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根据需要让孩子分小组讨论,主张老师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孩子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小班数学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实践,小班数学课堂中小组活动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1.要求不清,合作自由
听课时常常看到,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场面看起来相当热闹。
想一想:在这样嘈杂的情况下,孩子们能安静地思考吗?能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吗?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样的合作太自由化。有的小组你在说他也在说,谁也没有听清楚谁在说什么,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时间久了,孩子们拿到问题后不是先思考,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养成随意插嘴的习惯;有的小组,思维活跃的说个不停,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根本沾不上边,后来也就自己玩自己的。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对策和建议是:
(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4人为宜,保证每个小组的竞争实力均衡;并且给4个学生编号,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形成集体智慧。
(2)低年级,尤其一年级刚进来的新生是不会小组合作的。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训,让学生明确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再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内,每个孩子的能力有差异,为了培养孩子的信心,应该给每个孩子担任小组长的机会。
(3)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合作之后,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老师要评价及时,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记得有一次听课:二年级的“认识直角”。课前,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材料袋,里面有圆片、小棒和一个活动角。让学生根据直角的特征,选择一个喜欢的材料,做一个直角。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积极性很高,只见学生有的折一折,有的摆一摆,好像都在积极探究……可是一会儿老师就喊停,接着用课件展示做角的三种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感知知识的过程,可是总觉得处理得有些不妥当。
第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和讨论。其实,孩子特别喜欢动手操作的过程,可是我们平时总是担心本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宁愿给孩子少一点时间操作,也不想浪费做题时间。殊不知,给孩子探索的过程才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相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熄灭。
第二,没有发挥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反馈交流的作用。既然是小组成员每人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那么每个人的操作是不一样的,如果成员相互之间不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跟单独一个人学习有什么两样呢?操作完了以后,组际间也没有反馈展示的过程,而是老师揭示了结果,试想这样教学,与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不可否认,这样的合作在当前课改前提下有“追星”之嫌,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
3.合作学习,不能泛滥
曾经听一节二年级“认识方向”的课,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共4次,占用将近25分钟。
这节课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自悟自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有些课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自己弄明白,就能独立完成该课题学习。
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和长期熏陶。因此,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应该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体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身份参与讨论,讨论时应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使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出现明显破绽时,给予提示。
第三,教师要参与学生直接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梳理归纳,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问题分歧过大,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理解过于肤浅、讨论意犹未尽,哪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对不同问题就可以区别对待,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到每个问题的合理答案。
总之,教师作为“引线人”,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及时帮助,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是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发挥的作用。
通过实践,小班数学课堂中小组活动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1.要求不清,合作自由
听课时常常看到,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场面看起来相当热闹。
想一想:在这样嘈杂的情况下,孩子们能安静地思考吗?能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吗?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样的合作太自由化。有的小组你在说他也在说,谁也没有听清楚谁在说什么,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时间久了,孩子们拿到问题后不是先思考,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养成随意插嘴的习惯;有的小组,思维活跃的说个不停,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根本沾不上边,后来也就自己玩自己的。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对策和建议是:
(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4人为宜,保证每个小组的竞争实力均衡;并且给4个学生编号,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形成集体智慧。
(2)低年级,尤其一年级刚进来的新生是不会小组合作的。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训,让学生明确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再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内,每个孩子的能力有差异,为了培养孩子的信心,应该给每个孩子担任小组长的机会。
(3)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合作之后,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老师要评价及时,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记得有一次听课:二年级的“认识直角”。课前,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材料袋,里面有圆片、小棒和一个活动角。让学生根据直角的特征,选择一个喜欢的材料,做一个直角。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积极性很高,只见学生有的折一折,有的摆一摆,好像都在积极探究……可是一会儿老师就喊停,接着用课件展示做角的三种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感知知识的过程,可是总觉得处理得有些不妥当。
第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和讨论。其实,孩子特别喜欢动手操作的过程,可是我们平时总是担心本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宁愿给孩子少一点时间操作,也不想浪费做题时间。殊不知,给孩子探索的过程才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相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熄灭。
第二,没有发挥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反馈交流的作用。既然是小组成员每人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那么每个人的操作是不一样的,如果成员相互之间不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跟单独一个人学习有什么两样呢?操作完了以后,组际间也没有反馈展示的过程,而是老师揭示了结果,试想这样教学,与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不可否认,这样的合作在当前课改前提下有“追星”之嫌,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
3.合作学习,不能泛滥
曾经听一节二年级“认识方向”的课,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共4次,占用将近25分钟。
这节课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自悟自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有些课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自己弄明白,就能独立完成该课题学习。
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和长期熏陶。因此,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应该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体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身份参与讨论,讨论时应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使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出现明显破绽时,给予提示。
第三,教师要参与学生直接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梳理归纳,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问题分歧过大,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理解过于肤浅、讨论意犹未尽,哪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对不同问题就可以区别对待,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到每个问题的合理答案。
总之,教师作为“引线人”,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及时帮助,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是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