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腾讯110平台2019年10月9日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書》(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仅在2019年上半年,该平台受理的中老年人受骗举报就超过2万次。其中,97%的受骗者有资金损失,损失金额过万的占7%。什么样的中老年人容易被骗?中老年人最易掉进什么样的骗局里?大数据带您了解全貌。
◆特点:51~55岁被骗金额最大
白皮书分析,45~50岁的“70后”是网络诈骗重灾区,受骗占比超过65%,位居榜首。51~55岁的“60后”人均被骗金额最大。无论在哪个年龄段,男性受骗的占比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受骗占比逐渐减小,而女性上当的概率日益增加。45岁以上女性的受骗比例远高于青年女性。
◆套路:先获取信任,再下手
腾讯110平台发现,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容易使中老年人“中招”,这3种诈骗手法合计占比超60%。
交易诈骗,依然主要利用中老年人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离不开保健品、免费健康讲座等“关键词”。
返利诈骗,以可获得多倍返还、可返还高价值商品等为噱头,引诱受害人支付金钱参加活动。有的骗局还利用了中老年人的同情心。
交友诈骗,是双方在网络社交平台结识、通过日常聊天建立“好友”关系后,骗子借助“好友”关系,以过生日要祝福、突发情况借钱、推荐虚假理财产品等方式实施的诈骗。其中,最常见的是索借钱财类,占比高达84%;而被骗金额最高的是诱导投资类,人均损失在万元以上,最高达到10万元以上。
先获得信任,再诱导诈骗,是欺诈中老年人的惯用套路。58岁的朱先生在网上看到一个金融投资广告,介绍中称,“有专业老师分析指导,保证35%的收益”。一开始,朱先生也心存疑虑,但当对方发来公司营业执照、工作证照片等资料后,他开始对这项“投资”动心。诈骗团伙先让朱先生在指定平台做了几次小额投资,小赚了一把;等朱先生进行大额投资后,这个平台就再也打不开了,朱先生的钱打了水漂。
◆预防:7个“坑”小心陷入
白皮书总结了中老年人被骗的7大特点:易被洗脑买保健品、易被蒙蔽、易被虚假投资利诱、难辨“公检法”身份真伪、被借钱易忽略核实身份、同情心易被利用、易落入兼职圈套。
比如,中老年人遭遇的仿冒诈骗中,仿冒熟人朋友的多达46%。中老年人安全意识不足,面对“亲友”网上借钱时,常常忽略身份核实。其实,虽然看到朋友的姓名、照片,但账号背后是否为朋友本人难以直接判断,最好电话联系朋友予以确认。
腾讯110提示中老年人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随意泄露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信息;链接不乱点、软件不随意安装,定期杀毒、检测设备状况;付款码数字不要告诉他人,更不要将付款码截图发给他人;到实体店购物,付款前不要打开二维码,谨防他人用手机当“扫码枪”盗刷银行资金;网购或充值要到官方渠道,防止第三方恶意扣费;转账可设置延时到账,一旦发现被骗,及时拨打报警或客服电话。
近日,一张“扫码免费听马未都讲故宫”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传播。随后,艺术专栏作家、收藏家马未都本人发布辟谣声明:“请大家千万不要上当,也不要帮助骗子传播……”
有不少微信群宣称提供免费公开课,实际情况却是骗取点击量,或是提供与课程毫不相关的信息。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周浩律师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部分公众号的违法之处在于虚假宣传,引人误解,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规定。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也可以要求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惩处。
(摘自《快乐老人报》2019年10月14日,聂勇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