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的经济越来越显现出其特点。作为地方大学,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合河北经济特点的人才,我们必须对“本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为繁荣区域经济提供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区域经济 京津冀一体化
一、引言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30多年。伴随着经济的改革,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些旧的院校的升级,新院校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大批的人才。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改革步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其中,最大改革力度之一就是一批“本三”院校的建立。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级劳动者,给了很多年轻人上大学的机会。这也就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所以,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改革以满足社会需求。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并在中央提出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在经济上和京津一起发展,河北不能光靠地理优势,还要有其他优势才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优势。这无疑对为本省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提出了要求,即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河北经济的特点,为繁荣区域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高等教育改革是繁荣区域经济的需要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如何给自身有一个确切的定位,以繁荣河北的经济?这给担负着为河北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提出了要求。目前,推进京津冀发展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自主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首都北京的产业已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特征,天津的产业呈现高端制造和技术集约特征,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未来一个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的重要阶段。因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河北,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现在北京的企业已经拉开了外迁的序幕,如首钢、北汽、凌云公司等企业已落户到河北。河北要想抓住这一机遇,甩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使本区域经济升级换代,这就要求必须要有相适应的人才以满足需求。这就为地方大学指出了具体的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三、对“本三”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符合人才梯次的规律
综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分层化是一个普遍趋势。对于我们这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容置疑的。回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变为大众化的过程,虽然暂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显现了一些弊端。职业技术学校数量变少,一些专科升成本科院校,扩招也集中在本科,即所谓的“本三”。一些地方大学也把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使得高等教育只追求高学历,好名声,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初衷,脱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情。学生、家长追求高学历——分数低花高价上“本三”,学校追求好名声——重科研轻教学。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一般院校的本科学生尤其是“本三”学生难就业,而劳动力市场缺乏技能型的高级劳动力。地方大学把进985、211作为自己的目标。因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师资队伍、录取生源的差异,根本无法达到这一目标,使得地方大学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更失去了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人才的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梯次的,就像金字塔形的。处于塔尖的高、精尖人才由985、211大学来培养,处于塔中部位的由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而处于宽厚的塔基部分人才由地方一般大学及职技院校来培养。不同层次的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让高等教育回归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理性轨道上来。
四、对“本三”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具备各种基础及基本条件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政策层面的支持,二是受众的接受。通俗讲就是要有国家决策层或管理层的支持,同时还要能获得被改革人群的支持和接受。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其一,教育部已提出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这就相当于有了尚方宝剑。其二,在就业市场上,河北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河北作为高考大省,以2013年为例,高考人数44.98万人,录取率已达85.08%,本科录取率44.37%。因河北无985高校,仅有两所211高校,所以大部分学生进入了地方普通大学和“本三”的大学,所以在受众人数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其三,河北的本三院校一般都是挂靠在某一本科大学的,和挂靠的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些本科大学都有着自己的学生训练中心及实验中心。同时,各大学都有着很多合作的工厂企业,完全有能力保证学生的实习环节。在师资上,好多教师都有生产一线及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不用培训或稍加培训就可上岗,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五、结论
要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在各个领域进入到强国行列。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各个区域经济强大了,经济总量才能强大,才能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证。高等教育则担负着为繁荣经济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日报,2014—4—1.
[2]李铁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李铁映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3]刘晖,张灵.“以学生为中心”的地方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心城市大学的NSSE-China数据.高等育研究,2013(12).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区域经济 京津冀一体化
一、引言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30多年。伴随着经济的改革,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考制度的恢复,一些旧的院校的升级,新院校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大批的人才。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改革步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其中,最大改革力度之一就是一批“本三”院校的建立。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级劳动者,给了很多年轻人上大学的机会。这也就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所以,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改革以满足社会需求。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并在中央提出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在经济上和京津一起发展,河北不能光靠地理优势,还要有其他优势才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优势。这无疑对为本省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提出了要求,即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河北经济的特点,为繁荣区域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高等教育改革是繁荣区域经济的需要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如何给自身有一个确切的定位,以繁荣河北的经济?这给担负着为河北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提出了要求。目前,推进京津冀发展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自主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首都北京的产业已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特征,天津的产业呈现高端制造和技术集约特征,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未来一个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的重要阶段。因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河北,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现在北京的企业已经拉开了外迁的序幕,如首钢、北汽、凌云公司等企业已落户到河北。河北要想抓住这一机遇,甩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使本区域经济升级换代,这就要求必须要有相适应的人才以满足需求。这就为地方大学指出了具体的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三、对“本三”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符合人才梯次的规律
综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分层化是一个普遍趋势。对于我们这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容置疑的。回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变为大众化的过程,虽然暂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显现了一些弊端。职业技术学校数量变少,一些专科升成本科院校,扩招也集中在本科,即所谓的“本三”。一些地方大学也把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使得高等教育只追求高学历,好名声,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初衷,脱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情。学生、家长追求高学历——分数低花高价上“本三”,学校追求好名声——重科研轻教学。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一般院校的本科学生尤其是“本三”学生难就业,而劳动力市场缺乏技能型的高级劳动力。地方大学把进985、211作为自己的目标。因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师资队伍、录取生源的差异,根本无法达到这一目标,使得地方大学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更失去了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人才的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梯次的,就像金字塔形的。处于塔尖的高、精尖人才由985、211大学来培养,处于塔中部位的由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而处于宽厚的塔基部分人才由地方一般大学及职技院校来培养。不同层次的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让高等教育回归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理性轨道上来。
四、对“本三”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具备各种基础及基本条件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政策层面的支持,二是受众的接受。通俗讲就是要有国家决策层或管理层的支持,同时还要能获得被改革人群的支持和接受。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其一,教育部已提出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这就相当于有了尚方宝剑。其二,在就业市场上,河北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河北作为高考大省,以2013年为例,高考人数44.98万人,录取率已达85.08%,本科录取率44.37%。因河北无985高校,仅有两所211高校,所以大部分学生进入了地方普通大学和“本三”的大学,所以在受众人数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其三,河北的本三院校一般都是挂靠在某一本科大学的,和挂靠的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些本科大学都有着自己的学生训练中心及实验中心。同时,各大学都有着很多合作的工厂企业,完全有能力保证学生的实习环节。在师资上,好多教师都有生产一线及与企业合作的经验,不用培训或稍加培训就可上岗,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五、结论
要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在各个领域进入到强国行列。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各个区域经济强大了,经济总量才能强大,才能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证。高等教育则担负着为繁荣经济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日报,2014—4—1.
[2]李铁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李铁映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3]刘晖,张灵.“以学生为中心”的地方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心城市大学的NSSE-China数据.高等育研究,2013(12).
(责编 张翼翔)