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中“问题”是老师的预设,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又会给课堂带来五彩缤纷的生成,当“预设”撞上“生成”时,精彩由此呈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生成;预设
中图分类号:Q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063-01
小學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实施,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重于结果的指导思想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收获体会以及学生的创造潜能,一系列精彩的生成在此应运而生。如何处理这些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笔者谨以六年级“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比赛场次》为例与大家共研。
【情境描述】
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中经常会进行各种比赛,但对于每次应进行几场比赛学生却鲜少关注,《比赛场次》就是人人都能知道些什么,却又无法准确解决的数学问题。《比赛场次》通过引导学生将情境用数学语言,如列表、画图等表达出来,然后分析数据,采用“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这是在学生原有数学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难以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地探索这个问题,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激烈碰撞。
【课堂写真】
片段一:老师创设情境:六(1)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时老师提问:你打算从几个人开始研究?有学生喊道“10个人。”于是所有同学从“10个人”开始研究。
〖教师希望学生能有序地思考,以少入多,以简入繁,但多数学生选择直接研究“10人”。既然这样,老师就尊重学生直接研究“10人”,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但这样一来,培养归纳推理所需的过程性数据和经验感受就无从谈起了。要知道本课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才是其中的“渔”。〗
片段二: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看着学生认真研究的样子,老师暗自窃喜。但一圈的巡视下来,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用画图的方法进行研究,各种各样的连线令人眼花瞭乱,却没有一个同学采用列表的方法。不甘心地再转一圈,发现有位同学竟然用文字描写出来:A跟B比,再跟C、D、E、F比,B因为已经跟A比过了,所以B应该跟C、D、E、F比……老师无比纠结。
〖在第一学段,学生曾学过《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搭配问题是从两个不同的集合中分别取出一个事物组成一个组合,称为一种搭配,看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这些解决搭配问题所用的画图、列表等策略,在本节课同样适用。这里,老师根据顺迁移的思想,让学生运用以往的列表、画图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想法很好,殊不知道学生在思想紧张中只能搜索出印象最深刻、最直接的解决方法。专家说课堂应该教什么,“学生已经会的我们不教,教了学生学不会的不教”。在这里大部分的学生懂得用符号来表示比赛情况,可以不教,但列表的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必须授之以“渔”。〗
片段三:在学生展示交流各种解决“比赛场次”的方法时,老师提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思考片刻,竟还真有学生举手,答曰:“n×(n-1)÷2。”老师惊为天人,大肆地表扬之后,郑重地黑板上写下公式,让原创者解释公式的意义,请同学们举例进行反复验证,之后把比赛人数增加了三次,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交流。
〖对于这种能炫耀学生“聪明”的生成一直是老师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当遇到这样精彩的生成时,老师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坚持原来的预设呢?笔者觉得应数形结合,为刚才画图中的每一条线找到算式中位置,由形推数;再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在画图中如何形成的,由数寻形。〗
【分析研究】
(一)当“生成”脱离“预设”,是以学生为主还是引向预设?
在研究“10人”的比赛场次时,老师想让学生感受“10人”数据较大,可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但事与愿违。课堂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学目标为主?此时,老师可给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第一小组研究“4人”比赛场次,第二小组研究“5人”……结束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何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
(二)当“生成”逊于“预设”,是就此罢休还是奔向预设?
数学一直追求高效的课堂,但又要求老师少讲,需精讲,很多老师把握不准这个度,上公开课时就觉得应该尽量少讲。本课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运用了画图的方法,此时,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画图法蜘蛛网式的连线容易遗漏、重复,可将此整理成表格,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理出解题模型。因为“综合与实践”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三)当“生成”超越“预设”,是抓住精彩还是继续预设?
课堂中不经意生成的精彩是老师时刻在捕捉的,但当你抓住的时候就得决定课堂的走向,是跟着“生成”还是继续“预设”。在本课中,学生对于比赛场次有超越课本、超越预设的精彩表现,让老师在飘飘然当中继续往前走,引领全班同学进行验证、训练。但回过头来,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此,预设的方法或许比较麻烦,但是易于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为此笔者认为精彩生成应该抓住,但并不能脱离老师的预设。
真正精彩的“生成”来源于“预设性生成”,否则即为“鸡肋”。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生成;预设
中图分类号:Q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063-01
小學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实施,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重于结果的指导思想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收获体会以及学生的创造潜能,一系列精彩的生成在此应运而生。如何处理这些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笔者谨以六年级“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比赛场次》为例与大家共研。
【情境描述】
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中经常会进行各种比赛,但对于每次应进行几场比赛学生却鲜少关注,《比赛场次》就是人人都能知道些什么,却又无法准确解决的数学问题。《比赛场次》通过引导学生将情境用数学语言,如列表、画图等表达出来,然后分析数据,采用“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这是在学生原有数学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难以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地探索这个问题,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激烈碰撞。
【课堂写真】
片段一:老师创设情境:六(1)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时老师提问:你打算从几个人开始研究?有学生喊道“10个人。”于是所有同学从“10个人”开始研究。
〖教师希望学生能有序地思考,以少入多,以简入繁,但多数学生选择直接研究“10人”。既然这样,老师就尊重学生直接研究“10人”,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但这样一来,培养归纳推理所需的过程性数据和经验感受就无从谈起了。要知道本课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才是其中的“渔”。〗
片段二: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看着学生认真研究的样子,老师暗自窃喜。但一圈的巡视下来,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用画图的方法进行研究,各种各样的连线令人眼花瞭乱,却没有一个同学采用列表的方法。不甘心地再转一圈,发现有位同学竟然用文字描写出来:A跟B比,再跟C、D、E、F比,B因为已经跟A比过了,所以B应该跟C、D、E、F比……老师无比纠结。
〖在第一学段,学生曾学过《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搭配问题是从两个不同的集合中分别取出一个事物组成一个组合,称为一种搭配,看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这些解决搭配问题所用的画图、列表等策略,在本节课同样适用。这里,老师根据顺迁移的思想,让学生运用以往的列表、画图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想法很好,殊不知道学生在思想紧张中只能搜索出印象最深刻、最直接的解决方法。专家说课堂应该教什么,“学生已经会的我们不教,教了学生学不会的不教”。在这里大部分的学生懂得用符号来表示比赛情况,可以不教,但列表的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必须授之以“渔”。〗
片段三:在学生展示交流各种解决“比赛场次”的方法时,老师提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思考片刻,竟还真有学生举手,答曰:“n×(n-1)÷2。”老师惊为天人,大肆地表扬之后,郑重地黑板上写下公式,让原创者解释公式的意义,请同学们举例进行反复验证,之后把比赛人数增加了三次,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交流。
〖对于这种能炫耀学生“聪明”的生成一直是老师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当遇到这样精彩的生成时,老师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坚持原来的预设呢?笔者觉得应数形结合,为刚才画图中的每一条线找到算式中位置,由形推数;再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在画图中如何形成的,由数寻形。〗
【分析研究】
(一)当“生成”脱离“预设”,是以学生为主还是引向预设?
在研究“10人”的比赛场次时,老师想让学生感受“10人”数据较大,可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但事与愿违。课堂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学目标为主?此时,老师可给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比如第一小组研究“4人”比赛场次,第二小组研究“5人”……结束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何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
(二)当“生成”逊于“预设”,是就此罢休还是奔向预设?
数学一直追求高效的课堂,但又要求老师少讲,需精讲,很多老师把握不准这个度,上公开课时就觉得应该尽量少讲。本课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运用了画图的方法,此时,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画图法蜘蛛网式的连线容易遗漏、重复,可将此整理成表格,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理出解题模型。因为“综合与实践”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三)当“生成”超越“预设”,是抓住精彩还是继续预设?
课堂中不经意生成的精彩是老师时刻在捕捉的,但当你抓住的时候就得决定课堂的走向,是跟着“生成”还是继续“预设”。在本课中,学生对于比赛场次有超越课本、超越预设的精彩表现,让老师在飘飘然当中继续往前走,引领全班同学进行验证、训练。但回过头来,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此,预设的方法或许比较麻烦,但是易于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为此笔者认为精彩生成应该抓住,但并不能脱离老师的预设。
真正精彩的“生成”来源于“预设性生成”,否则即为“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