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窑变”之秘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窑变,一般是指瓷器在高温烧成过程中釉色发生特殊变化的现象。由于最初非有意为之,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类瓷器往往被视为“妖孽”而毁之。南宋周烽《清波杂志》记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荧惑缠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明清笔记中,也有一些对窑变(或曰“曜变”)传闻的记载。如提到官、哥二窑及吉州窑等窑变瓷器,“有同是质而遂成异质,有同是色而特为异色者”;有的状类蝴蝶、禽、鱼、麟、豹、鹿、象等;有的则“入窑变成玉”。至于窑变现象发生的原因,不得其解,只简单归之于“造化之责”。不过,因窑变时有发生,人们已渐渐习以为常,不再像过去那样觉得可怕了。明何孟舂《余冬续录摘抄内外篇》(卷四)记:“民间烧瓷,旧闻有一二变者,大者毁之,盏罂小者藏去,鬻渚富室,价与金玉等。”清朱彝尊在专门记述北京史迹掌故的《日下旧闻》中,提到明神宗时太后供奉“窑变观音”一则旧闻。这尊瓷观音为景德镇窑烧造,“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字,篆法宛然,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内,俾都人咸知敬礼。”
  钧瓷窑变历来为人津津乐道。金元以来的窑变紫红釉钧瓷,可说已是人们有意识追求的产物了。其釉色或浓或淡,色斑或聚或散,五彩交融,变幻多端。明清文献中出现的窑变釉色主要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胭脂斑、朱砂红、猪肝红、鸡血红、驴肝与马肺混色、深紫、葱翠青(鹦哥绿)、米黄、墨绿等。明张应文《清秘藏》说:“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古代钧瓷的釉色,大体可分为蓝、紫两类。蓝釉钧瓷多见单色釉制品,釉色有所谓天青、天蓝和月白等,也有蓝釉上饰紫红斑的品种;紫釉钧瓷以所谓“官钧”为代表,玫瑰紫、海棠红等窑变色釉,蓝紫交融,汗漫晕散,极为绚丽。所有钧釉均呈现出强弱不一的乳光(蓝色散射光)。研究结果表明,钧釉属于高硅低铝富磷玻璃相的石灰碱釉,由于磷酸在釉中极不容易溶解,促使其发生液相分离;不相混溶的多种玻璃相和气泡所引起的漫反射和折射,导致了釉的乳光效果。钧瓷的窑变现象,也就是釉的乳光层液相结构的不均匀性在视觉上的反映。
  五彩斑斓的窑变釉色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讲,在釉料里若是加入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特定条件的焙烧之后,釉面就会呈现某种固有色彩。如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铁的色釉,经过氧化焰——还原焰便会成为不同程度的青色;若是把氧化铜加入釉内,就可得到红色釉。钧窑就是利用铜、铁等氧化金属呈色的不同特点,掌握窑变规律,烧出多种釉色的。它的红色是由于氧化铜还原成红色胶体铜粒子散布在釉中所致,紫色则是由红釉与青釉相熔合而成。其传统工艺流程大体是这样的:先将铜片锻淬,刮取已氧化了的碎片,再研成细末,使用时将少许釉浆与其调和(氧化铜含量约为0.50-0.90%),涂以坯面,挂釉后于还原气氛中焙烧。也有采用分层挂釉的方法,即先在坯面上施一层青釉,再挂一层含有铜的釉,使之在烧成时产生交叉浑融的效果。红紫斑(即青釉点斑)品种,则是先将含有铜的釉,采用点、画或涂抹等手法施于器物坯体局部,然后再挂青釉焙烧。
  钧瓷窑变现象与乳光效果的产生,与烧成温度、气氛和冷却速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实践证明,同一种钧釉在低温慢速情况下烧成,呈青蓝色率高,并产生柔润如玉的光泽;如在高温快速条件下烧成,则成品光亮,紫红色率提高。古代钧瓷的烧成,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1260±20℃)采用延长烧成时间的工艺措施完成的。而钧釉液相分离正好易于在1200℃上下冷却过程中发生,这样就形成了它特有的乳光效果。
  窑变现象与乳光效果,是钧瓷的两个基本特征。为鉴赏家所称道的还有钧瓷的蚯蚓走泥纹(釉内出现的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系胎、釉在烧成过程中膨胀和收缩系数不同所致)、兔丝纹、蟹爪纹和金斑(黄色结晶。较少见)等。特别是蚯蚓走泥纹,属钧瓷独有。钧瓷这种失透性强,富有美妙质地效果的乳光釉与窑变色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具有耐人寻味的美感。
  钧窑窑变色釉以紫红色为主体,但在烧成过程中,铜的呈色极不稳定,即使烧成温度、气氛和冷却速率控制得很好,也会由于窑位、燃料甚至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所有产品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钧瓷烧造颇为不易,正如钧瓷产地流传至今的民谣所言:“窑工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窑变,使钧瓷的烧造变得既复杂而又简单。钧瓷讲究“土细、料细、坯干、窑干”;采用二次烧成工艺,即先素烧,再上釉复烧成器。而当一只只颇费工力的器坯涂上釉汁被码进炉膛,成败就都因了这神秘莫测的窑变。
  当然,窑变也并非“火之幻化,理不可晓”,人们通过实践,总是可以摸索到一定规律;现代科技更不难揭示它的奥秘。问题在于,科技追求的是规范,而钧瓷追求的是美,是艺术;符合科技要求的“完美之作”,艺术上可能并不足取,而艺术成功之处,可能正是技术上的缺陷。如从科技要求来看,完美的瓷器应是色面均匀,光泽度好,而钧瓷要求的却是色彩变化的节奏与韵律,是釉面的精光内蕴以及丰富美妙的肌理效果。这可以通过对古代钧瓷(主要指“早期钧瓷”和“官钧”)与其仿品的比较来说明。今天的仿钧制品,由于多数使用化学色料配釉,改用“气窑” (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窑炉),在高温快速条件下焙烧,窑温与气氛稳定,因而釉面光亮,色彩艳丽,“成品”率大为提高。从技术角度来看,现代仿品可说是较好地掌握了窑变色釉的烧成规律;还如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的仿钧制品,其釉面平整且具玻璃质光泽,不见开片和釉汁垂流之弊。《陶雅》有云:“雍正仿钧之品,紫色较褪而晕成一片,细若犀肤,瓷质清刚,雅非后来所能及。”而古代钧瓷由于配料欠精细等原因,釉面上往往出现棕眼、针孔或气泡,而且由于釉中混有其他氧化物而影响了色调的纯正。以科技标准衡量,雍正仿品以及现代仿品在瓷质和工艺上无疑优于古代钧瓷。但如果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带有“缺陷”的古代钧瓷更富有韵味与意趣,而“完美”的雍正仿品和现代仿品则不免显得单调乏味(今天的钧瓷艺人嫌其“穷气”)。科技与艺术的标准难以统一,因而窑变也就始终处于“经验”的层次上,罩着一层神秘色彩。据说,上世纪70年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领小分队来钧瓷产地河南禹州神厘镇推广“优选法”,拿这个窑变也无可奈何。富有魅力的事物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性的;一切工艺技术都是从限制中见自由。今天神厘镇的一些钧瓷老艺人,常常为烧不出古代钧瓷效果的东西而苦恼。他们认为,钧瓷的魅力就在于自然天成,如果一切都可以人为控制,像生产现代日用瓷那样烧造钧瓷,那么恐怕也就没有传统的钧瓷艺术了。可见,这些老艺人是深知钧瓷的。在他们对钧瓷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中,其实也包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认为,要想造出精良的器物,须“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里所说的“天时”“地气”,是指制约造物活动的自然因素,它们与“材美”“工巧”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人在造物活动中,除了要具备高超的技术和选取好的适用的材料外,还必须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表达出同样的造物思想。他认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其大意是说,天地之间,数以万计的事物,通过各种变化而形成完美无缺的世界,这恐怕不全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许多自然物通过人工作用后,又产生难以数计的、自然界本身没有的物。这天地间众多的物,“或假人力,或由天造”。人不能从外界干涉或代替自然界的行为,而只能顺应其固有规律,使天工与人工相协调,从而达到“人间巧艺夺天工”之妙境。
  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适应自然;在造物活动中,不是把人摆在与自然对象极端对立的位置,离自然越来越远,而是“善待”自然,通过技术技巧充分开掘其物质潜力。这种造物思想与道家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审美观是相通的。而我们不难察觉,钧瓷的旨趣中也显然包含了道家的审美观念。
  钧瓷就是钧瓷,它是人工与天工和谐融通的产物,它的品性和格调自古已定,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开发利用,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的美感,使之流于普通的现代工艺品。这个情况提醒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一定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过多依赖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提高,那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他文献
读李菊生的陶艺作品,初看不以为然,但细细品味,则如品香茗,清香徐来,耐看,经得起推敲。这是何故?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近李菊生和他的作品。  在陶瓷艺术迅速走俏市场的今天,李菊生的陶艺作品如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占尽风光,陶艺爱好者可以看到李菊生的作品以这种美丽的呈现,传达了作者在世风浮躁的环境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坚强人格。  李菊生从艺三十余载,油画造诣很高,曾在全国美展中获银奖,作
期刊
伦敦苏富比夏季拍卖会圆满结束    6月22—23日及28 29日,伦敦苏富比举办了“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和“当代艺术”两场夏季拍卖会。最终,“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1.121亿英镑,“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达4109万英镑。  “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拍卖会的51件拍品中,最为令人注目的作品是法国印象派之父爱德华·马奈的一幅自画像——《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估价在2000万一3000万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当代艺术陶瓷交易的火爆,从事当代艺术陶瓷创作、经营、收藏的爱好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谈论一个新事物——陶瓷艺术馆正在蓬勃兴起。“周国桢陶艺馆”就是最近新成立的一个,2009年11月28日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开馆。该馆的落成,对于安仁县的文化事业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同时,该馆的落成对于当代艺术陶瓷在非陶瓷产区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新成立的民营陶瓷艺术馆和国有陶瓷博物馆共同承担起了为
期刊
  
期刊
美国迪士尼(中国)公司加入上海世博会美国馆赞助商行列。迪士尼公司表示:“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向全世界展示其创新的绝佳舞台。迪士尼与世界各地的孩子和家庭有着独一无二的情感联系,向所有人传达着想象力、希望与成功。”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外国馆。早在以“进步的世纪”为主题的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出现了不朽的动画杰作——迪士尼米老鼠。迪士尼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而他和世博会也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在
期刊
我国使用青铜兵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夏代晚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但种类较少,主要有戈、戚、镞。商王朝建立后,军事成为了国家的一件大事。为了维护统治和进行征伐方国战争的需要,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因此用大量珍贵的青铜铸造成兵器装备军队。虽然经过战争的消耗,但是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商代青铜器中,除各种礼器外,青铜兵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  商代前期的青铜兵器以戈为主。同时已出
期刊
新中国的收藏热,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民众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发展为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有了闲情、闲时、闲钱,开始寻寻觅觅,到处寻宝。我所经营的正泰瓷社,就是在这样的形式下走上了经营当代艺术陶瓷的十年漫漫路。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艺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审美的体验,同时是作为一种投资获利方式。人们对当代艺术陶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从工艺品到艺术品,逐渐成
期刊
20世纪下半叶中同文人画传统因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的需要而遭冷落甚至否定,称之一度式微亦不为过。至少相当一部分老画家惘然不知所措,画了自己不很情愿的题材和不以为然的画法。在特殊时期老画家心里对传统对古人依然是敬畏、留恋的,他们想着法子曲折地表现自己喜爱的大自然,发挥中国画固有的特长,说是使命感也好,说是一种情结亦罢。如今作历史反省自然很有必要,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作为艺术家有非常
期刊
景德镇生产的历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彩瓷具有极高的价值,交易价格也极高,如伦敦佳士得2005年7月拍卖的元末明初青花“鬼谷出山”图罐约合人民币2.3亿元,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约合人民币1.22亿元,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约合人民币1.57亿元。这些“天价”古瓷,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可望不可及的。而且,古陶瓷
期刊
7月中旬,北京匡时对外发布:12月初即将举办的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20座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旧藏的明清铜炉将重上拍场。这批铜炉藏品自2003年易手后沉寂至今,因而,立即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2003年11月26日,在中国嘉德“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酞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中,21座铜炉悉数成交,成交额1179.2万元,成交均价超过56万元,“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行楷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