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关键的三分钟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怎么跟员工订目标、打考核、说想法或聊感觉,一直是担任主管的最爱与最痛,特别是近年来,职场新鲜人(有人统称为80后或戏称为草莓族)在职场上的比例越来越高,对担任管理工作的主管,也形成一股新的挑战。即使多年担任主管的人,也总是处在“人际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矛盾中而不易取舍。扮演一个“人际导向”的、比较倾向于会“做人”的主管,要求部属做事时,往往被员工七折八扣的响应、推拖拉弄得执行缓慢;反之,扮演一个“目标导向”、比较倾向于要求“做事”的主管,在做人方面往往因为工作的要求,让部属讨厌或恨之入骨,失去民心又造成人才流失。那么主管在这个过程中,要“鱼与熊掌兼得”有没有可能呢?
  大部分的企业,施行正式绩效考核的频率是一年或半年,较少数的企业才会以季或月为考核的频率。考核的频率太低,失去了及时性;考核的频率过高,动员的行政成本又无法负荷。我们都同意考核与奖惩要能兼具及时与具体的重要性,那么主管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与行政成本兼顾”,有可能吗?
  早在198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迄今销售超过350万册的管理经典书——《一分钟经理》( The One Minute Manager),它的概念很浅显易懂,被经理人奉为圭臬。它告诉我们:经理人每天只要好好利用这关键的三个一分钟,就能做好对员工的管理与沟通工作。
  第一个一分钟:与员工设定工作的目标
  第二个一分钟:对员工纠正不好的表现
  第三个一分钟:对员工赞赏良好的表现
  
  这三个一分钟,形成了关键的三分钟,它的重点是:一、每天、每周或至少每个月例行性的施行,不要间断;二、不需要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要精简扼要;三、以共同目标为起始、具体的工作改善要求与纠正表现不良介于其中,以赞赏优异的表现作为结尾,使员工最后在一个愉快且受到肯定的双向沟通中划下句点,留下努力以赴的正面印象。
  这关键的三分钟,它的精髓在于短、持之以恒,目标导向与人际导向兼顾、工作目标制订与成果考核具备,它化繁为简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让主管与部属的沟通,搭上一个良好的桥梁。其实,它更遵循了绩效考核的最重要原则——“绩效考核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绩效考核是为提升工作绩效,所采取的必要指导与纠正手段,而非只是为了打完考绩,然后按照考绩的结果,用来作为调薪、升迁或发奖金的计算目的所用。这道理听来行云流水、理所当然,不幸的是,大部分公司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务实地执行,可惜的是,他们完全将考核当作最终“目的”来进行运用,以致于考核对员工来说,只是在工作期末结束的时候,得到表现肯定或是打击挫折,甚至于是在期末的时候,给员工来个大惊奇(因为考核结果超乎个人的认定!)而不是在最需要工作管理执行的过程中,适时的得到指引或纠正。这种考核的效果,对工作表现好、获得考核佳的员工无异于锦上添花,而表现不良、获得考核等级差的员工,形同遭到落井下石。考核被当成目的在使用,而不被当成一种及时性矫正的手段在运用,在管理上是失去意义的。
  心理学系专业的人都知道,要做好谘商的工作,最关键的部分,不光是要能清晰地表达,而更要仔细地倾听。许多担任老板或主管的人,常常犯下这样的错误: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所以即使常常与员工沟通,也不过是让你的员工,很不厌其烦地再次了解你的想法,对他们而言,往往是老生常谈,左耳进右耳出,除了耽误他们的工作外,不过是老板发薪水来让员工听训。作为一个主管,有透过这些冗长的沟通,更了解你的员工吗?有搜集到想听到的建言吗?有提供实时而有价值的工作指导吗?有简单的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吗?有清楚的传达工作改善的要求吗?有建立共同认同的目标吗?这是个大问号!
  作为一个专业经理人,终其在职场生涯工作的数十年,都从未间断的在做管理的工作,但是要能管理得好、管理得恰如其分、兼具管理效益与效率,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与自省,这是终其一生不间断的成长过程与课题。而这三分钟的内容又该是什么呢?它应该是我们所曾经学习到的知识与走过的经验,经过思考整理产生出来的看法、建议、方式,特别是与被管理的员工沟通你的想法或感觉。什么是感觉?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是身体的直接感受,高兴、难过、生气、伤心、想哭、好恶等等。亲友间的对话,与管理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沟通过程中,常常是在谈自己的感觉,而大部分的时候,并不期待或不需要我们给他什么建议,只是单纯地表示他的情感,这时我们若能“认同他的感觉”,对方一定会有心情被击中的快感。但是,在与亲友交换感觉的时候,我们通常越过了认同对方感觉的这一层,而迅速直接给他们,我们脑袋里的想法或建议,对方的感觉没被认同,长期下来容易在沟通上产生障碍,这与管理的对话是完全相反不一样的。如果在管理对话的过程中,加诸过多的感觉,而不是想法与具体的建议,那这种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例行性的管理好关键的三分钟以外,担任主管的人,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他们还必须“从不同脑袋,找最佳答案”。主管负责带领团队,每天遭逢的问题千头万绪,有些并非过去经验与知识所能提供解决答案,迫使主管必须不断思考,并运用不同背景的人找出最佳答案。许多主管习惯扮演万事通,就是不管问题的宏观视野或微观执行,都一副“问我就对了”的无所不能,这不但是非常危险的,还会扼杀了员工的思考与创意,因为他们万事问老板就对了,老板都有主意,只有老板的主意才是对的,因为官大学问大。
  主管必须把自己训练成这样的人:脑袋里仿佛分门别类地装置各式各样的档案,一按键,有用的信息随时跳出来帮忙。企业管理团队决策时,往往也是仰赖已有的经验做判断,然而全球化或经济状况的丕变,改变了世界的竞争模式,各领域间的疆界逐渐消逝,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邀请艺术背景的员工加盟管理团队、Google任用天文学博士、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引入人类学家协助观察分析。不同脑袋进入公司所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已经成为创新的关键。
  管理关键的三分钟,照表操课,让正确的管理沟通成为习惯,从此,主管与员工都不再视彼此间的沟通与工作考核为畏途。(作者系安元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
其他文献
说到未来学,就不能不提起托夫勒和奈斯比特。这两位职业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在上世纪给全世界勾勒出了未来的发展轮廓。他们的预言,对管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尔文 · 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名气相当大,作为一名社会批评家,他在20世纪70~80年代以《未来的冲击》发动了对时代的冲击,以《第三次浪潮》掀起了社会性浪潮,迅速在全球走红,其后又以《权力的转移》揭示了管理的变革机制。美国的埃森哲
期刊
2011年4月5日,周二,晴,清明节。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兄弟仨祭拜完祖宗,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如果说做企业二十多年来有所欣慰,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双亲健在、兄弟情谊均好。我的母亲已93岁,父亲也是91岁。我们(哥)仨还都团结在一起,为大午集团共谋事业。  今年大年初三,照习俗,我们哥仨约好一起祭祖。我看到周围一些家庭失和的乡亲,连祭祖烧纸,都是一个在坟东头,一个在坟西头,不聚首。比较起这些乡亲
期刊
丹尼尔·雷恩(Daniel A. Wren,1932年1月8日—),是研究管理思想史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生平几乎不为人所知,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著作来了解他。他对管理学的贡献在于管理思想的史学梳理,其学术成就以《管理思想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第5版改名为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一书而出名。  1932
期刊
当了多年“甩手掌柜”的好利来总裁罗红回来了。  此次回归就是要给好利来真正注入一个长远发展上的灵魂上的动力。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认真管理好利来了,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失误,甚至是一个错误。我回来,是因为我想通了一件事,盲目地引进西方的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是错误的。它使我们偏离了本来该有的航向。我回来,就是要重新确立好利来的文化和价值观,带回到它应该有的方向上去。”好利来总裁罗红说。     有文章
期刊
“每当我顺利的时候,上帝与我同在;每当我困难的时候,上帝,您在哪里?为什么沙滩上只留下一个人的脚印?噢……我明白了,每当我困难的时候,是上帝背着我走了过来,沙滩上留下的是上帝的脚印。”  这是百龙绿色科技企业总公司董事长孙寅贵先生十几年前在美国看到的一则碑文。如今,他用这则碑文勉励自己。确实,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果去掉做礼拜、饭前祷告这些形式的话。他说:“你还是要读懂上帝的心才行。”  孙寅贵
期刊
“我自己做的馒头,我自己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饿死了我都不会吃的。”  这是供货上海华联超市的馒头厂一名工人的“自白”。  “瘦肉精”的硝烟尚未散尽,人们对三聚氰胺的旧事记忆犹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不同场合呼吁:“企业家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窥一斑而见全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丑闻也迅速增多,这些丑闻让人们感到国内企业为了经济利益置他人安危于不顾的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开
期刊
出生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Columbia, Missouri)。  进入密苏里大学,学习工业管理与人事管理。  参军,在美国空军任上尉(served as a lieutenant personnel officer at the Squadron)。  完成学业,获得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科学学士学位。  获得密苏里大学劳工关系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aste
期刊
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大都知道两句话。一句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另一句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前一句是克罗齐(Bendetto Croce)说的,强调我们不可能真正还原历史,我们所认识到的历史,是立足于当前的认识水平、采用当前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对过去历史的解释。后一句是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说的,强调历史的非客观性,我们能够把握的历史,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对过去历史的观照。概括
期刊
我们谈经营会说“做生意之前先做人”;谈治理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常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所以中国人的社会总是创业特别多;企业常是上层级、下网络的结构,企业内常有一些不同形式的自组织,如挂靠、承包,总是充斥着派系、抱团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集体规避层级制的管理;企业总是结成网络,合作共荣,商帮如温州帮,小企业网络如义乌模式,还有中心–卫星外包网,以及一镇一产业的产业网……  这些本
期刊
“面对各个城市的消费者,团购网站如何将服务做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知名团购企业——窝窝团CEO徐茂栋先生表示。  “团购行业中不乏个体户,甚至一个人都可以开一个小的团购网站,但是要想真正服务数亿网民,成就大事业,长远地发展下去,需要的是沃尔玛式专业、系统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让用户团购得放心、踏实。”    沃尔玛模式成就窝窝团核心优势  作为行业知名的团购企业,窝窝团的发展脚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