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如何才能从人力资源的集合体,转变为凝聚人心的大社区。
在客户、员工有越来越多选择权的背景下,构建“社区精神”无疑对保持组织活力和战斗力有重要作用。“社区精神”并不否认领导力,而恰恰逐步接近领导力的真相——强制性权力削弱后,如何领导一个能响应市场和顾客的变化的组织。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在领导力、社区精神和公民意识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放到这个结构中来理解企业的“社区精神”,乃是一种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
数十年来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神化了CEO的作用,却贬低了企业里其他人的角色,好像他们只是些可以替代的大宗商品,一旦股价下跌,这部分人力资源马上就会被“精简整编”。
崇尚个人主义当然无可厚非,它能带来前进的动力、激发领导力、促进个人发展。但是,光靠个人主义是不够的。人类是群居动物,如果没有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系统,我们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就是“社区”存在的意义,社区就像是一种社会黏合剂,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共同追求更大的利益。
社区中的人们除了关心自己的工作,还会去关心同事,关心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既是地理上也是其他意义上的位置),而这些关心又转而赋予他们以能量。
可以看到,我们最为钦佩的一些公司,例如塞氏企业(Semco)、蒙德拉贡联合公司(Mondragon)、皮克斯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社区的烙印。
年轻有为的公司通常具备这种社区精神。这样的公司正处于成长期,充满活力,乐意为员工付出,就像一个大家庭。然而,随着公司日趋成熟,想要保持这种社区精神就难了。增长速度放缓,公司政治滋生,世界不再是一片花团锦簇。当然在一些社会性团体中——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合作机构——社区精神可能更容易保持,这也许是因为此类工作更有凝聚力,员工也更加投入。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狂热信奉个人主义的世界,太多的公司和组织已经丧失了社区精神。
很多伟大的企業,以及他们极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精神,正随着社区精神的消失而土崩瓦解。
那么,公司如何才能从人力资源的集合体,转变为凝聚人心的大社区?或者说,英雄式的领导如何才能转变为参与式的管理?
在这方面,我和我的同事开设了一些经理人培养和组织发展的课程,从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在组织中创建社区,最好先从一些忠诚奉献的经理人小群体入手。
职场学习与绩效专家彼得·布洛克(Peter Block)曾指出,要创建强大的社区,进行小团体培训,要比依靠出色的领导力培训或者个人培训更有效。
有一些公司在自己的培训中心进行团体培训,如GE。还有一些公司,如汉莎航空和LG,则把经理人送去参加“国际实践管理教育项目”,该项目由麦吉尔大学和一些兄弟院校共同开发的。
当管理者开始交流并反思各自体会时,社区意识便在这些群体中萌芽了。
如今,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乱,工作带来的压力让人无暇三思而后行。实际上,今天的管理者最需要这样的团队:放慢脚步,潜心反思。那个客户对我们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在理解公司战略时为什么遇到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在相互了解时为什么困难重重?
反思会带来深刻的见解,从而激发一些小规模行动,进而演变为宏大的战略。我们通常认为,战略就是由高层制定,由基层执行的。而我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战略都源自一些小规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则来自组织各层级员工的一些小创新。
传统的组织理论将CEO置于金字塔尖。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座埃及金字塔顶端的情形吧,金字塔里面发生的事情,你一无所知;地面上发生的事情,你也看不太清,因为你离他们太远了。相比之下,一个开放的层级体系会将管理者置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成为联结运营和战略层面的重要桥梁。
中层经理尤其适演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既能了解运营中的细枝末节,又能洞悉公司的总体愿景,因此他们最清楚组织中哪些地方需要变革。在这群忠诚奉献的人手上,一个小小的创新萌芽都会发展成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或重大变革,这常常令我赞叹不已。
这些先锋团队在推动变革的过程中,也成为其他群体的榜样,从而使社区意识传遍组织。一旦大家意识到社区精神不仅对组织大有裨益,而且能惠及自己,这种精神自然会蔚然成风。当然,社区精神的传播离不开领导层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持,培育社区意识的努力很少能坚持下去。
在客户、员工有越来越多选择权的背景下,构建“社区精神”无疑对保持组织活力和战斗力有重要作用。“社区精神”并不否认领导力,而恰恰逐步接近领导力的真相——强制性权力削弱后,如何领导一个能响应市场和顾客的变化的组织。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在领导力、社区精神和公民意识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放到这个结构中来理解企业的“社区精神”,乃是一种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
数十年来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神化了CEO的作用,却贬低了企业里其他人的角色,好像他们只是些可以替代的大宗商品,一旦股价下跌,这部分人力资源马上就会被“精简整编”。
崇尚个人主义当然无可厚非,它能带来前进的动力、激发领导力、促进个人发展。但是,光靠个人主义是不够的。人类是群居动物,如果没有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系统,我们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就是“社区”存在的意义,社区就像是一种社会黏合剂,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共同追求更大的利益。
社区中的人们除了关心自己的工作,还会去关心同事,关心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既是地理上也是其他意义上的位置),而这些关心又转而赋予他们以能量。
可以看到,我们最为钦佩的一些公司,例如塞氏企业(Semco)、蒙德拉贡联合公司(Mondragon)、皮克斯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社区的烙印。
年轻有为的公司通常具备这种社区精神。这样的公司正处于成长期,充满活力,乐意为员工付出,就像一个大家庭。然而,随着公司日趋成熟,想要保持这种社区精神就难了。增长速度放缓,公司政治滋生,世界不再是一片花团锦簇。当然在一些社会性团体中——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合作机构——社区精神可能更容易保持,这也许是因为此类工作更有凝聚力,员工也更加投入。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狂热信奉个人主义的世界,太多的公司和组织已经丧失了社区精神。
很多伟大的企業,以及他们极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精神,正随着社区精神的消失而土崩瓦解。
那么,公司如何才能从人力资源的集合体,转变为凝聚人心的大社区?或者说,英雄式的领导如何才能转变为参与式的管理?
在这方面,我和我的同事开设了一些经理人培养和组织发展的课程,从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播种:从小群体入手
在组织中创建社区,最好先从一些忠诚奉献的经理人小群体入手。
职场学习与绩效专家彼得·布洛克(Peter Block)曾指出,要创建强大的社区,进行小团体培训,要比依靠出色的领导力培训或者个人培训更有效。
有一些公司在自己的培训中心进行团体培训,如GE。还有一些公司,如汉莎航空和LG,则把经理人送去参加“国际实践管理教育项目”,该项目由麦吉尔大学和一些兄弟院校共同开发的。
二、发芽:交流反思产生
当管理者开始交流并反思各自体会时,社区意识便在这些群体中萌芽了。
如今,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乱,工作带来的压力让人无暇三思而后行。实际上,今天的管理者最需要这样的团队:放慢脚步,潜心反思。那个客户对我们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在理解公司战略时为什么遇到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在相互了解时为什么困难重重?
三、抽枝:中层经理最适合
反思会带来深刻的见解,从而激发一些小规模行动,进而演变为宏大的战略。我们通常认为,战略就是由高层制定,由基层执行的。而我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战略都源自一些小规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则来自组织各层级员工的一些小创新。
传统的组织理论将CEO置于金字塔尖。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座埃及金字塔顶端的情形吧,金字塔里面发生的事情,你一无所知;地面上发生的事情,你也看不太清,因为你离他们太远了。相比之下,一个开放的层级体系会将管理者置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成为联结运营和战略层面的重要桥梁。
中层经理尤其适演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既能了解运营中的细枝末节,又能洞悉公司的总体愿景,因此他们最清楚组织中哪些地方需要变革。在这群忠诚奉献的人手上,一个小小的创新萌芽都会发展成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或重大变革,这常常令我赞叹不已。
四、繁茂:离不开领导层的支持
这些先锋团队在推动变革的过程中,也成为其他群体的榜样,从而使社区意识传遍组织。一旦大家意识到社区精神不仅对组织大有裨益,而且能惠及自己,这种精神自然会蔚然成风。当然,社区精神的传播离不开领导层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持,培育社区意识的努力很少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