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导入
抒情,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纯客观地描写对象,或爱或恨,或喜或怒,或反对或赞成,或蔑视或崇敬,总有自己一定的感情和态度,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抒情。抒情要求具体生动、真挚健康,服从主题的需要。抒情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抒情就必须真实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真实地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有感而发,缘情、缘事、缘理而发。常言道“言为心声”,要想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必先陶冶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热爱的情感状态、入微的体察状态、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超然的审美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笔下生情,笔下留情,笔下传情,也才能用笔去点亮平凡而高尚的思想。
技法指津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描述人物或生活事件时,直接站出来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它既不需选择某个客观对象来抒情,也不必严格按照事物发展先后次序进行抒情,常常一下笔就能让情从自己的喉咙里冲出来,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感。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稱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因为情的发现。可能来源于一个景、物和事,也可能来源于很多景、物和事,还可能先有某种情,而后见到某种景、物和事,契合先有之情,甚至还有可能为了抒发某种情,而虚构一种景、物和事。“情因物生,物因情显”,这是个复杂化合过程。但不管怎样,在抒情散文中,如果要借物(包括景、人、事)抒情,就必须把物选准。
2.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3.咏物寓情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要注意选择对象,一要选择“这个里头蕴蓄着那个”,“含有象征意味”的对象(叶圣陶语);二要选择自己最了解、亲身体验过的对象;三要选择生动、形象、美好的客观对象来写。
4.记叙议论法。就是在记叙或议论中抒情。记叙中的抒情,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送儿子北去念书,为儿子买橘子,穿铁道,跳下爬上,那个过程,不但拨弄起作者的情感之弦,也把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议论中的抒情,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作者论述刘和珍的反抗精神和爱国精神,就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动人心弦,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美文链接
指尖上的父爱
成健
我的父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自留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带晚干农活,他的双手因此磨砺得十分粗糙。
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倘若我抓不紧滑倒了,再从泥水里爬起来时,等着我的还是那根手指,绝不会多出一根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我在小学五年级听了父亲一年的语文课。听过父亲讲课的学生都知道,父亲有个标志性的姿势。“你们给我听清楚这一点!”每当讲到关键的地方,说着这话的同时,父亲总是将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食指高高举过头顶,于是全班几十双眼睛就聚焦在那指尖上,而父亲强调的知识点就铭刻在了我们脑海里。父亲批改我的作文时,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面批,我作文里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当他都不会放过,他的手指点到作文本上,戳到我脑门上,让我紧张得直冒汗。现在我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一年。
上了初中以后,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一段时期,我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手指,直到那年我到县城参加高考。七月骄阳似火,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荫下一直等到我们走出来。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蓦然回头,校门口人头攒动,却有一根手指高高伸出,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立刻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考上大学离家的那一天,父亲给我买了一双新皮鞋,那是我的第一双皮鞋。父亲说我的脚码已经和他的一般大了,他试过那双鞋,很合适。新鞋有点紧,我穿的时候,父亲用那粗大的右手食指当鞋拔,可是费了好大劲也不行。我笑笑说:“您的手指头在里面,我的脚后跟就只能在外面了。”父亲抚了抚有点疼痛的手指,也乐了。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结束,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父亲送我到火车站。我挤上火车在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离家远行,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听到车窗上“笃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窗外,指尖敲着窗子。然后,他凑上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写着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要我多往家里写信,我重重地点点头,却不知道他有没有看清楚。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是怕我在千里之外心情落寞,有什么心事写信跟家里人说说会好些。
在风雨人生中,每当感到孤独和迷惘,我总会想起父亲的手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牵引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指点过我,曾经在大考前树起我的信心,曾经在旅途中敲响我的心窗。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手指蹒跚学步时,我才体会到,我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而是全身心的爱,从指尖上传递过去,源源不断。
(选自《新民晚报》2011年1月14日,有删改)
赏析
《指尖上的父爱》娓娓道出的虽是寻常小事,然而与父亲“交往”的那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作,读者无不宛若如亲历。文章之所以能够写得如此动人,除了精彩的细节,动人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线索的巧妙安排。想一想,在几十年的人生路上,“我”与父亲的故事那会是何其丰富!怎样才能够将那一个个宛如珍珠的故事,自然地串起来呢?作家想到了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手指”为重点,引出了一幕幕动人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时手指牵出的关爱,小学时手指饱含的严厉,少年时手指默默的鼓励,青年时手指写出的深情,无不翩然而至。就在这些平淡而质朴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沉浓郁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抒情,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纯客观地描写对象,或爱或恨,或喜或怒,或反对或赞成,或蔑视或崇敬,总有自己一定的感情和态度,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抒情。抒情要求具体生动、真挚健康,服从主题的需要。抒情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抒情就必须真实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真实地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有感而发,缘情、缘事、缘理而发。常言道“言为心声”,要想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必先陶冶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热爱的情感状态、入微的体察状态、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超然的审美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笔下生情,笔下留情,笔下传情,也才能用笔去点亮平凡而高尚的思想。
技法指津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描述人物或生活事件时,直接站出来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它既不需选择某个客观对象来抒情,也不必严格按照事物发展先后次序进行抒情,常常一下笔就能让情从自己的喉咙里冲出来,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感。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稱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因为情的发现。可能来源于一个景、物和事,也可能来源于很多景、物和事,还可能先有某种情,而后见到某种景、物和事,契合先有之情,甚至还有可能为了抒发某种情,而虚构一种景、物和事。“情因物生,物因情显”,这是个复杂化合过程。但不管怎样,在抒情散文中,如果要借物(包括景、人、事)抒情,就必须把物选准。
2.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3.咏物寓情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要注意选择对象,一要选择“这个里头蕴蓄着那个”,“含有象征意味”的对象(叶圣陶语);二要选择自己最了解、亲身体验过的对象;三要选择生动、形象、美好的客观对象来写。
4.记叙议论法。就是在记叙或议论中抒情。记叙中的抒情,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送儿子北去念书,为儿子买橘子,穿铁道,跳下爬上,那个过程,不但拨弄起作者的情感之弦,也把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议论中的抒情,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作者论述刘和珍的反抗精神和爱国精神,就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动人心弦,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美文链接
指尖上的父爱
成健
我的父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自留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带晚干农活,他的双手因此磨砺得十分粗糙。
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倘若我抓不紧滑倒了,再从泥水里爬起来时,等着我的还是那根手指,绝不会多出一根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我在小学五年级听了父亲一年的语文课。听过父亲讲课的学生都知道,父亲有个标志性的姿势。“你们给我听清楚这一点!”每当讲到关键的地方,说着这话的同时,父亲总是将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食指高高举过头顶,于是全班几十双眼睛就聚焦在那指尖上,而父亲强调的知识点就铭刻在了我们脑海里。父亲批改我的作文时,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面批,我作文里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当他都不会放过,他的手指点到作文本上,戳到我脑门上,让我紧张得直冒汗。现在我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一年。
上了初中以后,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一段时期,我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手指,直到那年我到县城参加高考。七月骄阳似火,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荫下一直等到我们走出来。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蓦然回头,校门口人头攒动,却有一根手指高高伸出,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立刻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考上大学离家的那一天,父亲给我买了一双新皮鞋,那是我的第一双皮鞋。父亲说我的脚码已经和他的一般大了,他试过那双鞋,很合适。新鞋有点紧,我穿的时候,父亲用那粗大的右手食指当鞋拔,可是费了好大劲也不行。我笑笑说:“您的手指头在里面,我的脚后跟就只能在外面了。”父亲抚了抚有点疼痛的手指,也乐了。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结束,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父亲送我到火车站。我挤上火车在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离家远行,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听到车窗上“笃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窗外,指尖敲着窗子。然后,他凑上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写着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要我多往家里写信,我重重地点点头,却不知道他有没有看清楚。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是怕我在千里之外心情落寞,有什么心事写信跟家里人说说会好些。
在风雨人生中,每当感到孤独和迷惘,我总会想起父亲的手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牵引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指点过我,曾经在大考前树起我的信心,曾经在旅途中敲响我的心窗。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手指蹒跚学步时,我才体会到,我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而是全身心的爱,从指尖上传递过去,源源不断。
(选自《新民晚报》2011年1月14日,有删改)
赏析
《指尖上的父爱》娓娓道出的虽是寻常小事,然而与父亲“交往”的那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作,读者无不宛若如亲历。文章之所以能够写得如此动人,除了精彩的细节,动人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线索的巧妙安排。想一想,在几十年的人生路上,“我”与父亲的故事那会是何其丰富!怎样才能够将那一个个宛如珍珠的故事,自然地串起来呢?作家想到了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手指”为重点,引出了一幕幕动人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时手指牵出的关爱,小学时手指饱含的严厉,少年时手指默默的鼓励,青年时手指写出的深情,无不翩然而至。就在这些平淡而质朴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沉浓郁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