的艺术家在场的行为艺术,让观众参与的行为还是可圈可点的。这里不排除有一部分人群,他们坐在玛丽娜对面与她对视时,没有这种悲情,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可能会笑也可能没有情绪的就离开。这样的对视在表面上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毕竟在展览馆的大厅中,四周都是围观的群众与嘈杂的人声,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投入的去凝视玛丽娜。不过,在长久看来,也许当下的无意识无意义,在以后可能会赋予新的含义。最好的结果是,可以通过这场凝视玛丽娜的表演为你带去思考。这点很重要,不仅仅是应用在这里,它适用于任何可以为你带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韦斯科特闫木子(译).《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金城出版社.2013年4月15日
[2]蔡青.《行为艺术现场》.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9月1日
[3]蔡青.《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