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也是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经典女性角色之一,评论界对其形象的定义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试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对玛格丽特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揭示其弑夫行为在心理学上的阐释。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玛格丽特;海明威;弗洛伊德
《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生活》讲述了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与妻子玛格丽特在狩猎师罗伯特·威尔逊的指导下在非洲两天一夜的打猎经过。富有却胆怯的丈夫麦康伯在打猎时因为害怕而逃走遭到了妻子玛格丽特的嘲讽和背叛;当麦康伯最终战胜恐惧、重获勇气时,玛格丽特却并没有为他感到高兴,并在他与野牛对峙的时候开枪打死了麦康伯。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玛格丽特这种弑夫行为的依据。
1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由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人格就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这三部分所组成:“本我”是指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们思绪的原始程序——即人类最原始的、想要满足本能冲动的愿望,遵循pleasure principle(快乐原则),注重追求个体在生物方面的需求,如满足自己的饥饿感和对性欲的需求,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形成,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用于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以合理的方式的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超我,则是指道德化的自我,是由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而形成,主要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即以道德的作用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已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格的整体,三者相协调,但也相互斗争。
2玛格丽特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分析
2.1玛格丽特的本我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外表虽然非常美丽,但是对待感情却并不忠贞的人。在看到自己的丈夫麦康伯因为胆怯而逃跑的时候,作为妻子的她非但没有给予丈夫鼓励反而嘲笑他是个胆小鬼;甚至在当天晚上还主动到威尔逊的营房献身给他,公然给自己的丈夫戴绿帽子。在面对麦康伯的质问时,她非但不感到羞愧还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她甚至威胁麦康伯:“如果你再说下去,我就会离开你。”可见玛格丽特是一个多么大胆、冷酷、反传统的女人。其本我即是她内心对独立自由以及性快乐的渴望和追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不断地通过偷情来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因为本我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虽然他们的婚姻更像是一场交易:“玛格丽特长得太漂亮了,麦康伯舍不得跟她离婚;麦康伯太有钱了,玛格丽特也不愿离开他。”所以即使他们有过不少次争吵、也总是有谣言说他们要散伙,但这都没有成为现实。但这并不代表麦康伯就可以控制她,完全占有她,她依旧是反叛的,独立的,可以放任自己跟威尔逊厮混、可以不理会丈夫对其出轨的质问。
2.2玛格丽特的自我
虽然玛格丽特嘲笑麦康伯的胆小懦弱,但她却也不能够接受重获勇敢、变得无畏后的麦康伯。因为这样一个新生的麦康伯意味着对她的挑战和威胁,重新获得男子气概而又富有的麦康伯很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懦弱地忍气吞声、纵容她的不忠,而是选择放弃她、跟她离婚,这是玛格丽特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对于重生的麦康伯,玛格丽特的反应是冷淡的,心情是复杂的;她的内心正因为在自己将要丧失她一直以来的主导权而感到恐惧和害怕。当麦康伯兴高采烈地告诉玛格丽特他确实变得勇敢了时,她没有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和欣喜。
在长达十余年的婚姻生活里玛格丽特已经习惯了这种婚姻状态以及她与麦康伯各自在这段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现在麦康伯突然变得勇敢也许就意味着这段一直由她占领主导地位的婚姻即将瓦解。正因为如此,她的自我让她做出了一个可怕的选择:在麦康伯与野牛对峙的时候,坐在车里的玛格丽特拿起了身边的手枪,开枪打死了麦康伯。
2.3玛格丽特的超我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道德准则,压抑着本我的本能冲动。当玛格丽特为了满足本我而开枪打死麦康伯、并遭到威尔逊的嘲讽时,玛格丽特的“超我”觉醒了。“这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哭着,她的脸已经变了样。”
面对麦康伯流血僵硬的尸体和威尔逊的指责,玛格丽特的“超我”占据了上风。此时的她,理性战胜了本能,她意识到自己开枪打死麦康伯这一行为的错误,内心因为“超我”所具有的的道德谴责作用而感到痛苦和绝望。因此面对威尔逊的嘲讽和指责她只能一遍遍地请求威尔逊“别说了”来逃避已经不能再承受良心的谴责和内心的痛苦,“超我”也在这时得到了体现。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可以发现弗洛伊德关于人性本我、自我、超我理論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生活》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的体现。对于本我快乐原则指导下的对自由、性快乐的追求;受本我驱使,自我所做出的开枪打死麦康伯的行为;受超我道德谴责而产生的负罪感,这三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矛盾,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于人性的描述。
参考文献:
[1]Hemingway,Ernest.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ons,1987.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王佐良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341.
[4]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钟晓菁.浅析海明威的女性形象创作——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玛格丽特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6]王晶.《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文学评论,2012(02).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玛格丽特;海明威;弗洛伊德
《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生活》讲述了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与妻子玛格丽特在狩猎师罗伯特·威尔逊的指导下在非洲两天一夜的打猎经过。富有却胆怯的丈夫麦康伯在打猎时因为害怕而逃走遭到了妻子玛格丽特的嘲讽和背叛;当麦康伯最终战胜恐惧、重获勇气时,玛格丽特却并没有为他感到高兴,并在他与野牛对峙的时候开枪打死了麦康伯。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玛格丽特这种弑夫行为的依据。
1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由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人格就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这三部分所组成:“本我”是指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们思绪的原始程序——即人类最原始的、想要满足本能冲动的愿望,遵循pleasure principle(快乐原则),注重追求个体在生物方面的需求,如满足自己的饥饿感和对性欲的需求,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形成,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用于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以合理的方式的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超我,则是指道德化的自我,是由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而形成,主要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即以道德的作用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已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格的整体,三者相协调,但也相互斗争。
2玛格丽特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分析
2.1玛格丽特的本我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外表虽然非常美丽,但是对待感情却并不忠贞的人。在看到自己的丈夫麦康伯因为胆怯而逃跑的时候,作为妻子的她非但没有给予丈夫鼓励反而嘲笑他是个胆小鬼;甚至在当天晚上还主动到威尔逊的营房献身给他,公然给自己的丈夫戴绿帽子。在面对麦康伯的质问时,她非但不感到羞愧还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她甚至威胁麦康伯:“如果你再说下去,我就会离开你。”可见玛格丽特是一个多么大胆、冷酷、反传统的女人。其本我即是她内心对独立自由以及性快乐的渴望和追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不断地通过偷情来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因为本我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虽然他们的婚姻更像是一场交易:“玛格丽特长得太漂亮了,麦康伯舍不得跟她离婚;麦康伯太有钱了,玛格丽特也不愿离开他。”所以即使他们有过不少次争吵、也总是有谣言说他们要散伙,但这都没有成为现实。但这并不代表麦康伯就可以控制她,完全占有她,她依旧是反叛的,独立的,可以放任自己跟威尔逊厮混、可以不理会丈夫对其出轨的质问。
2.2玛格丽特的自我
虽然玛格丽特嘲笑麦康伯的胆小懦弱,但她却也不能够接受重获勇敢、变得无畏后的麦康伯。因为这样一个新生的麦康伯意味着对她的挑战和威胁,重新获得男子气概而又富有的麦康伯很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懦弱地忍气吞声、纵容她的不忠,而是选择放弃她、跟她离婚,这是玛格丽特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对于重生的麦康伯,玛格丽特的反应是冷淡的,心情是复杂的;她的内心正因为在自己将要丧失她一直以来的主导权而感到恐惧和害怕。当麦康伯兴高采烈地告诉玛格丽特他确实变得勇敢了时,她没有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和欣喜。
在长达十余年的婚姻生活里玛格丽特已经习惯了这种婚姻状态以及她与麦康伯各自在这段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现在麦康伯突然变得勇敢也许就意味着这段一直由她占领主导地位的婚姻即将瓦解。正因为如此,她的自我让她做出了一个可怕的选择:在麦康伯与野牛对峙的时候,坐在车里的玛格丽特拿起了身边的手枪,开枪打死了麦康伯。
2.3玛格丽特的超我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道德准则,压抑着本我的本能冲动。当玛格丽特为了满足本我而开枪打死麦康伯、并遭到威尔逊的嘲讽时,玛格丽特的“超我”觉醒了。“这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哭着,她的脸已经变了样。”
面对麦康伯流血僵硬的尸体和威尔逊的指责,玛格丽特的“超我”占据了上风。此时的她,理性战胜了本能,她意识到自己开枪打死麦康伯这一行为的错误,内心因为“超我”所具有的的道德谴责作用而感到痛苦和绝望。因此面对威尔逊的嘲讽和指责她只能一遍遍地请求威尔逊“别说了”来逃避已经不能再承受良心的谴责和内心的痛苦,“超我”也在这时得到了体现。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可以发现弗洛伊德关于人性本我、自我、超我理論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幸福生活》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的体现。对于本我快乐原则指导下的对自由、性快乐的追求;受本我驱使,自我所做出的开枪打死麦康伯的行为;受超我道德谴责而产生的负罪感,这三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矛盾,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于人性的描述。
参考文献:
[1]Hemingway,Ernest.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ons,1987.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王佐良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341.
[4]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钟晓菁.浅析海明威的女性形象创作——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玛格丽特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6]王晶.《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文学评论,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