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当前幼儿缺乏自信的原因有很多,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培养;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5.1
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在幼儿园里也有不少孩子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够活泼。家长们都非常担心,但又无从下手,只有干着急的份,“老师,你说这孩子是怎么回事,我从来都没说过他笨,可他就是那么不自信,让他去做点什么事,他总是说:‘我不会’,你说怎么办呢?”其实,这些家长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曾想过:“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没有关系呢”。孩子缺乏自信心有很大的原因,都是在于家长给了孩子太多的约束、照顾,不舍得让孩子动手去做。那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不用过分保护和溺爱、包办代替;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二、不能过多批评;不要让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否则,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倾向于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产生无助与自卑感,缺乏自信。
三、不要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不要让孩子难以达到父母过高的要求而否定,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转为自卑。
四、不能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这样使孩子自卑。
五、要让孩子有动手、动脑、操作、探索的机会。如果缺乏积极思考、实践的机会,孩子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否则,会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自信,其实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字眼。我作为一个老师兼妈妈,扪心自问我有没有给予孩子自信?那么,应该怎样帮孩子建立自信呢?
一、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榜样。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决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畏难情绪。因为孩子像是父母身边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自信来源于父母言传身教。
二、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相信孩子虽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我有服务,如3—4岁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鞋袜、入厕、依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到5—6岁可以进一步让孩子自己盥洗、洗小件衣物,如袜子等。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嫌孩子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对,甚至干脆不让孩子插手。否则不得剥夺了孩子学习,发展机会,更是无异在向孩子暗示:你没有能力做好这些而丧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处处依赖别人的不良心理。
(二)让孩子分担适当的家务。
孩子虽小,但也应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擦擦桌子、摆摆碗筷、摘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烂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来”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长认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并主动去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尝试、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这一点,家长应常说“你能行”这句话,并尽量满足孩子“我自己来”的需求。中央电视台在《生活空间》中曾报道过一名3岁幼儿,她看见妈妈在用拖把拖地,她也抢着去拖,聪明的妈妈便让她扶着拖把的一端,也来拖了几下,满足了她的要求,并使她感到“我行”。这种信任的感觉对孩子很重要,是自信的基础。两年后,中央电视台在《生活空是》又一次报道了那个幼儿,这时5岁的她已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思维活跃、胆大、有主见、活泼开朗。
三、多给孩子一些赏识、鼓励。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就是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把自己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说,他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道。按说作为家长应该发火了,可是他并没有发火。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勾,错的地方却不打叉,并发自肺腑地对她说:“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哟!”8岁的小女儿听了这些话,自豪极了,于是越做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得多。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那年,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并出版。消息见报后,不少残疾儿童被送到周弘门下,周弘用“赏识”教育的方法,使这些儿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周弘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所有的人都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先生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很忧伤地向请求说:“我的孩子傻乎乎的,什么也不会,怎么办呢?请先生到敞舍教教他吧。”铃木先生去了,请孩子随便拉一道曲子。实际上,孩子什么曲子都不懂,但总算是拉了。铃木便夸这个孩子“拉得好”。孩子用惊奇的眼光盯着铃木。铃木又对他说:“这个曲子我们一起拉一遍。你会吗?”“会的”“那好哇,我们俩就一块儿拉吧。”合拉一阵之后铃木又说:“现在你一个人拉一遍吧。”孩子又认认真真地把整首曲子拉完了。铃木觉得他是个很认真很老实的孩子,就夸他说:“拉得很好哇!”可是孩子母亲说:“铃木先生,真令我吃惊,你还夸他,怎么可以对孩子说慌呢。”其实,铃木并没有说慌,他是在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过了许多年后,这个孩子真的成了当地有名的小提琴手。
周弘的“赏识”教育与铃木先生的“鼓励”教育、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多多给予孩子赏识、赞美、肯定、鼓励。这样才能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地往前走。
而作为一个老师兼家长,更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对幼儿的保护要适度;懂得勉励幼儿;创设机会,培养成功意识;重视幼儿的每一个成绩;以适当的标准,正确评价幼儿。
参照文献:
《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陆惠萍.中国广播影视影像出版中心出版
《幼儿健康心理八十大题》.钱曹.《幼儿教育》2000年10期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培养;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5.1
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在幼儿园里也有不少孩子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够活泼。家长们都非常担心,但又无从下手,只有干着急的份,“老师,你说这孩子是怎么回事,我从来都没说过他笨,可他就是那么不自信,让他去做点什么事,他总是说:‘我不会’,你说怎么办呢?”其实,这些家长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曾想过:“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没有关系呢”。孩子缺乏自信心有很大的原因,都是在于家长给了孩子太多的约束、照顾,不舍得让孩子动手去做。那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不用过分保护和溺爱、包办代替;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二、不能过多批评;不要让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否则,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倾向于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产生无助与自卑感,缺乏自信。
三、不要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不要让孩子难以达到父母过高的要求而否定,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转为自卑。
四、不能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这样使孩子自卑。
五、要让孩子有动手、动脑、操作、探索的机会。如果缺乏积极思考、实践的机会,孩子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否则,会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自信,其实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字眼。我作为一个老师兼妈妈,扪心自问我有没有给予孩子自信?那么,应该怎样帮孩子建立自信呢?
一、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榜样。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决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畏难情绪。因为孩子像是父母身边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自信来源于父母言传身教。
二、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相信孩子虽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好自我有服务,如3—4岁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鞋袜、入厕、依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到5—6岁可以进一步让孩子自己盥洗、洗小件衣物,如袜子等。放手让孩子去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嫌孩子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对,甚至干脆不让孩子插手。否则不得剥夺了孩子学习,发展机会,更是无异在向孩子暗示:你没有能力做好这些而丧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处处依赖别人的不良心理。
(二)让孩子分担适当的家务。
孩子虽小,但也应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擦擦桌子、摆摆碗筷、摘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烂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来”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长认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并主动去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尝试、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这一点,家长应常说“你能行”这句话,并尽量满足孩子“我自己来”的需求。中央电视台在《生活空间》中曾报道过一名3岁幼儿,她看见妈妈在用拖把拖地,她也抢着去拖,聪明的妈妈便让她扶着拖把的一端,也来拖了几下,满足了她的要求,并使她感到“我行”。这种信任的感觉对孩子很重要,是自信的基础。两年后,中央电视台在《生活空是》又一次报道了那个幼儿,这时5岁的她已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思维活跃、胆大、有主见、活泼开朗。
三、多给孩子一些赏识、鼓励。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就是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把自己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说,他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道。按说作为家长应该发火了,可是他并没有发火。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勾,错的地方却不打叉,并发自肺腑地对她说:“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哟!”8岁的小女儿听了这些话,自豪极了,于是越做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得多。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那年,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并出版。消息见报后,不少残疾儿童被送到周弘门下,周弘用“赏识”教育的方法,使这些儿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周弘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所有的人都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先生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很忧伤地向请求说:“我的孩子傻乎乎的,什么也不会,怎么办呢?请先生到敞舍教教他吧。”铃木先生去了,请孩子随便拉一道曲子。实际上,孩子什么曲子都不懂,但总算是拉了。铃木便夸这个孩子“拉得好”。孩子用惊奇的眼光盯着铃木。铃木又对他说:“这个曲子我们一起拉一遍。你会吗?”“会的”“那好哇,我们俩就一块儿拉吧。”合拉一阵之后铃木又说:“现在你一个人拉一遍吧。”孩子又认认真真地把整首曲子拉完了。铃木觉得他是个很认真很老实的孩子,就夸他说:“拉得很好哇!”可是孩子母亲说:“铃木先生,真令我吃惊,你还夸他,怎么可以对孩子说慌呢。”其实,铃木并没有说慌,他是在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过了许多年后,这个孩子真的成了当地有名的小提琴手。
周弘的“赏识”教育与铃木先生的“鼓励”教育、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多多给予孩子赏识、赞美、肯定、鼓励。这样才能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地往前走。
而作为一个老师兼家长,更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对幼儿的保护要适度;懂得勉励幼儿;创设机会,培养成功意识;重视幼儿的每一个成绩;以适当的标准,正确评价幼儿。
参照文献:
《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陆惠萍.中国广播影视影像出版中心出版
《幼儿健康心理八十大题》.钱曹.《幼儿教育》200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